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懷達



摘? ?要:為了避免生豬養殖周期豬肉價格異常波動,以生豬養殖戶為基礎,選取2015—2020年不同規模養殖戶產出及盈利相關數據,對比美國和丹麥生豬養殖經驗數據,采用統計描述時間序列指標變化及不同指標截面對比分析,對中國生豬養殖戶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雖然生豬養殖散戶數量急劇減少,但基數仍然龐大,農村市場化程度不高;養殖市場信息不對稱嚴重,養殖戶經營風險很大,養殖技術相對落后。根據以上分析結論,借鑒國際生豬養殖產業的先進經驗,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和推動共同富裕背景下多種規模化經營模式并存、創新驅動發展和建立長效保障機制等建議。
關鍵詞:生豬養殖;經營模式;時間序列指標;共同富裕;國際比較
中圖分類號:F12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6-0029-06
引言
豬肉是我國居民飲食中主要的肉食來源,豬肉價格是否穩定與居民生活、社會穩定息息相關。近幾年豬肉價格波動異常[1],生豬穩產保供工作受到高度重視。2021年7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穩定生豬產能的措施,促進保供穩價;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對下半年經濟工作作出部署,再次強調穩定生豬生產;8月6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穩定生豬生產長效性支持政策、建立生豬生產逆周期調控機制、完善生豬穩產保供綜合應急體系、持續推進生豬產業現代化等四方面措施,計劃用5—10年時間,基本形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調控有效的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市場周期性波動得到有效緩解,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由此可見,生豬供應的劇烈波動引起豬肉價格的異常波動,生豬養殖戶和居民只能被動接受市場交易價格,市場交替形成“肉貴傷民”和“肉賤傷農”兩種極端現象,不利于生豬養殖產業長期穩定發展的狀況已引起國家高度重視。本文在學習相關系列文件的基礎之上,基于近幾年生豬養殖業相關數據統計分析,借鑒國際生豬養殖業經驗,提出生豬養殖業發展途徑。
一、中國生豬養殖業發展現狀
(一)總體情況
表1為近五年中國的糧食和豬肉產量及美國豬肉產量。如表所示,近年來中國糧食產量供應穩定,基本維持在6億多噸,既能維持居民飲食需求,又能保持糧食價格穩定。在居民飲食結構中,肉類消費趨于多元化,豬、牛、羊為中國居民肉類消費主要品種。由于傳統飲食文化和習慣的影響,豬肉產量在肉類總產量中所占比重穩定在50%以上。相對于糧食產量的穩定供應,肉類產量和豬肉產量在2019年新冠疫情和非洲豬瘟疫情爆發后大幅下降,導致豬肉供應不足。同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消費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豬肉用于國內居民飲食消費。然而,疫情爆發后豬肉進口銳減,成為導致國內豬肉供應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2,3]。和中國豬肉供應在2019年出現大幅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豬肉供應每年持續保持穩定增長,在供應本國豬肉消費的同時,維持對外出口。
因國家統計局網站尚未披露近兩年生豬養殖戶數,筆者未找到相關數據,但并不妨礙觀察各養殖戶規模及發展趨勢。從表2可以看出,中國生豬養殖產業散年中國規模生豬和散養生豬每50公斤主產品的盈利情況。可以看出,相對于較穩定的生豬生產成本,豬肉平均出售價格波動很大,對生豬養殖戶的盈利造成很大影響。規模養殖生豬雖能維持每年盈利,但在豬肉平均出售價格較低的2017年和2018年盈利水平極低,且每年盈利水平波動很大,表示經營風險很高。散養生豬因沒有規模優勢,生產成本較高[5],除了在豬肉平均出售價格較高的2016年度保持盈利以外,其余年份均虧損。經測算得出,散養生豬維持不虧損需要豬肉平均出售價格維持在每公斤16元以上。
