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娟,方熙茹,文世豪,張 燕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廣東廣州,510405;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育教學部;3.廣州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廣州,511436)
自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后,習近平多次在重要會議上強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提出為新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師生為參與主體,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相統一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1]校園文化作為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強大的隱性教育功能對高校育人工作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本文基于立德樹人的視域,闡述高校校園文化育人的三重邏輯,即價值邏輯、問題邏輯和實踐邏輯,以期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育人工作提供參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構建“三全育人”格局,以構建“十大”育人體系為基本任務和主要內容,這對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和提供了根本遵循。[2]“四維育人”強調發揮課程、文化、管理、服務四方面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課程育人”強調課程思政,校園文化作為一門觀念性的隱性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價值,發揮其強大的思政教育功能。[3-4]“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文化育人的立足點。“管理育人”要求軟硬兼施,通過科學管理和營造良好的校園育人環境,更好地發揮校園文化潤物無聲的育人作用。“服務育人”強調以師生為中心,在服務師生的過程中,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與思想問題實現育人目標。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實現“四維育人”和諧統一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構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促進人社會化的過程,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高校應科學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思政先行。習近平強調,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成為會放鹽的“好廚師”,就要用好校園文化這一關鍵“食材”,準確把握用鹽的分量、放鹽的時機,調好思政工作的“鹽味”,為學生送上“精神佳肴”,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高校應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來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動,促進文化育人與思政育人深度融合。[6]在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為艱巨,校園文化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成長成才的土壤和環境,為高校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涵育載體,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強大推力。[7]
高校教師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光榮使命,是高校發展的第一資源。師德師風應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8]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師德師風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校園文化建設為師德師風建設提供良好的環境。內外兼修,方得風清。風清氣正的校園文化對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有重要作用。第一,教師可以將校園文化這一隱性課程融入教學理念、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和教學行為,發揮學科教育對學生的價值塑造作用,實現學科的本體價值和育人價值。第二,高校應打造一支具有良好師德師風的教師隊伍,以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三,文化激勵是一種外在激勵,教師可通過發揮文化激勵的導向和約束作用,將教書育人與自我修養結合起來,使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達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果。[9]
從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德智體”,到改革開放后的“德智體美”,再到現在的“德智體美勞”,我國的教育方針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德育一直都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10]德育鑄人以魂,智育育人以靈,體育教人向上,美育讓人有情,勞育培育尊嚴,五育并舉,德育先行。校園文化活動是實現高校德育的基本途徑,高校可以通過積極開展高質量的校園文化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以發揮德育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的積極作用。[11]學生既能在第一課堂中接受教師傳授的理念和知識,也能在校園文化等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中汲取成長的營養。建設高質量的校園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內涵挖掘深度不夠。有的高校在各類教育評估中弱化文化指標,對挖掘校園文化底蘊和構建人文環境的重視程度不夠。[12]劉偉等人的研究表明,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有效載體,如缺乏博物館、校園文化館等文化場館,高校對校園文化內涵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13]二是缺乏特色和創新。一方面,高校管理工作和學生社團活動中的形式主義現象較為普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未能體現高校的辦學特色。[14]另一方面,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較為嚴重的理念趨同、內容趨同和形式趨同,未能體現高校個性化和差異化的優勢。[15]三是目標定位不清晰。目標定位不準則作用不大,部分高校對建設什么樣的校園文化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定位,盲目追逐文化熱點而忽視了本校的內在優勢。[7]
文化興則學校興,文化強則學校強。沒有先進的校園文化,就沒有學校的內涵發展,高校要以問題為導向,引領校園文化建設。一是要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校園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進行倡導,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旨歸。二是要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高校要從本校實際出發,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本校特色,創新校園文化的表現形式。三是要建設內容和形式符合社會期望、時代需求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應立足于師生的全面發展和服務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大局。
