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衛瓊
作為時代之需,思政育人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課程思政和立德樹人教育改革已全面展開。作為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大學英語在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加之其課程性質、授課內容及多重功能的特殊性,理應成為“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陣地。《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 版)》(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大學外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2020)教師是教育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大學英語教師作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指南》對其提出了育人素養、學科素養、教學素養、科研素養和信息素養等五個方面的素養提升要求。由此看來,大學英語教師提升育人素養既順改革之勢,又應發展之需,推動新時代高等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促使高校大學英語教師更全面、深入地學習英語課程思政育人理念與方法,提升育人理念有效融入英語教學的能力,全方位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及教師發展的創新之路即成當務之急。做好老師,就要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常識、有仁愛之心。
素養(dispositions)(亞瑟、貝納2018)指一個人的修養。作為21 世紀教師和學習者應有的重要品質,素養的內涵多元、豐富,它是一種習慣(habit)、習性(propensity),一種準備就緒的狀態(mindset),或一種特定行為方式的傾向(proneness)。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素養的含義亦大為擴展,涵括思想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等方面。本文提及的素養,側重教師的育人素養(dispositions of educating),即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所必備的能力(capabilities)、資格(qualification)和品質(qualities),也就是教育學生的特定的資力和素質。借鑒哈佛大學理查德(Ritchhart 2017)對素養的定義:素養具有主觀能動性,涵蓋各類行為,在特定情境發展過程中,這些行為是動態、特殊的。素養必須與必要的能力結合,素養激勵(inspire)、激發(stimulate)與引導(direct)能力的發展。大學英語教學承載語言知識技能傳授與立德樹人雙重使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我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新時代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已經成為當前外語界廣泛關注的話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強調思政內容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以及大學英語教師在行為示范和價值引領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學英語教師要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知識和學識(專業和非專業)和能力,兼具道德品質、育人素養、人格修養和正確的價值觀等。教師的道德品質、育人素養、人格素養和價值觀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可遷移度很高。教師在教學中側重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其全面發展,前提是自己必須具有達標的育人素養,具有全面的知識、學識和過硬的教育能力,且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素質和修養、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要明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方向,把握大學英語教學的思政特色,協調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厚植個人的育人素養。
育指教育(educate)、培養(nurture),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教育。育人即培養人,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成長為身心健康并能擔負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任的新時代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深刻指出:“教師重要,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中國日報網2018)培養和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應以育人素養為核心。大量教育研究和實踐證明,教師的育人素養直接關系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直接影響其人格的形成,關乎育人成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提升個人育人素養,不僅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還要參透為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更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對中國國情的準確把握上(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2020)。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應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活躍的要素。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既顯性要求教師在提升學科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必須拓展非專業知識的研習,又隱性要求他們提升思想品德、人格、修養、價值觀等。由此一來,教師提升個人素養的內容兼具深度、廣度、創新性和前沿性。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全面對接《指南》,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和大學英語教育教學的新要求,厚植包括育人素養在內的五個自身素養,努力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新時代“四有”教師。
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新時代以強化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為首要任務,以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能力為關鍵,培植教師育人素養為重點,深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推進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新華網2021)。課程思政育人強調教師的行為和價值指引,引領學生關注國情、市情、區情,培植家國情懷和報國之志。課程思政育人注重實效,大學英語教師要結合區域特殊性、高校定位、校本實際、育人特色,總結提煉當代中國實踐成果,用好紅色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切實解決課程思政育人與大學英語教育“兩張皮”的問題;深入思考和踐行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實現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將“紅船精神”引進課堂,用“紅色經典”創設活動,讓“紅色基因”植入頭腦;創設以“紅船精神”為引領的系列課堂情境,引導學生用英語娓娓講述“紅船經典”,培養和增強其“四個自信”,實現“鑄教、鑄人、鑄魂”,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
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高尚的個人品德修養都是教師的育人素質。知識是基礎,包括專業知識、與英語相關甚至關聯不大的其他學科的知識。高校著眼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培育立足國際視野、厚植家國情懷、具備創新思維的新時代人才。教師不僅要立志做好“教書匠”和“大先生”,還要注重個人素養,涵養師德。教師要通過優化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充實個人的知識儲備,涵養文化底蘊,厚植自身育人素養。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推進英語教育事業內涵式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英語教育的立身之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備當代價值,強調中西方文化要互通互鑒、互相包容。大學英語教師要增強文化底蘊,提高文化素養,積極探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橋梁開展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加深個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從“案例+實踐”出發,把經典及創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多維度展示中西方文化,引導學生發現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培養其中西方文化的互融互鑒能力,幫助其扎根中國、融通中外,增強其文化自信,培育其愛國主義情懷。
建設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要潛心打造有情、有義、有溫度、有愛的大學英語“金課”。推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育人,大學英語教師是“主力軍”、大學英語教學是“主戰場”、大學英語課堂是“主渠道”。教師必須主動轉變觀念,提高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順應新時代發展步伐與緊跟科技前沿,充分結合實際,深入挖掘大學英語教材蘊含的思政資源;優化教學方案,將課程思政與英語特色、前沿知識有機融合,完善課堂設計、增強課堂互動;加強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塑造,激發其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培養其創新思維與思辨能力。
打造“金課”,要大力實踐思政育人,利用具有時代性的豐富素材,有效結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最新錄制的紀錄片、拍攝的影視作品設計課堂情境,鼓勵學生選取印象深刻的內容進行課堂分享交流,激勵其實地參觀走訪、收集素材、課堂展示、各抒己見;基于語言學、生態文明、“一帶一路”、全球治理等大視角,充分利用學習強國等學習平臺與網絡資源,從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建設結合”視角,將人文關懷、歷史關鍵、倫理情誼、人生進取”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實踐。以“課程特色+思政特色”為實施思路挖掘課程內容,創設真實的大學英語思政教學語境、情境。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大背景入手,結合大型紀錄片《大灣區發展: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制訂培養目標、設計課堂活動。教師只有自身飽含家國情懷、世界眼光,才能培育學生的愛國精神、國際視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折射出:一名合格的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為人師表。身正就是要誠實正直,言行一致,語言文明,儀表大方,態度和藹可親,教態高雅灑脫。要達到“學高”“身正”,教師必須不斷刻苦學習,提升自身修養。教師的道德品質是規范自己行為的需要,更是教育學生的關鍵。教師被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用自己的學識育人,還以自己的品德育人;不僅通過自己的語言傳授知識,還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時代在前進,形勢在發展,知識隨之不斷更新,教師只有持續致力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為值得推崇的模范,才有資格擔當培養人的任務,才能培育好學生。
大學英語教師只有切實推進自我教育,才能與時俱進,應對百年變局,順應高校教與學的深刻變革大潮。教師只有敢于改變個人的“教”,才能改變學生的“學”(中國教育新聞網2022)。教師只有善于深刻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方式和行為規律,才可能將思政教育、大學英語教學與英語學習有機融入互聯網生活,才能適應新時代英語教育教學新變革、新趨勢,提升其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感、獲得感和成就感。教師應注重“修心治身養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切實讓自己的言行舉止融入教學理念、思想、方法、效果、評價等各個層面。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第一職責。大學教師隊伍的素質直接決定大學的辦學能力和水平。新時代的“四有教師”不僅要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還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更要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啟迪其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其智慧之門,促進其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厚植育人素養,提升育人能力,大學英語教師才有資質夯實教學,踐行立德樹人,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