近兩年,由于全球新冠疫情和非洲豬瘟疫情的疊加影響,中國生豬供應量出現大幅度下降。在居民豬肉消費需求沒有太大變動的情況下,豬肉平均出售價格在2019年下半年大幅上漲,年末已接近每公斤60元,2020年全年大部分時間維持在每公斤50元以上。這兩年,規模生豬養殖獲得極高利潤,散戶生豬養殖也由虧損轉為盈利。但不可否認這極大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為了穩定物價,提高居民幸福指數,國家相關部門緊急制訂一系列措施,穩定生豬生產,增加生豬供應,建立生豬養殖業長效發展機制。截至2021年8月,豬肉平均出售價格已回落到每公斤25元左右。豬肉出售價格的大幅波動,造成居民生活成本的極大波動,嚴重影響了居民幸福指數,同時也給生豬養殖戶帶來了極大的經營風險。
(三)上市公司情況
上市公司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代表社會產品生產的主力及生產技術的最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一個盈利性行業上市公司的數量及規模代表該行業的發展水平。中國生豬養殖業現有上市公司26家,其中滬深A股市場7家,新三板19家,均為生豬規模養殖的代表企業。市值方面,截至2021年8月,牧原股份大約為2 490億元,溫氏股份850億元,其余A股公司為100億元左右,新三板公司市值多為幾十億元及以下。說明生豬養殖業基于中國龐大的豬肉需求市場,上市公司數量眾多,形成群雄割據局面。
通過分析生豬養殖業上市公司年度報告發現,資產負債表中貨幣資金、存貨和固定資產在總資產中占比較大且逐年增加,說明上市公司大都資金充足,專注于主業發展,且持續擴大規模;近幾年散戶養殖空間不斷縮小,規模經濟效益不斷擴大,上市公司逐漸成為豬肉主要供應商。利潤表中營業收入規模持續擴大,但增長幅度在各年度有很大差別。在豬肉銷售單價較高的2019年和2020年營業收入增長明顯,利潤總額在這兩年也較高,但在豬肉銷售單價較低的2018年總體出現虧損。這說明即使規模養殖,在銷售行情不好時生豬養殖仍不能盈利。現金流量表中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差距不大,說明上市公司總體盈利質量較高。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為負且持續降低,說明上市公司總體持續擴大規模,增產擴容。
綜上所述,中國生豬養殖業市場龐大,風險較高。散戶數量極多,但已經逐年快速減少。上市公司數量不少,但規模有待持續擴大。行業極易受宏觀因素影響,造成供應量不穩定,導致交易價格波動極大,散戶常年虧損,生存空間不大,上市公司為代表的規模養殖利潤波動較大,經營風險較高。
二、生豬養殖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散戶眾多,市場化程度不高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數量多。由于養豬門檻較低,原料為自產農作物,長期以來形成規模龐大的生豬養殖散戶群體。農民養殖豬肉可用于改善自身生活,也可以銷售給鄰里鄉親,貼補家用,處于自給自足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階段。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社會分工不斷深化,專有技術日益精深,各種資源稟賦合理有效配置,技術創新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力,社會合作趨于多元化,規模經濟帶來的技術及價格優勢更加凸顯農村原有散戶養殖生豬的劣勢。而大數據、智能化、而移動互聯、云計算、物聯網和區塊鏈等先進技術運用于規模化生豬養殖,既降低了交易成本,又擴大了市場范圍。
中國農村生豬養殖戶數還有2 000萬戶以上,每戶每年出欄十幾頭或者幾十頭生豬,純人工,依靠以往經驗養殖,沒有采用科學養殖方法,養殖技術落后,也沒有利用市場經濟規律與人分工合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規避自身劣勢。在這種生態下,農村眾多生豬養殖散戶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只能解決溫飽問題,若不能真正走上規模養殖致富道路,必將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阻力[6]。
(二)信息不對稱嚴重,盲目養殖風險大
