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萌

“早癌宣傳意義重大,一次早癌的發現就是一次生命的挽救,也是對一個家庭幸福的維護。通過腫瘤早期篩查的科普宣講,我已經幫助三名患者發現、戰勝早期癌癥。”3月16日,記者在2022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頒獎現場采訪時,作為獲獎代表之一的王海蓉自豪地說。
王海蓉所說的這三位早癌患者,均為聽她講座的受眾。一位是60多歲的退休阿姨,“當時我在省工信廳進行腫瘤早期篩查講座,引起了阿姨的注意,講座結束,她主動找到我,描述了一些她的癥狀,問我是不是需要去查查。”王海蓉先安撫了阿姨的情緒,然后兩人留下聯系方式,在王海蓉的幫助下,阿姨通過CT篩查出早期肺癌。另一位是40歲的男同志,也是聽了王海蓉的講座,通過PET/CT檢查,確診為早癌。還有一位50歲左右的女性患者,聽了早癌宣講去醫院檢查,確診是早期宮頸癌。三位患者因為病情發現得早,通過及時干預,最終都康復出院。
1972年出生的王海蓉,現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山西醫院住院部副主任。作為一名腫瘤醫院的醫護人員,她見過很多因為發現疾病較晚導致花錢受罪,治療效果還不盡如人意的患者。多年工作經驗的積累,她深知早癌宣教的重要性,為持續深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升全民健康科普意識,讓更多的人了解癌癥,提高腫瘤早期識別能力和機會性篩查水平,提升腫瘤早診早治能力,王海蓉組織發起了健康傳播活動。
作為山西省抗癌協會腫瘤延續護理專委會主任委員,她下基層、進學校、去工廠、走機關宣講腫瘤早期篩查知識,提高居民早期篩查意識,幫助患病的人盡早得到診治。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及圖文并茂的方式宣教癌是如何形成、良惡性腫瘤的區別、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以及如何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預防腫瘤的發生。專業的知識與豐富的工作經驗“碰撞”,讓防癌抗癌知識變得更容易被群眾接受。
三年來,王海蓉舉辦腫瘤早期篩查科普講座60余場,集科學性、通俗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廣泛宣傳國家癌癥防治政策,傳播防癌抗癌健康知識,切實提高全社會對癌癥防控工作的認識和重視。
王海蓉住院部的工作讓她看到腫瘤患者住院“一床難求”,為方便患者辦理入院手續,優化住院流程,改善就醫體驗,王海蓉帶領團隊設計開發了全省首家手機端自助入院系統,患者在家就可以完成醫患鏈接,完善信息,上傳資料,只需攜身份證即可完成入院。她設計的picc患者專用病號服,解決了以往帶管患者剪袖子、剪窟窿的尷尬境遇,還患者自尊,獲得國家專利并獲得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創新發明二等獎。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王海蓉深知自己所在的住院部是患者住院服務的“排頭兵”,假如有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未被篩查發現造成疫情擴散的話,全院腫瘤患者將面臨無法治療的局面。重任在肩,她帶領團隊優化流程,主動學習核酸檢測標本編號及結果查看方法和意義,認真為每一位患者測量體溫,遇到體溫超過37.3°的患者,再次復測體溫,確實發熱者要求其經過發熱門診排除后方可入院,為全力阻擊新冠肺炎疫情把好關、守好門。
人才培養是學科建設的中心和基礎性工作,王海蓉在追求工作的同時認真帶教碩士研究生,把醫學人才培養作為重大使命,全面提升醫教協同發展水平,為醫院研究生“學術性、實踐性、政治性”的培養目標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醫者仁心,生生不息。王海蓉作為新時代醫務工作者,履行著“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為百姓健康鑄就了一道防御堡壘,她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際行動,成為這座堡壘的“守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