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凡
摘? ?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以陜西省B市為例,從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加大保障力度、創造文化載體三個方面分析B市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取得的實踐經驗,以期突破當下陜西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瓶頸,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推動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地區文明程度,為邁向農村現代化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經驗
中圖分類號:D422.6?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5-0041-03
當前,我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1]只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同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改善農民精神面貌,凝聚農民力量,才能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現代化目標。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如何推動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就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之問。
本文以陜西省B市為例,從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加大保障力度、創造文化載體三個方面展開分析陜西省B市在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實踐經驗和舉措,為推動陜西省區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一、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包括農村思想建設和農村文化建設兩個方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強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精神支撐。當前我國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精神文明建設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遇到新的情況,需要新的解決措施。因此,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必要性,必須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一)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提升農民整體素質
鄉村振興不能單靠政府和基層領導干部,更重要的是讓農民群眾自覺行動起來,主動投身于鄉村振興建設之中。當前,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必須加大對農民群眾的文化教育,把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扶貧先扶智,不斷提升農民的文化水平,引導農民轉變觀念,培養農民的鄉村振興能力,增強抵御各種風險的本領。只有不斷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廣大農民群眾才能堅定執行黨的政策,從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二)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物質文明極大發展,但是農村婚喪嫁娶陳規陋習仍然存在,天價彩禮、大操大辦酒席等現象時有發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2]因此,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于鄉村振興的整個過程,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三)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
沒有農村的精神文明,就沒有全社會的精神文明;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社會的現代化。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目標,關鍵要把農村的事辦好。物質文明跟上來了,精神文明建設也不能落下,努力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形成農村發展進步新風尚。
二、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需要處理的三對關系
(一)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處理好破與立的關系
目前,農村還存在只看重物質文明建設、輕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農村地區農民的文化程度比較低,部分農民精神委頓,存在“等、靠、要”的惰性思維。部分農村干部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農民文化活動單一,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因此,要正確處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破與立的關系。破,就是要破除“等、靠、要”的惰性思維;立,就是要不斷對農民進行宣傳和教育。做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能夠激勵農民群眾的全面發展,激發農民群眾建設美麗家鄉的內生動力,從而促進美麗鄉村內涵式發展。
(二)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處理好實與虛的關系
鄉村振興不僅需要產業發展作為支撐,更需要精神文明建設豐富內涵。在推動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物質文明建設較精神文明建設相對實一些,精神文明建設相對虛一些。實的物質文明建設相對好把握,而虛的精神文明建設相對難把握。所以,我們必須要處理好實與虛的關系。把精神文明建設虛功實做,要虛實結合。堅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單有一手硬,雖然可能有一時的效果,但最終兩個文明建設都上不去。因此,要把握好實與虛的關系,促成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三)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文化傳承能帶給人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對于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堅持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統一。加強對農村精神文化的發掘利用,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總結好的經驗,讓其轉化成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更強大的動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啟示
(一)做好意識形態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陜西省B市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基層組織干部能夠迅速給農民群眾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指示,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
