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檢測一
材料一:作為文明理念的創新思想資源之一,中華文明素有“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文化觀念,這既是中華文化內蘊的價值觀,更是今日人類文明躍升所需要的價值資源;同時,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在當下世界秩序的激烈變動中愈發閃現出真理的光芒,特別是其中所蘊含的精神生活的共同旨趣將有效統合差異化的多元文化的發展,為人類文明的躍升指明方向。可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生發于中華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理念、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充分踐行于文明互鑒,既彰顯民族特色又能深刻觀照人類命運的一種現代性文明理念。中華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是“和而不同”以及實踐上的整體會通,善于以包容的胸懷看待歷史和世界問題,在破除古今中外文化壁壘中形成了中國現代文化實踐的包容性特征。洞察中國文化傳統和中華文明特點,可以明顯感覺其與新一輪全球化氣質的高度吻合,并在全球化運動中不斷激發其文化創新,也生成了中華民族從堅定文化自信邁向文明自信的時代機緣。
(摘編自范玉剛《從堅定文化自信邁向文明自信——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的使命擔當》)
材料二:“和”作為儒家文明的人文精神的價值理想,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呼喚和時代精神的精華。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諸侯和卿大夫都為自己之“私利”,相互叛逆;諸侯國之間亦爭權奪利,以至戰爭征伐,這構成了當時的一個“國際社會”。由于當時諸多政治單位——諸侯國的互動和變遷,其結構相當于國際關系理論中的“國際體系”。按照此理論架構來審視孔子時代,思想家們對此“國際體系”結構的“禮壞樂崩”的劇烈變動,做出如何維系穩定秩序的回應。
儒家主張“禮之用,和為貴”。所謂“和”,就是既沖突又融合,無沖突無所謂融合,無融合亦無所謂沖突。以“和”為價值標準,就是在處理國與國、家與家、人與人的關系時,要遵循“君子和而不同”的原理、原則,即有“不同”而融合,不因“不同”而結黨營私,危害國、家、人與別國、別家、別人。小人反之,“同而不和”,為一國、一家、一人之私利,拉攏別國、別家、別人,結黨營私,不顧國家之大局公利,賊害別國、別家、別人的利益。這表現了兩種不同道德標準和思維方法。
除儒家外,管子、老子、墨子都主張“和”“和合”或“合和”。“和”是當時被普遍認同的人文精神,這種共識,來自對現實社會的憂患和對未來可能世界的理想。怎樣才能“和”?“和”的依據與基礎,即“和”之所當然的所以然,便是儒家的“仁者愛人”。道家的自愛而愛澤人人,墨家的“兼相愛”等的人類之愛的人道精神。
這種“泛愛眾”的仁愛精神的原理、原則,猶如孔子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己與人永遠是對峙的,己立己達就不希望人立人達,因人立人達可能損害己立已達。亨廷頓《文明的沖突》都是以己立而人勿立、己達而人勿達的中心概念,把立人達人轉換為損人賊人,而使立己達己與立人達人對立起來,非此即彼。倘若說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達而人勿達,便是亨氏所說西方文明的話,那么,亦有違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
在文化多元沖突、多元融合的錯綜復雜的后冷戰時期,價值觀念的沖突是導致世界變局和多元沖突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能建構一種以融合各種文化價值觀為基礎的文化價值體系,人類便不可能共同面對自然、社會、人際、心靈和文明的五大沖突的挑戰,尤其是不能給人類提供各種不同文明間的寬容開放、和平共處的“和境”。這就迫切需要建構一個新的、能融合各種價值觀的、能化解五大沖突挑戰的文化價值系統。這就是為什么筆者把“和合學”作為21世紀的文化戰略來建構的原因之所在。
(摘編自張立文《和合學:21世紀文化戰略構想》)
【訓練】
1.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兩則材料都認為,中華傳統文化能夠為人類文明向前發展提供所需要的價值資源。
B.“同而不和”,為一己一家一國私利而不顧天下之公利,將導致己與人之間對立。
C.中國文化傳統與中華文明特點有助于在新一輪全球化運動中營造和平共處的環境。
D.西方文明主張“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達而人勿達”,與儒家的“泛愛眾”對立。
2.聯系兩則材料,談談“和”的思想對當今世界文明發展的意義。
答:
3.請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脈絡。
答:
核心考點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國際理解”這一素養要求培養考生的全球意識與開放、包容的態度,對人類文明及世界發展有基本了解;主動開展跨文化交流,理解并尊重世界多元文化;關注人類發展所面臨的難題,認識命運共同體的合作發展價值。
能力檢測二
材料一:“天下大同”雖源于古代、源自中國,卻面向未來、面朝世界,成為植入中國人骨髓的“根性記憶”。
這一“根性記憶”寫在歷史上。在同域外各民族交往中,中國不僅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絲路長歌,也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景。歷經興衰變遷,中國始終秉持協和萬邦理念,倡行“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雖然歷史上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國家之一,但從未殖民和侵略他國。
這一“根性記憶”也在映射現實。儒家以和平、公正、文明手段解決爭端的理念,融入了新中國的“世界觀”。中國交國際朋友,以合作共贏為思想起點,以和平發展為路徑選擇,以多元共存為價值追求。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過程中,中國超越民族國家與意識形態差異,創造性地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將“天下大同”理想內化于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努力。
(摘自記者張蔚然《文明根性系列評論之四:為何“天下大同”決定了中國的“世界觀”?》)
材料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國共產黨堅持胸懷天下,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堅持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致力于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中央領導人強調:“我們將同各國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前進道路上,只要我們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進,不依附別人,不掠奪別人,永遠不稱霸,就一定能夠不斷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前進。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國就能夠和睦相處、合作共贏,攜手創造世界的美好未來。中國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落實。中國堅持對話協商,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推動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推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摘編自《同世界人民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論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訓練】
1.下列不符合“天下大同”這一理念的一項是(? )
A.近年來,中國領導人在日內瓦萬國宮、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了三次演講,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歷史時刻,面對世界各國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方案。
B.聯合國副秘書長法布里齊奧·霍斯柴爾德說:“當前一些人懷疑聯合國存在的意義,但調研發現,人們對聯合國的期望也是前所未有的,我們需要進一步強化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地位。”
C.比利時前首相、世界領袖聯盟成員伊夫·萊特姆認為,中國越來越強大,中國發展與全球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其崛起的過程是一個努力追求合作共贏、讓世界各國共享機遇的過程。
D.斯洛文尼亞前總統、世界領袖聯盟成員達尼洛·圖爾克認為,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為很多發展中國家提供融資支持,這種支持沒有附加條件,有助于推動世界實現繁榮穩定。
2.中國共產黨堅持胸懷天下,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請你結合材料內容,對此作簡要概括。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