在市場經濟中,商品供應商需要提前預測交易時市場價格,以判斷按現有生產技術及生產成本能否盈利,若盈利則供應該商品,否則就選擇不生產該商品。在市場需求量波動不大的情況下,該商品的市場供應量成為決定市場價格的最主要因素。在生豬養殖產業中,生豬養殖周期為5個月,養殖戶作為豬肉供應商,需要提前5個月預測未來的豬肉銷售價格,預測準確與否取決于是否知道5個月之后的生豬出欄量,即決策時的仔豬養殖數量。
中國數量龐大的生豬養殖散戶一般會按照現有豬肉價格來決定是否養殖或擴大養殖。如果現在豬肉市場價格高,則開始擴大養殖數量。由于前期投入大量人工及資金成本,若5個月后大量生豬出欄,豬肉供應量大增,豬肉市場價格下降,養殖散戶則會虧損。如果現在豬肉市場價格低,生豬養殖散戶們不敢擴大養殖,五個月后豬肉供應量減少,市場價格上升,散戶們則會喪失盈利機會[7]。
中國前五大生豬養殖上市公司每年生豬出欄量約占生豬出欄總量的9%,市場份額被大量養殖散戶占有。和歐美發達生豬養殖市場相比,中國生豬養殖市場相對落后,市場經營更加不規范,市場信息不對稱更為嚴重,養殖戶經營風險更大。中國生豬養殖上市公司面對的市場風險更大,且在現有條件下,大都沒有采用先進的數智技術進行更為科學合理的預測、決策和控制,加劇了上市公司做大做強的難度。
(三)養殖技術落后,生產成本較高
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優越的生活教育醫療條件吸引有知識有能力的農村人口紛紛走出農村,在城市落戶。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農村人口大約是5億人。這5億人大都暫時沒有能力在城市生存,是構成農村現有農業種植戶和生豬養殖散戶的主力,是中國一半以上豬肉供應量的提供者。這些養殖散戶們在祖輩形成的社會關系圈內討生活,依靠熟人介紹購買仔豬,按照傳統養殖經驗進行養殖,養殖技術長期得不到更新,養殖進度不能控制。種豬和仔豬的可選擇性很低,品種很少,往往是能買到什么品種便養育什么品種生豬。生豬養育時使用的豬舍條件差,環境衛生得不到保證,飼料主要是玉米,并配有一定的附近飼料公司生產的豬飼料產品。若生豬出現生病或疫情,只能求助于鄉鎮獸醫或科技扶持人員。養殖散戶自身文化水平低,不會查閱相關專業性書籍,沒有經過專業性培訓,對生豬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疫病防御能力差,看病成本高。
我國現有規模化生豬養殖雖然在養殖數量上形成一定規模,養殖成本較散養成本略低[8],但還是高于世界生豬養殖發達國家成本水平[9],和生豬養殖發達國家相比,在繁殖性能、生長速度、瘦肉率和胴體品質等方面均有明顯差距。
三、生豬養殖業的國際經驗
(一)美國生豬養殖的規模化進程
美國生豬養殖經歷了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散養為主到本世紀專業化大規模養殖為主的轉變。在散養階段,豬肉價格波動很大,生豬養殖周期很明顯。由于不具備成本優勢、無法保證豬肉質量和美國政府補貼向規模養殖傾斜等原因的影響[10],生豬養殖散戶在20世紀逐漸退出美國市場,繁育一體化豬場成為美國生豬養殖產業的主體。為進一步降低經營風險,突出自身核心競爭力,在21世紀前20年的時間里,美國繁育一體化豬場深化了專業分工和規模化改造,形成了一批大規模專業化的種豬培育農場、仔豬喂養場及肥育豬場。有研究表明,豬肉交易價格的波動主要是因為生豬產能的波動引起,生豬產能的波動源自能繁母豬的存量波動。為了避免生豬養殖周期波動的影響,豬肉銷售商、生豬屠宰場、肥育豬場、仔豬喂養場及種豬培育農場會逐次提前簽訂合同,根據合同確定未來出欄量,鎖住未來銷量及銷售價格,共同形成規范化專業性極強的生豬養殖產業鏈。因此,美國豬肉供應量每年都有1 000萬噸以上,并維持穩定小幅度增長,銷售價格避免了波動劇烈的周期影響,僅受季節性和偶發性短期波動的影響,基本維持在每公斤1美元到1.3美元之間。
技術創新及應用是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和專業化的根本動因,主要包括遺傳基因學、營養學、喂養設備改進、醫藥服務、組織管理等領域的創新及其在生豬養殖方面的應用。例如,在種豬培育時采用人工授精技術來提高生豬的基因潛力及成活率。仔豬喂養采用專業化的哺育設施、飼料和人工來提高成活率及健康程度。整個養殖過程均有配套的飼料配方和科學養殖技術。在安全及衛生保障方面,美國生豬協會制定有《豬場生物安全指南》等技術指標,內容包括豬場選址及規模、豬群管理、人員管理、車輛管理、生物媒介控制、環境衛生管理、飼料管理等方面,均制定有非常詳細明確的指標,操作性非常強[11]。
(二)丹麥生豬養殖經驗