高校校園文化具有豐富的經典資源、形式多樣的載體和靈活的表現形式。問題是實踐的導向,要解決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高校應堅持在制度中建設,在建設中塑造,在塑造中改進,在改進中創新,在創新中應用,用校園文化為育人事業培土固基。
強化校園文化育人功能,既需要隊伍引領,也需要制度保障。第一,高校應將校園文化建設視為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內容,由學校黨委宣傳部負責校園文化建設管理工作,指導各學生管理部門和二級學院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擬定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建隊伍,辦活動,創建文明校園。第二,高校應成立由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師生代表組成的校園文化建設組織機構,全面組織和指導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確保校園文化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16]除了正式組織,學生志愿服務隊、各類文體協會等非正式組織也是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第三,實現校園文化育人離不開制度保障,高校應制定相應的校園文化建設制度,將校訓校風、師風學風、班級管理要求等納入校園文化建設制度體系,建立相關評價機制和監督機制,在堅持和完善校園文化建設制度的實踐中,將內化于心與外化于行、思想教育與制度保障統一起來,發揮校園文化鑄魂育人的功能,推動校園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
高校校園文化應當既有各高校的共同特征,也有本校的特色,是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統一。高校特色不僅體現在學科設置和專業建設中,也體現在校園文化中。第一,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學、畢業等重要場合或五四青年節、校慶紀念日等特殊日子發放校徽、吉祥物、紀念冊等紀念品,還可以播放杰出校友傳記、優秀教師育人案例等視頻,使校園文化“看得見”。第二,高校可利用學校相關專業資源,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和志愿活動,發揮專業建設成果在各行業的作用,彰顯高校和大學生的責任擔當,奏響愛國主旋律,使校園文化“聽得到”。例如,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的“鄧鐵濤鐵桿中醫紅色傳承”志愿服務隊在暑假期間到各地開展宣講和義教義診活動。第三,高校應充分利用多樣化的育人資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引入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敘事方法,借助多媒體構建校園文化敘事格局,多措并舉地創新校園文化育人敘事體系,使校園文化“記得住”。[17]以廣州中醫藥大學為例,校內的鄧鐵濤紀念館、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嶺南名醫壁、全國首家經方展館等校園文化地標,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在深化改革創新實踐中打造的獨具中醫藥特色的校園文化育人品牌,是在特色鮮明的中醫藥育人理念指導下形成的中醫藥文化育人資源。[18]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強有力的隱性德育因素,體現了一所學校的價值觀念和教育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師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19]夯實校園文化建設陣地,一方面,高校要深入挖掘本校的文化底蘊,利用校史、院史等資料,引導學生自覺成為學校歷史和文化的傳承者。另一方面,高校要結合本校辦學特色,開展系列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地參與其中,弘揚先進校園文化,將文化傳承與文化發揚結合起來,具體措施有以下幾方面。第一,高校可以通過建立校園文化網站專題專欄、制作宣傳小視頻、利用校內文化地標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等方式,使校園文化進課堂、進宿舍、進頭腦。第二,高校可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化主題講座、科技競賽、文體比賽、社會實踐活動等,滿足學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發揮校園文化的正向引導作用。第三,高校應以宣傳主體、受眾、內容、載體、方法與傳播環境等為重點,構建宣傳思想工作新格局,讓校園文化一邊“行走”一邊“講故事”。[20]例如,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在每年的新生見面會上會安排一名醫者亦師者分享其學醫的成長經歷,然后帶領全體與會職工和新生進行莊嚴宣誓,將救死扶傷的種子埋在每一個學子心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偉大實踐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寶貴財富和思想淵源。[21]在立德樹人背景下,一方面,高校要堅持校園文化自信自立,大力傳承和弘揚已有的先進校園文化。通過宣傳先進、重塑典型、創建名師名人紀念館等方式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為校園文化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高校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矢志改革創新。理論上,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和育人作用的研究;實踐上,從組織、教學、宣傳和行為四個維度積極探索,實現校園文化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22]此外,高校應注重校園文化環境、活動形式和校園媒體的有機統一,推出豐富的校園文化產品,促進校園文化繁榮興盛。
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也是社會的縮影,校園文化是以學校為依托的社會文化。校園文化走出去就成為社會文化,社會文化進校園就成為校園文化,二者相互促進,不可分割。高校是大學生步入社會前的最后一個陣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高校的應有之責。一方面,高校可以與校外機構共同舉辦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將校外文化融入校園文化,讓學生切身感受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如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紅色文化進校園、健康教育進校園、高雅音樂進校園等活動。另一方面,高校應鼓勵學生將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應用于具體實踐,使校園文化“走出去”服務社會,如鼓勵學生參加義工服務隊義診、“三下鄉”義教、黨員先鋒隊志愿服務、實踐基地實習等活動,加強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互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不僅要充分認識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還要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高校各主體應充分發揮自覺能動性,發揮校園文化對高校育人工作的牽引作用,切實完善校園文化建設的組織保障制度,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不斷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在責任與使命的感召下書寫新時代校園文化建設和育人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