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石
摘? ?要:社會保險是國家福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促進公民均衡享受社會福利有重要意義。從現象上來看,社會保險不一定能夠直接拉動經濟增長,但是公民的消費預算觀念、資源管理觀念等在社會保險政策落實中也會有一些變化,這些對于微觀經濟決策是有積極推動作用的,所以社會保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小范圍增長。因此,研究社會保險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結合社會保險和經濟增長的現狀進行分析,探究使用社會保險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社會保險;經濟增長;效應
中圖分類號:C913.7;F1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5-0012-03
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是技術,而外在的經濟條件則會影響技術的進步,這里涉及儲蓄率增長、投資規模增長等,這些因素同樣也會影響社會經濟增長,還可以作為長期的動力來源對于社會經濟增長提供支持,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除了使用必要手段外,還可以通過對這些外部的動力進行整合和協調來實現。保險消費是目前的社會經濟領域的一種消費組成部分和內容。通過分析保險消費和其他金融產品消費發現,保險消費的特征有很多,一方面,就消費結果而言,保險消費有著互助性特點。保險消費結果的實現過程并不穩定,在風險分攤后,客戶受到的損失可以通過他人的幫助來化解[1]。另一方面,保險消費具有雙向選擇性特點,客戶選擇保險產品對于保險銷售有著重要影響,保險范圍限制以及額度限制也是保險公司對客戶的選擇限制。而從國家經濟層面著手,保險消費和保險業的未來發展潛力還是巨大的。
一、社會保險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
就社會保險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可以從外部動力創造模式來進行,主要包含以下幾種主要形式。
第一,消費傳導效應。這是社會保險的一種典型效應,就社會保險來看,公開福利性質是其主要特性之一,然而,社會保險水平和實際的收入水平之間必然存在緊密聯系,這也是導致消費行為被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2]。基于此,要想促進社會經濟增長,就必須要做好消費支出和消費結構的調整工作。
第二,公民生命周期內的總儲蓄和個人儲蓄意愿在社會保險服務背景下會發生改變。基于社會保險制度的實施,個人意愿主動性會不斷增強,這會增加社會的儲存水平,并有效帶動利率增長和儲蓄需求增長,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第三,投資和儲蓄間存在相似性,投資和儲蓄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來收益,所以兩者對于社會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第四,人力資本效應和社會保障制度間的差異化水平會受到個人收入的影響。個人追求自我提升,使用保險保障效力最大化為前提,這對于企業而言,能夠推動人力資本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從理論視角來看,社會保險帶來的經濟增長外源性動力強化有一定積極作用,最終通過外源動力增強來加速經濟增長的傳導效應實現。
(一)社會保險—消費—經濟增長傳導效應
就消費因素來看,在不考慮微觀經濟背景的前提下,因為社會保險的實施,人們能夠在絕對收入及相對收入基礎上進行收入開支的規劃,這對于他們的消費決策會產生一定影響。而生命周期的預期存在使得人們能夠對未來收入水平進行相對準確的預期,在此基礎上進行消費的規劃。就社會保險的特征來看,具有一定的風險分散性,所以人們可以自發地對收入實施再分配,這會促使消費支出增長。當然,社會保險對于消費的作用也具有兩面性,因為流動性約束因素會導致社會保險對居民消費產生傳導效應。因此,社會對于消費產生的傳導效應并不十分確定。此外,消費需求對于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拉動性,消費結構的優化對于促進經濟增長有積極作用。總體而言,社會保險—消費—經濟增長傳導效應要想發揮積極作用,需要對于傳導中相應決策影響因素強弱性進行分析[3]。
(二)社會保險—儲蓄—經濟增長傳導效應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社會保險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個人實現了跨期消費需要的儲蓄,這樣預期性儲蓄減少,兒童即期消費增長,這種影響一般只針對中低收入人群,對于高收入人群影響不明顯。此外,儲蓄水平較高是投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儲蓄中的利率變動也使得儲蓄和投資行為具有一定相似性,這對于增加就業也有一定積極作用。儲蓄對于經濟的影響是必然的,基金之社會保險的強制儲蓄性會使得用于投資的資本存量在總儲蓄量增加的情況下不斷增長,這對于經濟增長也會產生一定影響[4]。具體而言,社會保險—儲蓄—經濟增長傳導效應能否發揮積極的影響作用,與邊際消費傾向被影響的強弱以及社會保險制度有一定關聯。
(三)社會保險—投資—經濟增長傳導效應
在基金之保險制度中,保險金會被應用到資本市場中進行投資,確保保險金保值增值。而投資也會拉動生產需求,加速未來生產的增長。但是在現收現付的社會保險體制中,經濟增長是相對緩慢的,增長幅度也比較低。因此可以看出,社會保險制度設計對于社會保險—投資—經濟增長的傳導效應影響比較大,這決定其帶來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5]。
(四)社會保險—人力資本投資—經濟增長傳導效應
就人力資本投資因素來看,利他心理以及遺產動機比較多見,以工薪稅為基礎的現收現付社會保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物質資源的消耗,加速人力資本的增長。而父母教育的投資不僅能夠提升子女未來的經濟收入,也能夠促進未來養老金收益增長,可見,人力資本投資帶來的正向收益是肯定的。此外,人力資本也是目前社會經濟增長的內在變量,越來越多的企業、用人單位開始認識到人力資本至關重要,在人力資本上的投資不斷增多[6]。總而言之,社會保險—人力資本投資—經濟增長的傳導效應在現收現付社會保險制度下有著比較顯著的積極影響和作用。
二、社會保險和經濟增長的現狀分析
統計數據顯示,在“十二五”期間,國家財政在社會保障與就業方面的預算支出高達72萬億元,這些支出部分絕大多數都是用于社會保障支出的,數據相對于“十一五”期間的同類支出年均增長率達到150%。在財政部發布的2020年度部門預算情況說明中,數據顯示,財政部2020年財政撥款收支總預算858 016.06萬元,支出結構中,單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具有18 964.83萬元,支出比重僅次于外交支出以及公共服務支出[7]。
總體來看,我國在社會保險方面,發展規模以及覆蓋率都在不斷提升,不過其中也存在一定問題,渠道不完善、政策傾向性明顯、平臺服務不健全等是主要問題。而目前我國因為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所以經濟總體的增長速度放緩,傳統產業市場暴露問題突出,人力成本提升導致傳統產業收益率不斷降低,內需減少,儲蓄轉化率增長等需要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來支持。就社會保險來看,這是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之一,利用好這個動力源對于社會經濟長效、穩步增長意義重大。
三、用社會保險促進經濟增長的建議
