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榮華* 蘇 崧 王明馨 李曉春 劉 洋 沈佳麗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傳媒與藝術設計學院
壯錦技藝起源于中國廣西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絲線為材料,通過織、繡、編等技法,將各種圖案織成錦緞。壯錦圖案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是壯族文化的瑰寶。而粗纖維藝術則是以各種天然纖維為材料,如麻、棉、竹等,通過編織、纏繞、扎染等技法,創作出具有藝術價值的實用品和裝飾品,本項目著重研究當壯錦技藝與粗纖維藝術碰撞在一起時,可能產生的纖維藝術。
首先根據學生的興趣點,組建優秀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團隊,以廣西壯錦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實踐為整體研究思路,以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影響力為大目標,以“非遺傳承:壯錦技藝碰撞粗纖維藝術”為名申請本次課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廣西壯錦技藝的傳承受到了破壞和異化。因此,項目組根據通過實地調研、文獻、訪談、問卷等收集到的材料,積極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創意重構,形成既能有效傳遞壯錦基因,又能有效融入現代纖維藝術,以期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和廣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建議。
壯錦是一種以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其特點是結實耐用、技藝精巧、圖案別致、花紋精美。壯錦的織造技藝獨特,一般使用裝有支撐系統、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以棉紗為經,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采用通經斷緯的方法編織而成。
粗纖維藝術主要使用各種天然纖維如麻、棉、竹等進行創作,編織、纏繞、扎染等是其常用的技法。這種藝術形式以其環保特性和良好的質感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當壯錦技藝與粗纖維藝術碰撞在一起時,可以考慮將兩者的材料進行融合。例如,可以在粗纖維作品中加入由棉紗或絲線編織成的壯錦元素,以增加作品的層次感和觀賞性;或者在壯錦作品中運用粗纖維藝術的纏繞、扎染等技法,使作品更具創意和個性。同時,也可以將壯錦中五彩交織的色彩搭配方式應用到粗纖維藝術的創作中,使作品更加生動、豐富。
壯錦技藝和粗纖維藝術各自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將兩者結合,可以拓展作品的主題和內涵。例如,可以創作以壯族文化為主題的粗纖維藝術品,或者以粗纖維藝術為載體,展現壯錦圖案的魅力。
總之,壯錦技藝與粗纖維藝術的碰撞,不僅可以豐富作品的形式和內涵,還可以推動傳統手工藝的創新和發展。
首先,不同于以往孤立單一的選題,本研究對壯族的紡織材料、染織技藝及工藝文化都要做系統性和整體性的研究。其次,采用技術社會學的研究思路,將技術置于大的社會背景下考察它們的工藝,如從紡織工程的角度對織造原理、織物結構等做技術上的分析。最后,工藝文化的研究,不囿于壯族地區內循環式的考量,同時挖掘其在更大的文化場域中的交流、碰撞與升華。
對于傳統工藝,真正的知情者即是生活者。本研究不僅采用文獻考據,而且深入田野進行調查。對壯族民間和基層文化管理部門進行深入調查,獲得大量一手資料。同時充分運用博物館的各類資源,包括考古出土文物和民族文物。這些資料,是全面了解和深度研究的重要實證,可以彌補以往研究的不足。
傳統紡織工藝,不是靜待被保護的、“僵化”的寶貴遺產,而是可以被充分利用的文化資源。課題以利用粗纖維材料碰撞壯錦手工技藝的方法,創作出一系列現當代特色粗纖維藝術品。這類作品日益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提升大家的保護意識,并激活文化遺產。因此,本研究結合自己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縮小文化空間,以粗纖維藝術作品為載體,對于壯族傳統紡織工藝的保護做具體深入的探討。
壯錦的紡織品出現在宋代,主要材料有布、絲、麻。
1.首先通過對相關中英文數據庫的文獻分析,了解研究態勢,確認此研究的可行性。其次說明本項目選題的研究意義。再次通過對相關研究成果的回顧,綜述分析國內外的研究成果。最后介紹本項目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對相關概念進行說明。
2.對壯族使用的各種紡織材料進行研究。項目組細致釋讀考古報告及歷史文獻,重點梳理考證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各個歷史時期廣西壯族先民使用樹皮、麻、葛、竹、棉、絲等的歷史,包括起源、種類和發展過程,然后總結出壯族紡織材料的總體特征。
3.以田野調查為依據,結合歷史文獻,對現存的壯族使用的各種紡織器具進行深入研究。
4.對壯族的染織工藝進行研究。
