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淑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青年人才嚴重缺乏已經成為制約鄉村發展的普遍問題,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下鄉、返鄉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著力點。
鄉村振興呼喚新時代好青年勇于投身
2020年底,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農村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農民的幸福感得到提升。但是,農村地區還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農村地區農業產業亟待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程度不夠,鄉村治理水平有待提升,農民居住環境品質不高,鄉村建設需要的各方人才嚴重匱乏等問題。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匯聚全社會的力量,特別是青年力量。鄉村振興如果缺乏敢想敢干,有知識有夢想的知識青年生力軍,就是無源之水。新時代的青年獲得了較多的教育機會,享受了更加公平和更高質量的教育,他們的科學文化素養更高,并且具有更加開放、創新的思維和廣闊的國際視野。推動鄉村振興,首要任務就是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積極引導新時代青年扎根基層、建設基層,充分發揮青年群體的主力軍作用。青年群體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可以極大緩解農村建設人才不足的問題,并且可以推動農村產業發展,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配合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新時代好青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青年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更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青年的力量不僅展現在過去和未來,更是在當下。
回顧黨的百年歷史,中國青年始終是黨和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100多年前,一群平均年齡28歲的青年,開啟了建黨求索之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們投身革命,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了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青年希翼興國安邦、自力更生,他們秉持“愿把青春獻給祖國,到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精神,到一線支援祖國的建設和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青年率先解放思想,突破束縛,在現代化建設各條戰線上作出卓絕奉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青年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在科研攻關崗位奮力攀登,“天宮”“蛟龍”“嫦娥”等重大科技攻關任務,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不懼艱難、擔起重任。在疫情防控一線披甲出征,32萬余支青年突擊隊、550余萬名青年,無懼風險、疫往無前,奮力戰斗在抗疫前線。在脫貧攻堅戰場摸爬滾打,中國青年用腳沾泥土的力度,將青春的汗水揮灑在希望的田野。1800多名同志將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征程上,其中很多是年輕的面孔。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新時代青年領辦專業合作社、推廣現代農業科技、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共約51萬名“三支一扶”人員參加基層支教、支農、支醫和幫扶鄉村振興,數百萬青年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大量青年深入農村幫扶,更多的青年開始選擇返鄉入鄉,截止2022年底,我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數量也累計達到1220萬人,其中大部分是青年群體。廣大青年深入鄉村就業、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勃勃生機。
“筑巢引鳳”,為新時代好青年創造助力鄉村振興好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為了讓返鄉青年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讓他們在農村廣闊天地能大施所能、大顯身手,要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最大限度激發青年人才的內在活力。
大力宣傳鄉村振興戰略,賦予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崇高使命和社會責任感。
青年有奮斗的激情,也需要祖國的召喚,青年的價值體現為“與時代同步”過程中的奮斗人生。廣大青年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回鄉入鄉就業創業參與鄉村振興,他們的共同點是“有情懷”。這種情懷進一步升華可以成為服務于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崇高使命感。使命感一旦內化于青年的內心就會迸發出極大的動力,促使青年把個人職業的選擇和國家的重大戰略緊密聯系起來,最終實現個人價值與國家價值的統一。要加強宣傳鄉村振興戰略,讓青年群體對國家政策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更好地了解和認同,激發他們的鄉村情懷,不斷提升他們崇高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并促使他們將情感轉化為實際行動,積極助力鄉村振興。
構建縣鄉自由流動和選擇新格局,擴大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空間范圍。
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的直接空間除了可以在鄉村進行,也可以在一個超越鄉村之外的更大的縣域范圍進行。構建縣域統籌鄉村振興發展格局,擴大青年就業創業的直接空間,讓青年群體能有更多的就業選擇。縣域經濟可以更便利的整合多種鄉村資源,并進一步形成更大經營規模,吸引更多返鄉青年加入。另一方面,交通運輸業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迅速發展,使得青年群體有能力克服縣域和鄉村之間的空間距離。縣域統籌鄉村振興工作,返鄉青年既可以享受到縣城較高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帶來的生活便利和各項服務,也可以兼顧鄉村事務,往返在縣城和村莊之間,發揮縣鄉交流的中介作用。以縣域統籌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構建城鄉自由流動和選擇新格局,有助于滿足和促進青年參與鄉村振興工作的意愿。
激活團組織建設,重構以縣共青團為主體的,服務青年、聯結青年的縣鄉村三級組織體系。
團組織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走進青年、了解青年,才能夠服務和聯結青年。長期以來,由于農村青年大量外出務工,鄉村團組織處于弱化乃至癱瘓狀態,鄉村團組織不論是在政治領導還是鄉村建設中,其功能都不能被替代,因此應當以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的實施為契機,通過吸納廣大“中堅青年”作為鄉村共青團的積極分子,激活鄉村兩級的共青團組織,推動團的基層組織更好的聯系青年、服務青年,增強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鄉村團組織可以對青年群體進行深度的宣傳、說服、鼓勵和支持他們參與鄉村振興,并能夠為青年提供各類信息服務、資源對接等多種支持,讓他們在鄉村可以更加順利的開展就業創業活動。激活基層團組織建設,使其更好的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廣大青年應積極響應時代號召,順應國家發展趨勢,投身鄉村振興戰略,把農村建設成為更多人的向往之地。各地也應該為新時代好青年回歸鄉村,建設鄉村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讓青年群體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作者單位:湖北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輯/余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