綜上所述,社會保險對于社會經濟增長的傳導效應突出,在目前國內經濟增長整體放緩的社會背景下,需要借助社會保險來刺激經濟健康、持續、穩步發展。對此,基于社會保險對于經濟增長的傳導理論分析,在社會保險發展中,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第一,不斷擴大內需,提高儲蓄的投資轉化水平。目前,城市的內部需求量相對穩定,而相比較而言,農村地區的內需市場潛力非常大,所以應該對農村地區的消費市場進行深入挖掘,不斷促進農業發展外部增收空間的擴大化,促進農村消費市場向多元化、多層次方向發展。當前我國農村地區還存在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群眾收入較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農村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商品服務不能滿足消費需求等制約農村消費增長問題,建議加快發展農村產業、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建設、推動大宗商品消費、提升農集貿市場建設管理、完善農村保險體系、解決群眾消費后顧之憂。地區政府要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加大宣傳,讓農戶轉變“供給創造需求”的傳統經營思路,立足日益增長的高品質、多樣化及綠色安全的消費需求,主動調整農產品生產結構,通過精細化加工、網絡化運行,實現與消費市場的精準對接。
第二,做好現階段的社會保險制度完善工作。基于目前社會保險工作情況和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需要進一步提升統籌層次,進一步加速新老制度對接工作,加速保險關系接續。此外。還要進一步提升社會保險的社會覆蓋率,讓全民都能夠享受社會保險福利。各地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廣西時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會保險關乎民生,各地各相關部門要持續開展“全民參保計劃”,聚焦被征地農民、年輕群體、靈活就業人員和新業態從業人員等,加大政策宣傳力度,不斷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按時足額發放各項社會保險待遇,堅決兜牢民生底線。要完善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全區通辦”“跨省通辦”“人社服務快辦”,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服務。
四、我國社會保險和經濟增長的思考
要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必須要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所以我國要大力發展經濟。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地區在發展中因為貧困也出現很多社會矛盾問題。所以要求我們要統籌城鄉發展,不斷促進各地、各行業以及各地區的協調發展,促進社會穩步前進。現階段,我國還處在體制轉軌的關鍵時期,社會發展中存在很多矛盾和沖突,需要進一步完善利益機制,通過社會保險來促進相關問題的解決不失為一種方法。只有保障好人民的合法權益,遵從黨的領導,做好利益協調和維護,才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需要堅持黨的理論指導,貫徹好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做好廣大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強化黨和群眾聯系等,不斷強化黨的群眾基礎。
此外,要發揮好社會保險在經濟增長中的積極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工作開展,切實提升政府的辦事效率,提升政府威望,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對此,需要切實維護好群眾的利益,讓群眾滿意,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加速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夠讓民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政府、對于黨的信任與支持。各地政府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要認清和把握形勢任務,主動適應社會保障發展新階段,切實增強做好社會保障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堅定信心,搶抓機遇,趁勢而為,努力推動社會保障工作再上新臺階,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結語
社會保險對于經濟增長的傳導效應是顯而易見的,總體來看,社會保險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是明顯的,但是社會保險機制的選擇和設計,也會影響對于經濟增長的程度和性質好壞,所以需要結合我國居民社會保險的實際需求和難題,進行精準分析,研究城市、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險差異,明確社會保險工作的痛點和難點。目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老年人口不斷增多,這對于社會保險工作而言是巨大的壓力,如何保障好群眾的權益,讓他們享受好國家的福利,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是目前社會保險工作中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基于此,需要大力發展經濟,深化體制改革,促進社會保險機制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劉貫春,葉永衛,張軍.社會保險繳費、企業流動性約束與穩就業——基于《社會保險法》實施的準自然實驗[J].中國工業經濟,2021,(5):152-169.
[2]? ?花擁軍,王冰,李慶.企業社會責任、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融資約束——基于社會責任“累積—保險”效應的研究視角[J].南方經濟,2020,(11):116-131.
[3]? ?劉苓玲,慕欣蕓.企業社會保險繳費的勞動力就業擠出效應研究——基于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分析[J].保險研究,2015,(10):107-118.
[4]? ?梁騰堅,劉奇,郭志芳.精神疾病沖擊與農村家庭的消費保險——兼論經濟成本和保險機制的中介效應[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6):130-136.
[5]? ?周欽,蔣煒歌,郭昕.社會保險對農村居民心理健康的影響——基于CHARLS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經濟問題,2018,(5):125-136.
[6]? ?侯小伏,牛千.社會保險滿意度評價的相關因素研究——基于2017年山東省經濟社會綜合調查數據[J].東岳論叢,2018,39(9):118-126.
[7]? ?呂承超,劉華軍.社會保障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嗎——基于時空效應及分解的動態空間面板模型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2):55-66.
[8]? ?徐強,葉浣兒.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收入再分配效應研究——基于全國6省入戶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16,(6):80-88,158.
[責任編輯? ?衛?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