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生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一派勃勃生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春季自立春開始,歷經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共六個節氣。在經過由寒到暖的氣候轉變后,人體生理機能、新陳代謝也進入最活躍的時期。然而春季又是多風、多雨、多寒、多濕之季,人體機能也要順應春令舒暢,使陽氣生發。此時,我們應當順應時節變化調整我們的作息。
春季養生要注意保護陽氣
春為四季之開端,在順應四時自然變化進行臟腑調養的理論中,春季養生尤為重要,猶如房屋筑基。
春季陽氣萌動,生發的陽氣對全年的健康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體在經過夏長、秋收、冬藏3個季節后,體內應已積蓄較多元氣,春作為四季之首,只有推陳出新、暢發生機,才能保證一年的良好精神狀態。
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生發舒暢的特點,保護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旺盛,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行為皆應避免。
春季食養應“減酸增甘”
根據藥食同源理論,春季應該少吃酸味食物,增加甘味食物的攝入。“減酸增甘”這個詞出自《 壽親養老新書·春氣攝養 》,書中說道:“當春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酸有收斂之性,與春陽生發之性相悖;肝木味酸,過多攝入酸味之物易使肝之功能亢盛,肝木克脾土,脾受病,故增甘以養脾。通俗地說,春季調節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以健脾扶陽為食養原則,忌過于酸澀,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尤不宜多進大辛大熱之品,如參、茸、烈酒等,以免助熱生火。
在古代,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藥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許多藥物可以食用,這是藥食同源理論的基礎,也是食物療法的基礎。所以,春季養生應順應陽氣生發的特點,飲食起居都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以令五臟平和,才可達到防病養生的目的。
春季食補佳品——百合
中醫認為百合味甘性平,具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是一種藥食兼用的花卉。春季食補,可用百合制成粥,或清炒食用。
食用百合為人工栽培的變種,味微甜,而藥用百合味微苦。食用百合可鮮用,也可曬干后用。鮮百合可清炒,也可與肉類同炒,著名的“西芹百合”就是用新鮮的百合作為原料,與西芹同炒。干百合可以燉湯,也可以熬粥,百合粥具有潤肺、清心、調中的功效。
需注意的是,百合淀粉含量較高,儲藏過程中要定期檢查,防止受潮、霉變、生蟲。藥店中買到的百合,是經過炮制的。有些商家為了使商品賣相更好,會用硫黃熏蒸百合,讓它變得更白。藥材經硫黃過度熏蒸對人體健康不利,建議大家盡量在正規的醫院、藥店購買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