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數字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進入并重構升級文化行業。文化與科技相互融合的過程,也是人類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時代進程中,傳統文化正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直播間變成知識課堂
如今,“有文化”的直播爆火網絡。網絡主播念著“樹上的櫻桃望過去就像漫天星河”“是風的味道,是鹽的味道,是用大自然的魔法和時光腌制而成”,來推薦櫻桃和火腿;用“再過11天,太陽將會到達地球的最北端,北極會達到極晝”的地理知識,帶貨水蜜桃;用“我可以讓你品嘗這樣的大米,浪漫不只是星空花海,還有煙火人間”,來推薦大米;推薦兒童讀物時,順口介紹歷史地理知識;推薦牛排時,不忘講授正確的英語發音。看似說產品,又處處手留余香;你以為他只有詩和遠方,他卻突然談起兒時夢想,母親的思念和泥土的芬芳……就這樣出口成章,把直播間變成知識課堂和詩詞朗誦會。網友們戲稱,看完直播,不像是在“直播間學了知識”,倒像是“在課堂上買了點東西”。
【素材解讀】
當直播生態越來越多地被賦予文化內容和文化訴求時,背后的驅動就不再是商業的喧囂,而是社會風尚的和煦。“有文化的直播”不是又一次“文化熱”,而是靜下來,從眾聲喧嘩到理性與溫度的回歸。
文化直播賦能鄉村振興
如今,在直播間里聽戲曲、賞民樂、學身段、看演出成為新潮流。安徽懷寧縣黃梅戲劇團是有著60多年歷史的基層院團,進入直播間的“第二劇場”后,僅半年就收獲了百萬粉絲,為年輕觀眾展現了戲曲的魅力。“沛縣曹家班嗩吶”的直播粉絲數量超過50萬,而20歲至40歲的青年觀眾占到四成。杭州黃龍越劇團的戚派專業演員,在直播越劇演出中,穿插介紹越劇小知識,為越劇的傳播與傳承提供空間;民族舞者將“敦煌舞”搬到敦煌實景演出,觀眾在欣賞舞韻的同時也能領略敦煌文化。還有赫山區花鼓戲劇團、散打評書表演藝術家等,不同的傳統文化表演形態都在網絡直播的“分眾化”平臺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受眾,不僅讓表演者的一身技藝廣為人知,也讓一顆顆承載傳統文化的“珍珠”發光發亮。
【素材解讀】
網絡直播幫助民間文藝實現了從盤活到創收的轉變,一方面對網民進行了文化普惠,另一方面幫助更多的民間藝人實現了自身的價值。而直播的加持,不是簡單的漲新粉、聚人氣、增收入,而是在更宏闊的視野下用文化搭橋,賦能鄉村振興。
非遺直播優化“活態傳承”
如今,眾多直播平臺上,戲曲、剪紙、刺繡、竹編、折扇等古老的非遺成為新國潮。諸如西安鼓樂、箏樂、皮影戲等小眾藝術紛紛找到“第二舞臺”,用直播實現“活態傳承”。
在湖南醴陵,一場名為“夢回瓷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之旅,邀請五位網絡主播同步開播,體驗國家級非遺“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將有著兩千年歷史的“紅官窯”這張非遺名片介紹給廣大網友。
在傳承非遺特色、打造文博亮點的創新上,蘇州博物館也在直播形式上大膽突破。其“博物館云春游”主題展請到了權威專家擔任直播間主播,并重新編排了直播內容:為觀眾解讀蘇州博物館建館歷程、文物的典故逸趣;邀請了“蘇繡”“緙絲”兩大非遺技藝匠人,現場展示絕活。直播間還增強了互動,設置了“文人雅集”的環節,通過花、射、茶、詩、謎、香等傳統“六藝”項目,讓觀眾在“云上”游于藝,跟隨古代文人春游賞玩,接近和體會傳統文化浸潤之美。
