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思想不休,閱讀不止。
睜開眼睛,閱讀塵間喧囂。閉上眼,閱讀內心波瀾。夜深人靜,閱讀燈下斑斕的文章,昏黃的光暈,直可抵達酣然夢境,把那些閃爍著的文字砌筑成流光溢彩的殿堂。夢,是心靈的閱讀,來自書本閱讀的啟發與超越。
夜讀,是思想的接力。青燈,是鄉愁的賡續。
深夜難眠的少年,曾感嘆鄰人的豪奢。徹夜不滅的燈火,朗照一場場喧騰的宴席,觥籌交錯間虛擲了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通宵的清談,煎熬的是闌珊的燈火。少年輾轉反側,苦苦思索先哲經世典籍神秘奧義。墻縫里無意泄漏的光束,匯聚成明亮的邀約,那一剎靈光返現,似有靈魂感召。鑿穿冥頑的磚石,援引探覓真理的光源,遨游浩繁卷帙,該需要有怎樣的毅力,去叩問天地之間精幽宏闊的命題,去探尋命運的光源?當燈光洞徹的一瞬,恍然的軌跡指認了黑暗里潛伏的真相。光線與書里那些文字碰撞,鏗鏘的聲響,穿透了千年霧靄迷障。虛靈澄寂的執著心性,催開了生命中驚艷的璀璨。
清貧閱讀,從來就有一種相依為命的眷戀,有一種以苦為樂的辛酸。掬一抔燈光,仔細辨認過往典故中苦澀的達觀超然,困頓中的詩情畫意,溢出的流光拂拭過泛黃的書頁,隱隱發散淡雅的馨香。閱讀不分高低貴賤,求索之路機會均等。
“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這是屬于古人感天動地的追夢,草根逆襲自當心存高遠,勵志光芒曠古爍今。
小小油燈,擎舉一莖輝光。無論置于何處,依稀的燈火,都定位了屋宇的中心。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在翻閱紙張的指間滑落;記不清有多少支燈草,在默然的凝視中化為灰燼。
淡淡的燈火里有一種感召,集聚著寸草春暉的溫暖與相濡以沫的親情,搖曳著家的悲戚與歡欣。朦朧中,角落里的器物、柴門后的農具都仿佛厘清了前世今生。窗外的夜色更顯幽遠、渾沌。書頁上的文字卻越發清晰起來,潮水一樣的燈光磨洗過行美旨遠的方正字體,鍛造爐火純青的形制,那一個個筆鋒鐵畫銀鉤,端莊穩重,有如锃亮的犁鏵,耕耘在阡陌縱橫的田畝,鐫刻成孩提記憶里永不磨滅的蒼勁風骨。燈影里飛蟲舞動光焰,那是農田里偶然磕碰犁鏵的殘磚碎瓦。字里行間充盈著溫暖,蓄積成骨子里熾烈的家國情懷。
燈下夜讀,是大地不誤農時的耕作。春耕夏耘、秋獲冬藏,清亮的燈油,標注著歲月的刻度,試探著塵世的深淺,計算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沒有什么比黑夜中的光亮更能給跋涉者帶來鼓舞和動力。清嘉慶年間,府臺張瑛(張之洞父親)每至交更巡夜,總會為挑燈夜讀的學子添贈燈油,勉勵其潛心篤志、專注攻書,十三載初心不改,讓“加油”之聲長存天地,流傳讓世人動容的千古佳話。也許一盞桐油微不足道,可是對于那些夜夜把燈讀書的受惠者而言,就是照亮了生命的前程。
“瓦豆謂之登。”史冊上記載的陶制油燈,輕攏懷舊的意蘊,銜接起一段被遺忘的時光,因承千年不散的光暈。油燈,這久遠的照明器具,照亮了古人的漫漫黑夜,陪伴了清淺時光,記錄著流年的況味、蕭然的寂寥、凄苦的離愁。燈影里的古人閱讀過山水溪石的林壑松風,打量過巴山夜雨漸漲的愁緒,丈量過青鋒長劍蓬勃的寒光。“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這一場等待千年的棋局,角弈了悵然綰結的燈花。“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挑亮的燈火,無意中窺測了閨閣里不可言傳的心思。
夜讀,就是與黑暗抗爭,與命運抗爭。青燈一盞,是與夜對決的檄文,挑亮的是不妥協不屈服的鮮明光炬,昭彰著經世致用的自信。山水清音,人間自在。“遠不言遠,意中含其遠。”古人是含蓄內斂的,含蓄的情意揉進山水,揉進春秋,也揉進長夜相伴的燈火,把欲說還休的情絲隱匿于佶屈聱牙的文字,裝幀成一部書,隱晦的言語在極為克制的表達中留白,預設了難以解讀的時光之謎。微醺的燈火里,似乎暗藏破解的密碼。
油燈記載著古樸的文明史。一千年以后,當我們點燃一盞油燈,與燈對坐,就是與古人對話。挑燈夜讀,就是解構古樸意境。燈下讀詩,就是讀一種心境。閱讀一冊唐詩里那些遠去的詩行,反復領略游離于時空的語境,從生命的體驗去揣摩激越或是悲愴,婉約或是雄渾。不經意間,燈火復原了場景。如同在一個秋天的早晨,孤身一人立于茫茫大霧中眺望,霧氣漸漸淡去,慢慢看清了遠方,書里所描繪的鮮活的形象和場景漂浮在眼前。似曾相識的油燈,燭照了古人的心事。那個時代的浪漫與瀟灑、自信與豪放,詩人命運的沉浮、人生的際遇,在歲月的風雨里清晰地勾勒出詩歌國度壯闊的江山。
追尋光明記憶,溯源古老文明——該是從何時起,清幽的燈火走進了古人顛沛流離的生活?