丹麥有“豬肉王國”之稱,豬肉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例約在30%以上。其培育的長白豬是中國市場推廣的主流商品豬“杜長大”的種豬母系單位之一,有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和瘦肉率高等特點。丹麥生豬養殖產業也經歷了從散戶養殖到規模養殖的過程。與美國大型養殖場不同的是,丹麥采用的是由農戶組成的合作社企業方式,年終按產品供應量分配利潤。合作社高度專業自治,在豬舍建設、種豬育種、仔豬培育、生豬肥養、檢疫防疫、屠宰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統一組織管理,形成利益共同體。合作社高度集中,最大的兩家擁有的生豬屠宰量占到全國總屠宰量的90%以上,有效避免了養殖戶的過度競爭,使整個生豬養殖市場高度專業有序。丹麥生豬養殖業高度重視技術創新,丹麥國家生豬生產委員會組織實施種豬繁育計劃——DanBred,由全世界最優秀的生豬品種改良專家系統科學培育種豬的遺傳改良,并獲得顯著成果。生豬養殖過程實現自動化,圈舍統一標準,飼養設施先進、環境優良,糞便肥料規范化處理,最大程度減少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監控嚴格,高度重視疫病防控,技術先進,程序嚴格[12,13]。
四、中國生豬養殖產業發展建議
在鄉村振興戰略和推動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中國不適合照搬美國的生豬養殖企業化模式和丹麥的“養殖戶+合作社企業”的模式,需要結合中國市場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批判性地借鑒國際生豬養殖發達國家的一些先進做法,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生豬養殖規模化道路。
(一)多種規模化經營模式并存
縱觀生豬養殖發達國家的規模化歷史進程及分析不同規模生豬養殖的優劣勢,規模化生豬養殖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及行業人士的共識。規模化是社會分工的深化,是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產物。但不是特指美國資本市場控制下的企業化農場,也不僅是指丹麥全國性的農戶加盟合作社。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26家上市公司覆蓋育、養、宰全產業鏈,上千萬戶農村養殖散戶只有生豬育肥業務,養殖目的和經營模式有很大區別。且中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比較大,在生豬養殖規模化道路上應全面統籌,走多種經營的混合式道路。
上市公司是未來市場經濟的主體,代表著行業資本與技術的最高水平。上市公司的規模與盈利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市場經濟發達程度,代表一國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中國生豬養殖產業上市公司占國內市場份額較低,前五名之和還不到10%,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同行業對手90%的市場份額,從而在國際豬肉進出口貿易中的議價能力也很低,基本是價格接受者。除此之外,在資本、技術、創新等方面和國外同行相比也有較大差距。但是,中國生豬養殖產業上市公司發展潛力非常大,發展勢頭非常猛。比如,行業龍頭牧原股份重視技術創新和食品安全,具有資本、技術、管理和規模優勢,已形成集飼料加工、種豬選育、種豬擴繁、商品豬飼養、屠宰肉食等環節于一體的生豬產業鏈。未來上市公司將是中國生豬養殖產業的主力軍。
生豬養殖目前還是中國許多農民養殖戶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雖然利潤空間的縮小迫使大量農民轉行,但是尚有數千萬養殖戶維系經營。在新農村建設和共同富裕目標的指引下,在規模化養殖的發展趨勢下,政府部門和各社會力量須將不適合轉型或無其他收入來源的農民養殖戶聯合起來,共同走規模化養殖的道路[14]。當地基層政府應做好指導和服務工作,讓有轉行能力的轉行,為有規模養殖潛力的提供支持,借鑒現有農村合作社平臺,讓養殖散戶自愿簽約養殖合作社,成為合作社的主人,由合作社統一組織管理,對外代表養殖戶整體利益,對內協調組織資源、提供資金支持、實行信息共享,促進技術更新,加大疫病管控。鼓勵養殖散戶們以合作社的形式實現規模化,參與市場競爭。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未來大量生豬養殖散戶會走出農村,脫離該行業。少數有能力的生豬養殖散戶隨著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會不斷做大做強,走專業化企業道路[15]。基層政府部門應做好服務工作,支持養殖散戶們或擴大規模,或成立合作社,或轉行就業,不放棄、不強迫任何一個養殖散戶,為實現共同富裕偉大目標而奮斗。
