打造國家重大戰略綠色發展高地
區域協調發展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這篇大文章,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實施區域重大戰略的應有之義,打造國家重大戰略綠色發展高地是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強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要增加清潔能源供應,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持之以恒推進京津冀地區生態建設,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在已經啟動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的基礎上,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完善防護林建設、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清潔能源使用等領域合作機制。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努力在交通、環境、產業、公共服務等領域取得更多成果。把發展體育事業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讓體育設施同自然景觀和諧相融,確保人們既能盡享體育運動的無窮魅力,又能盡覽大自然的生態之美。
打造雄安新區綠色高質量發展“樣板之城”。良好生態環境是雄安新區的重要價值體現。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圍繞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順應自然、尊重規律,構建合理城市空間布局,打造優美生態環境,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先植綠、后建城,是雄安新區建設的一個新理念。“千年大計”,就要從“千年秀林”開始,努力接續展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畫卷,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經濟帶生態地位突出,發展潛力巨大。保護好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也是守護好中華文明搖籃的必然要求。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做好長江經濟帶發展這篇大文章,首先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等關系,深刻理解把握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內涵。共抓大保護和生態優先講的是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是前提;不搞大開發和綠色發展講的是經濟發展問題,是結果;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側重當前和策略方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調未來和方向路徑,彼此是辯證統一的。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是說不要大的發展,而是首先立個規矩,不能搞破壞性開發,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前提是堅持生態優先,逐步解決長江生態環境透支問題。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追根溯源、系統治療,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找出問題根源,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加強協同聯動,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種生態要素的協同治理,推動上中下游地區的互動協作,增強各項舉措的關聯性和耦合性。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范帶。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推進長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庫、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強化國土空間管控和負面清單管理,產守生態紅線,持續開展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工程,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保持長江生態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健全長江水災害監測預警、災害防治、應急救援體系,推進河道綜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建設安瀾長江。
加快建設美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要以建設美麗灣區為引領,著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形成綠色低碳的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促進大灣區可持續發展,使大灣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打造生態安全、環境優美、社會安定、文化繁榮的美麗灣區。深化廣東同香港、澳門生態環保合作,加強同鄰近省份開展污染聯防聯治協作,補上生態欠賬。打造生態防護屏障,加強珠三角周邊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建設北部連綿山體森林生態屏障。推進“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保護沿海紅樹林,建設沿海生態帶。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貫通珠江三角洲水網,構建全區域綠色生態水網,強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開展粵港澳土壤治理修復技術交流與合作。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推動大灣區開展綠色低碳發展評價,力爭碳排放早日達峰,建設綠色發展示范區。
夯實長三角地區綠色發展基礎。長三角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帶好頭。要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率先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加快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推動跨界水體環境治理,嚴格控制陸域入海污染,聯合開展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加強固廢危廢污染聯防聯治,提升區域污染防治的科學化、精細化、一體化水平。依托優美風光、人文底蘊、特色產業,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打造綠色創新發展高地,努力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和空間協同保護,筑牢長三角綠色生態屏障。
扎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尊重規律,摒棄征服水、征服自然的沖動思想,更加注重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保障黃河長久安瀾,必須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完善水沙調控機制,加快構建抵御自然災害防線,補好災害預警監測短板,補好防災基礎設施短板。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的集約節約發展之路。大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上游產水區重在維護天然生態系統完整性,一體化保護高原高寒地區獨有生態系統,有序實行休養生息制度;抓好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推進流域綜合治理;加強下游河道和灘區環境綜合治理,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樣性。加快構建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新格局,提高對流域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水平,讓這些地區一心一意謀保護,適度發展生態特色產業。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宣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工程是跨流域跨區域配置水資源的骨干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調工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遵循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重大水利工程論證原則,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科學推進工程規劃建設,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繼續科學推進實施調水工程,要在全面加強節水、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的前提下,統籌加強需求和供給管理。研判把握水資源長遠供求趨勢、區域分布、結構特征,科學確定工程規模和總體布局,處理好發展和保護、利用和修復的關系,決不能逾越生態安全的底線。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等行之有效的經驗,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加強南水北調工程沿線水資源保護,持續抓好輸水沿線區和受水區的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審時度勢、科學布局,準確把握東線、中線、西線三條線路的各自特點,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戰略安排,統籌指導和推進后續工程建設,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做好各項工作,確保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本文選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