1.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不斷深入學習和貫徹。陜西省B市農民群眾學習理論、學習黨章的活動已成為常態化,全面、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論述,切實學懂弄通,整個地區形成了學習宣傳貫徹的濃厚氛圍。農民群眾理論學習過程成為政策落實過程,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2.不斷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陜西省B市堅持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根據各個村不同的特點,在村、鎮建設文化墻。在文化廣場、街道兩側墻壁上,把健康文明的故事制成一幅幅圖畫和文字,構筑成一條條文化長廊,讓正能量充滿每個角落。為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引向深入,加大對農民群眾宣傳黨的方針路線和各項政策力度,農民不會的、不懂的有專門的講解員講解,在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和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去引導、去鼓勵農民群眾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當地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3.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調查研究、摸準情況、吃透問題、找到辦法、總結經驗,持續發揮典型引領示范作用,建好黨支部、選好帶頭人,把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4]基層領導干部就要為民利民惠民,不斷解決農民群眾的揪心事、操心事、煩心事。講清楚政策措施,了解農民所思所想,同農民商量,回應農民的所思所盼。只有農民群眾高度認可,才會大力支持農村建設發展。陜西省B市S村村支部書記把有知識、有責任心、有創新的人才整合在一起,充實基礎組織隊伍,讓干實事的人來抓精神文明建設,為有效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基層干部平時能挨家挨戶調查訪問,了解農民的訴求,解決農民的訴求,得到農民群眾普遍好評,從而配合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順利實施。
(二)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統領一切。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精神文明建設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做后盾才能有效果。農民群眾只有解決溫飽,才會有更高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要不斷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帶動產業發展,從而為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奠定物質基礎。陜西省B市不斷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其中的一些發展模式值得借鑒。
1.公司化治理模式。陜西省B市S村結合村情實際,根據當地的水土、氣候特征,依托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確定了以大蔥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思路。實施了光伏發電、農機服務、大蔥種植三大產業,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帶動了群眾致富,逐步發展成B市集體經濟發展明星村。村上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采用公司化治理模式,設立相應的制度,推行財務會計制度和經濟責任審計制度,以村民入股的形式,把貧困戶資金注入合作社,年底對村民分紅,拓寬了融資渠道,這一治理模式壯大了集體經濟。成立集體經濟組織,需要懂經營、會管理的人才去運營。該地區落實人才振興策略,經濟的發展吸引了許多城市人才回村發展。
2.“支部+”模式。陜西省B市在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中還通過黨員、支部和駐村干部帶頭發展養蜂、養雞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某些村依托企業,運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農頭帶領人+種養基地+貧困戶”生產經營發展模式,發展中藥材、生豬產業,帶動了當地的發展。G村充分發揮林地資源優勢,運用“貧困戶+X”模式,即貧困戶將土地流轉、股份分紅、就近就業、合作發展產業增收,每戶收入達2 000元以上。在壯大集體經濟的過程中,村民的錢包越來越鼓,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3.生態治理+發展特色產業結合模式。S村結合本村實際,根據當地地理環境特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利用河灘水塘發展蓮藕,養魚養龍蝦,打造魚蓮混養休閑觀光產業園,與千畝大蔥基地形成一個集體休閑娛樂、賞蓮觀光于一體的產業園,成為當地特色產業,開創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局面,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三)加大保障力度,創造文化載體
1.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補齊公共衛生服務這塊短板,完善基層公共衛生設施,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開展健康知識普及,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陜西省B市針對農村網絡設施欠缺的情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布局更加均衡。同時加強文化供給,實施送書下鄉、送電影下鄉等一系列文化工程。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方式更加多元,村民的幸福指數大大提升,從而更好地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2.創造實實在在的活動載體。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需要豐富的載體。陜西省B市依托家訓館、村史館等教育基地,在農民群眾中開展唱紅色歌曲,講黨史等活動,群眾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在活動中獲得正能量,提升了綜合素養。除了教育基地,B市還不定期舉辦大型演唱會、文藝表演、廣場舞演出等活動。村民們在農閑時積極參加,促進了農民群眾精神面貌向上向善向好。同時B市的西府曲子、二胡等非遺項目走進了校園,參加人數累計達到1 000人,創新了傳統文化傳承的途徑。只有積極探索和創造更加貼近農民的有效載體,并且運用好載體,讓群眾主動參與進來,不搞花架子,不增加農民的負擔,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才會富有實效。
3.補貼非遺傳承手藝人。B市設立了鄉村文藝社團、非遺傳承人項目,不斷完善資金保障和人員保障。每個村都配備文化骨干,文化設施會員,并對這些文化骨干、文化設施會員給予補助。B市F區從2017年開始落實文化惠民演出,每年補助162萬元;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力度;推動設立專門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選出一批鄉村能工巧匠;并對秦腔手藝人進行補助。這些舉措激發了農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從而推動了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農民思想的轉變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對此應該樹立正確的態度,肯花大力氣,打持久戰。要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不斷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不斷豐富文化活動載體,進而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補齊農民的“精神短板”,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讓良好的風尚在農村蔓延,促進農村地區的和諧。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7-12-29.
[2]? ?習近平在江蘇徐州市考察時強調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緊扣新時代要求推動改革發展[EB/OL].央視網,2017-12-14.
[3]? ?習近平在福建考察時強調 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 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EB/OL].新華社,2021-03-25.
[4]?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共產黨網,2013-08-19.
[責任編輯?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