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亮
4月12日,多條“專家建議”沖上各大熱搜榜:有的專家稱子女是長周期的耐用消費品,建議有實力有擔當?shù)娜硕嗌⒆樱挥械膶<曳Q北京打車太便宜,網(wǎng)約車是北京堵車的罪魁禍首……。很多網(wǎng)友認為,這些建議不接地氣,如果是專家真實意思的表達,既不可信,也不可行。
專家因在某些領域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術優(yōu)勢,能提供專業(yè)性的見解,而成為公眾認可并尊重的對象。專家有不同觀點和判斷很正常,網(wǎng)友見仁見智也合理,通過交鋒雙方才能取得共識。可一段時間以來,欠缺科學、違反常識、邏輯不通的專家觀點層出不窮,專家不再權威,甚至淪為“磚家”,有些專家的觀點已不能代表學術界,更難以讓公眾信服。
原本在各自領域有所建樹的各路專家,走下神壇,遭遇形象危機。有的是忘了隔行如隔山的古訓,跨專業(yè)置評自己并不擅長的領域;有的是媒體為博眼球斷章取義;有的純粹就是不學無術的同時還想揚名立萬;甚至有人自封專家,無視周圍的冷眼和謾罵。當然,也不排除有些自媒體帶節(jié)奏,故意曲解專家意見,以黑專家的方式實現(xiàn)自己的網(wǎng)紅夢。
不靠譜專家嘩眾取寵的根本原因,是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身為專家沒有科學精神,更不愿意在冷板凳上做一些嚴謹細致的研究工作。還有一些“專家”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丟掉了學術規(guī)范和社會責任。習慣拋頭露面,樂于替人站臺,滿足于一知半解,其對某個問題的認知自然謬以千里,給出的所謂建議難免貽笑大方,甚至有販賣私貨的嫌疑。脫離了當下社會實踐和基層民眾,掌握了點理論皮毛就削足適履,不了解具體實際就大言不慚,混了個什么頭銜就高人一等,說話盛氣凌人、建議天馬行空、觀點不容置喙。這樣的專家,能提出什么樣的觀點,可以想見;心明眼亮的公眾不買他們的賬,實屬必然。
當然,絕大多數(shù)專家都言之有物觀點鮮明,值得公眾信任。但是,一小部分專家信口開河的毛病足以引以為戒。只希望“奇葩說”的專家多練練內(nèi)功、接接地氣,說尊重科學規(guī)律的真話、符合中國實際的實話、不違人性人情的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