(二)創新驅動發展
目前,中國生豬養殖產業相對粗放,勞動力密集,技術落后。生豬養殖產業鏈中最關鍵的是種豬品種。我國主流商品豬主要是依靠進口的大約克豬和長白豬等國外種豬雜交獲得,關鍵技術嚴重依賴國外進口。未來生豬養殖技術創新應以育種技術為核心突破點,增強生豬育種創新能力,持續優化良種遺傳穩定性,早日培育出世界一流的具有生長快、飼料回報率高、瘦肉率高、經濟效益明顯等優質特點的中國種豬品牌。此外,還須要加大飼料配方、疫病防控和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建設標準化、精細化的現代生豬養殖體系。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方面,養殖戶應充分利用現階段數智技術創新紅利,積極與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將數智技術成果應用到生豬養殖產業,構建現代化生豬養殖系統。例如,通過圖像識別和語音處理等技術實現數據采集,時刻監控種豬、仔豬和生豬的身體狀況,建立疫病防御預警系統。通過物聯網傳感技術構建智能豬舍,實現飼養全程智能化和自動化。利用智能機器人按時喂養飼料、打掃豬舍和清理糞便,利用消毒彌霧機等智能環保設備凈化空氣,改善養殖環境,降低發病幾率。數智技術在生豬養殖產業鏈中的大量應用,可以幫助養殖戶實現科學養殖,降低人工成本,強化疫病管控。
(三)建立長效保障機制
構建生豬養殖信息平臺。所有養殖戶都可以利用手機APP隨時查閱和更新養殖信息,特別是在現有仔豬和生豬存欄量及養殖周期,結合歷年豬肉供應量和價格做出養殖決策,熟悉最新養殖技術及相關信息,緩解養殖產業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同時,構建合同制養殖機制,生豬養殖全產業鏈由下至上逐級簽訂購銷合同,提前鎖定交易量和價格,根據訂單制訂養殖計劃,確保養殖量和肉品質量,降低經營風險。
資金方面,加大生豬養殖產業資金扶持力度。首先,政府加大專項補貼和稅收減免等措施,制定引導生豬養殖產業長效穩定發展的產業政策。其次,建立有利于生豬養殖產業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金融增信機構增加養殖戶信用,銀行制定有利于生豬養殖戶的借款政策。最后,養殖戶通過成立公司、合作社企業等實現規模化養殖,爭取在主板或新三板上市,獲得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資格,實現飛躍式發展。
創新離不開人才,養殖產業長期穩定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源源不斷地進入行業。國家應鼓勵更多優秀大中專生進入農學院,而不是所謂最差的學生不得不選農校。上市公司、規模化養殖戶和鄉鎮技術站更要重視技術人才,吸引更多的養殖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創新和指導。提高現有養殖戶養殖技術,對現有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同時,吸引更優秀的組織管理人才實現規模化養殖戶的組織管理創新,幫助上市公司和規模化養殖戶優化資源,做大做強。
風險管控方面。首先,要建立從豬肉到種豬的生豬全生命周期質量追蹤體系,明確有科學詳細的技術標準和考核評價標準,在全產業鏈、生豬全生命周期嚴控食品安全,規避產品質量風險。其次,在疫病防控方面,建立全方位、全過程的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及實施流程。最后,完善生豬養殖保險制度,持續推進增加生豬產業鏈相關保險品種,擴大保險范圍,提高保險標準,開發滿足養殖戶需求的新保險產品,切實化解養殖戶的經營風險[16]。
參考文獻:
[1]? ?羅千峰,張利庠.基于B-N分解法的我國生豬價格波動特征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8,(7):93-106.