5.了解壯族的紋飾分類,從民族信仰的展現及文化流動的印痕兩方面闡述壯錦文化的內涵。
6.從壯錦當下的困境入手進行粗纖維藝術品創作,最后提出保護壯錦技藝的看法。
通過對壯錦和粗纖維藝術的特點進行分析,確定了適合這兩種藝術形式結合的材料。這些材料既保留了壯錦的鮮艷色彩和細膩紋理,又展現了粗纖維藝術的質感和立體感。
在傳統壯錦技藝的基礎上,結合粗纖維藝術的特點,進行了工藝創新。例如,采用特殊的編織方法,使壯錦圖案更加立體;利用粗纖維藝術的手法,增加作品的層次感和豐富性。
通過對壯錦圖案和粗纖維藝術風格的研究,提出一系列具有創意的設計思路。這些設計既體現了壯錦的獨特魅力,又展示了粗纖維藝術的風格。
通過舉辦展覽、參加藝術交流活動等方式,將壯錦技藝碰撞粗纖維藝術的成果展示給公眾,提高這兩種藝術形式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也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創意和靈感。
通過開展培訓課程、實踐項目等方式,培養一批具有壯錦技藝和粗纖維藝術特長的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能夠傳承和發揚這兩種藝術形式,還可以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新動力。
本項目的研究可以產生許多傳統手工藝創新發展的可能性。
壯錦以其精美的圖案、鮮艷的色彩和豐富的寓意而著稱,而粗纖維藝術則以其質樸的質感和自然的美感吸引人們。將兩者結合,可以在保持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具個性和特色的作品。
傳統的壯錦主要用于制作服飾、家居用品等,而粗纖維藝術則多用于制作雕塑、裝置等。通過跨界合作,可以將這兩種技藝應用到更多領域,如時尚設計、公共藝術等,為傳統手工藝的發展開辟新的道路。
壯錦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粗纖維藝術則是各種民族和地區的傳統技藝。將兩者結合,可以展示出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創新性,為藝術家提供靈感和借鑒。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許多傳統手工藝面臨著被遺忘和消失的危險。通過創新和發展,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這些傳統技藝,從而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遺傳承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通過對壯錦技藝和粗纖維藝術的歷史、特點、傳承方式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壯錦技藝和粗纖維藝術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在傳承過程中,這兩種技藝都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后繼無人、市場需求減少等。因此,如何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成為非遺傳承的關鍵。
壯錦技藝和粗纖維藝術在傳承過程中的碰撞與融合,為兩者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通過借鑒彼此的技藝特點和創新理念,壯錦技藝和粗纖維藝術在設計、制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使這兩種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非遺傳承需要政府、社會和非遺傳承人共同參與。政府應加大對非遺傳承的支持力度,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為非遺傳承提供良好的環境。社會各界也應關注非遺傳承,通過舉辦展覽、講座等形式,提高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和了解。此外,非遺傳承人更應該珍視自己的技藝,努力使之傳承下去和發揚光大。
非遺傳承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是未來發展的趨勢。隨著科技的進步,壯錦技藝和粗纖維藝術在設計、制作等方面的技術手段都得到了更新,這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現代科技也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渠道,使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這些傳統工藝的魅力。
總之,壯錦技藝和粗纖維藝術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的碰撞與融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研究非遺傳承的新視角。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該繼續關注非遺傳承的問題,努力推動壯錦技藝和粗纖維藝術的創新發展,讓這些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