作為觀賞性極強的非遺項目,佛山桂城的疊滘彎道龍船賽事的網上直播人氣很高。通過屏幕直播,人們突破時空,感知非遺的活態與生機。非遺不再是只有在線下或“鄉下”才能尋見的“新鮮事物”,而是通過網絡直播重返年輕人的視野,并塑造了新的審美風尚的“生活日常”。
【素材解讀】
以往的非遺傳承相對固態、靜止,多以“博物館”式的媒介考古為主。而當前的文化直播講求活態傳承,也就是廣泛吸收包括傳承人、大眾、平臺在內的多元主體參與到非遺的傳播中來,豐富傳承人實現價值的渠道,調動大眾參與非遺的熱情;用為直播注入文化內蘊的方式,釋放非遺傳播的效能,讓非遺真正地“火起來”“活起來”。
用科技激活傳統文化之美
2022年,“天妤”——一個沉睡千年的飛天少女,被神秘空間“元境”喚醒后,回想起千年前之事。當年,洞窟受損,壁畫脫落;如今,蘇醒過來的她,決定來到人間收集碎片,復原壁畫,重佑人間……“天妤”不是玄幻小說中的文學人物,而是一個虛擬數字人。以“天妤”為主角的系列短劇《千壁尋蹤》及番外一經推出,立刻圈粉無數,視頻播放量目前已超過3億。通過這些短劇,觀眾領略了即將失傳的巾舞藝術的無窮魅力,見識了傳說中的“反彈琵琶”的精妙絕倫,了解了圍棋文化的博大精深……就這樣,作為一個虛擬數字人,“天妤”婷婷裊裊地從中華傳統文化中走來。她將傳統之美與科技之美融合,開啟了中國傳統文化通向元宇宙、通聯海外的一扇門。
為了讓“蘇東坡數字人”貼近蘇東坡的原貌,中華書局在容量超過70億字的古籍大數據中心進行海量搜索,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關鍵詞精準抓取到一批涉及蘇東坡容貌形象的古籍文本數據。同時,又通過圖像搜索技術,抓取了由宋至清涉及蘇東坡的100余幅畫作,既包括蘇東坡的單人畫像,又包括如“西園雅集”“赤壁”等主題的群像以及若干石刻畫像拓片等,從而初步形成對于蘇東坡容貌形象之“古籍真實”,然后再由權威專家進行系統校驗,確定超寫實“蘇東坡數字人”的每個細節。當然,只有容貌形象的“物理真實”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實現“精神真實”。為此,中華書局專門建設了“蘇東坡專題數據庫”,并陸續開發了多個維度的“蘇東坡主題知識圖譜”。依托數據標引體系,可以生成各個維度的知識圖譜,相當于將蘇東坡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與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翻譯成一張彼此關聯的數據網絡,并將其放進“蘇東坡數字人”的腦中,從而為“蘇東坡數字人”凝神。
2022年7月,身著漢服的“艾雯雯”在國家博物館上崗。她穿梭于國博各展廳,為慕名而來的全球游客介紹著國博14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的“文夭夭”,除了在各大博物館提供講解、導覽服務,還擔任“文博虛擬新聞官”,經常跟隨展覽出海,傳播中華文化。“梅蘭芳孿生數字人”現身梅蘭芳大劇院,并與臺下觀眾深情互動……
【素材解讀】
數字人讓大量文化瑰寶重新“復活”,以科技手段讓傳統文化走進煙火生活,煥發青春活力。虛擬世界中的數字人,即使只是存在于數字空間中,也需要現實生活作內容支撐。唯有如此,數字人才能既擁有好看的“皮囊”,又擁有豐滿的“靈魂”。我們要用中華美學和當代價值為數字文藝持續賦能,以優質數字人形象向Z世代傳遞有內涵、有格調的文化精神,激發Z世代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從而不斷提升數字人形象的影響力和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