“蘭膏明燭,華鐙錯些。”搖曳在《楚辭》里的燈火,高低錯落,散發著芬芳的氣息,寄寓了美好的向往和期許。燈火闌珊,心有所盼。燈臺之上,承載著人們一個又一個愿景,草褥上第一聲纖弱的啼哭,挑亮了奄然的油燈。從此,燈臺相伴了一生。燈下識字溫書博取功名,洞房花燭成家立業,娶妻生子繁衍生息……直至生命的終結,依舊是那盞油燈,照亮人生的最后一程。小窗燈火,觀照了五千年的文化傳承。
一盞燈維系一個家應有的溫度和亮度,綴連成萬家燈火,呵護著人間的團聚。鄉村茅屋里,清貧的先人或許只留下一盞長滿時光之銹的燈臺,卻依然可以點亮緬懷的情思,燃起低微纖細的期盼與祝禱,閃爍祖祖輩輩疲憊的夢想。父母就著燈光,繼續著白晝未竟的勞作,孩子們在燈下夜讀,融融親情都裹在那盞煤油燈的微光里。
燈下閱讀的姿勢,一定是正襟危坐,手不釋卷,這是一種虔敬求真的心境、謙虛謹慎的品性、心無旁騖的意念。
燈下苦讀是不大可能有躺著讀書的,休閑消遣式閱讀無須上燈耗油,娛樂式“碎片化”閱讀無須耗費心力焚膏繼晷。
油燈屬于古典主義,是經典的閱讀照明。燈盞,是對往日的追憶,是對文明史的緬懷。燈下夜讀,恍惚間實現了穿越與皈依。
燈火熏染古中國一角夜色,澄澈如水。燈下的書本,攤開了咫尺河山卷軸,鋪展風光無限的版圖。方正樸質的文字,閃耀著金屬質感的光澤,在燈光中集聚躍動,漸次還原出雋永的場景:奔涌的大河,竦峙的高山,浩蕩的田疇,遼闊的草原……黃卷冊頁半畝方塘,映入天光人影。用一部卷角的書本,守著油膩的燈臺,泅渡漫漫的長夜,是一本書維持了茅屋的安詳。毋寧說長夜孤燈相伴,不如說一盞燈與一部書,守望了生命中的纖毫光芒,在相互救贖之中點亮塵世的微光,這是歲月幽深隧道里探尋的礦燈。
伴讀的油燈,無意中也觀照了塵世間的悲歡,也邂逅了書本里的眾生沉浮起落的命運,聆聽了季節的變遷輪回、歲月的風雨滄桑,聆聽了遠古的回響,律動的火苗閃爍其詞。待到夜深時,燈火漸次熄滅,是一處又一處的人們進入了夢鄉。那些依舊亮著的燈,代表著一個又一個未眠的靈魂。他們在安謐的夜里守候著、期待著,這一夜苦苦地煎熬與等待,只為著東方破曉的第一縷晨光。
童年記憶里,總有這樣的夜晚:夕光下做完了所有的作業之后,一冊“閑書”終結了一天的兵荒馬亂。有時是一本《少年文藝》,有時是一部《林海雪原》,更多的時候是一冊冊連環畫。當我讀書的時候,落日余暉也在讀炊煙、霧靄,讀林中的歸鳥,直至耗盡最后一縷霞光。灶臺上,母親點亮油燈,安上煙熏過的玻璃罩后,青色的火苗更加靦腆,羞澀地探頭打量彌漫的夜色,艱難地延續起黃昏的微茫。趁著燈火,自覺地找一個不影響父母勞作的角落,在柴火生發的嗶啵聲以及炒菜時鍋鏟碰撞的混合聲響中,繼續參與書本故事里的那一次扣人心弦的行動。
一部書原本也是一盞燈。蒙昧歲月里閃耀動人弧光,與油燈交相輝映,編織淡黃的薄紗,輕攏在四壁透風的陋室。淡淡的暈輪抵御著夜色侵襲,抵御著千年鄉村的沉淪。等夜潮退隱,月色無垠,油燈守住了岸線,守住了跨越時空的約定。
“青燈有味似兒時。”每個人成長記憶里都有一盞不滅的青燈,讓夜讀的日子熏染上清幽的氣息。小小的光焰青熒、溫潤,燈下的文字洗盡鉛華。那些燈焰浸染的情懷,始終停留在時光深處,散發濃釅的味道,泛起鄉愁的漣漪……
(本文系作者原創首發)
責編:楊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