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艷
毫無疑問,與眾不同是自然生命的本質屬性,是我之所以為我的根本。試想,假若眾人如同一個模具所出,長著同一副面孔,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這與天地混沌之時的蒙昧有何二致?故而這豐富爛漫的世界是由與眾不同的人、事和景觀組成的。只是一些人將這一詞語誤讀,以畸形扭曲的方式對其進行錯誤詮釋,讓“與眾不同”失去了其本意。
他們以為招搖過市是與眾不同,嘩眾取寵是與眾不同,惡語相向抑或觸犯法紀是與眾不同。這就不難理解何以周遭有那么多怪異的事情,網絡世界又為何如此喧嘩嘈雜。那些自以為的“不同”,只會招來人們的不滿與嫌惡。他們在低劣的“不同”中,歸于俗流。對于這樣的現象,我們須明確極為關鍵的一點:真正意義上的“與眾不同”必然存在其尺度與標準,而我們必須依此還原“與眾不同”純凈而尊貴的本來面貌。
與眾不同有一個重要特質——“冷”,冷靜,客觀。當人具備這樣的特質之后,他便不會被人潮淹沒,不會為亂象迷惑,而是自覺地選擇退居旁側,自高處俯視一場眾人的“狂歡”。此時,他雖離人群不遠,卻在靜觀默賞之中拉開與眾人的距離,保持自我意識的清醒。即使什么都不曾做,他也已在意識與精神上傲然挺立,與眾不同。
當然,與眾不同也不全然是“冷”,還須有“熱”。“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桀溺于種田時如此向孔夫子抱怨。子曰:“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天下無道,有人選擇了避世,無所作為;而真正出類拔萃的智者不畏艱難,不顧險遠,拒絕消極地逃避。這一切是出于他們對社會、人類未來的熱切企盼。憑著這“熱”,他們踏進了荒蕪山谷,邁上了荒無人煙的崎嶇之路,成就了無限風光,他們因此而與眾不同。
可以說,我們的與眾不同源于獨特的生命體驗和蓬勃的生命力量。譬如法顯自長安前去印度的途中,以67歲高齡翻越帕米爾高原;譬如第歐根尼住在木桶里,日日思索哲學本源……他們身上迸發出的驚人的生命火光,照亮寰宇,與眾不同。
覺醒之人會發現,與眾不同之人各有其異,而“與眾不同”自身評判的標準卻是相對統一的,即必須符合世俗傳統的美善準則,同時體現世人共同的堅守。與眾不同,須“冷”亦須“熱”,須異也須同,如此方可淬煉出真正與眾不同的自我。
【江蘇錫山高級中學】
點評
作文先說“這豐富爛漫的世界是由與眾不同的人、事和景觀組成的”,再選用逆向思維針對“一些人將這一詞語誤讀,以畸形扭曲的方式對其進行錯誤詮釋”進行批駁,在此基礎上自然地推出核心觀點——“真正意義上的‘與眾不同必然存在其尺度與標準,而我們必須依此還原‘與眾不同純凈而尊貴的本來面貌”;主體部分就順著“尺度與標準”,緊緊圍繞“須‘冷亦須‘熱,須異也須同”加以剖析,其思維辯證,說理充分、透徹。
本文頗具文學味,如“憑著這‘熱,他們踏進了荒蕪山谷……他們因此而與眾不同”這樣的詩性表達,又如結尾段收束全篇時選用了“淬煉”一詞,都讓人印象深刻。作文注重對“與眾不同”的概念界定,注意有理有據、富于邏輯地展開論述,尤其是強調“還須有‘熱”,強調“必須符合世俗傳統的美善準則,同時體現世人共同的堅守”,逆向思維,提出洞見,運用豐富材料論證觀點,高人一籌。
【唐惠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