[2]? ?張海峰,溫春燕,李慧琪.2020年世界生豬產業發展情況及2021年趨勢[J].豬業科學,2021,38(2):34-38.
[3]? ?朱增勇,李夢希,張學彪.非洲豬瘟對中國生豬市場和產業發展影響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9,35(18):205-210.
[4]? ?周楊,郝慶升.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散養生豬養殖效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18):34-38.
[5]? ?劉婷,周楊.我國不同規模生豬養殖成本效率、影響因素及區域差異分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0,(14):22-26.
[6]? ?韋敬楠,沈鴻,張立中.我國小散戶與現代畜牧業有機銜接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0,(8):24-28.
[7]? ?張俊艷,譚瑩.我國生豬縱向產業鏈市場的價格傳導效應研究——基于門限模型的周度數據分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0,(20):1-9.
[8]? ?郭利京,林云志.中國生豬養殖業規模化動力、路徑及影響研究[J].農村經濟,2020,(8):126-135.
[9]? ?高海秀,王明利,石自忠.中國生豬產業國際競爭力比較[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1):145-152.
[10]? ?付蕾,馮靜靜.美國農業補貼對生豬產業的影響及啟示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14):14-16.
[11]? ?周杰靈,嚴火其.集約化養豬環境正義:美國北卡州經驗及啟示[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9,35(2):71-77.
[12]? ?黑龍江省政協赴丹麥、瑞典考察團.赴丹麥、瑞典畜牧業考察報告[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1,(6):55-61.
[13]? ?王佩,吳秀敏.中國大規模生豬養殖成本與主要國際競爭者的比較[J].中國農學通報,2014,35(30):13-18.
[14]? ?黃炳凱,耿獻輝,胡浩.中國生豬養殖規模結構變動是產業政策造成的嗎?——基于馬爾可夫鏈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21,(4):123:144.
[15]? ?張園園,吳強,孫世民.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的影響因素及其空間效應——基于13個生豬養殖優勢省份的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19,(1):62-78.
[16]? ?陳曦,張啟文.黑龍江省養殖戶畜牧業保險需求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0,(2):19-23.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ig Breeding Industry
Weng Huaida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void the pig breeding cycle and reduce the abnormal fluctuations in pork prices, the study is based on pig farmers, selecting the output and profit-related data of farmers of different scales from 2015 to 2020, comparing the experience data of pig bree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Denmark, and using statistics to describe the time series index change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index cross-sections,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pig farmer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number of retail pig farmers has dropped sharply, the base is still large and the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in rural areas is not high;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the breeding market is serious, the farmers business risks are high, and the breeding technology is relatively backward.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s, drawing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pig breeding industry, suggestions on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large-scale business model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ong-term guarantee mechanism are propos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common prosperity goal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ey words: pig breeding; time series indicators; common prosperit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責任編輯? ?彥?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