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寶檔案
本期國寶:擊鼓說唱俑
年? ? 代:東漢
尺? ? 寸:高56厘米
出 土 地: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
現 藏 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始作俑者
在中國古代,“俑”是專門用于陪葬的偶人。“始作俑者”的原義是“最開始用俑做陪葬的人”,后來多用來指“惡劣風氣的開創者”。“俑”的材質多種多樣,如木俑、銅俑等,其中陶俑數量最多。
看我逗翻所有人
你能想到什么詞來形容我此刻的表情?張口嬉笑、眉開眼笑、開懷大笑、笑口大開、笑逐顏開、忍俊不禁……我是東漢時期的說唱藝人,左手抱鼓,右手舉槌;一邊擊鼓,一邊唱歌;手舞足蹈,動作夸張。我這么賣力演出,只為博得觀眾一笑。你聽,我周圍響起了陣陣喝彩與掌聲。
我的職業是俳(pái)優
漢代,說唱藝術非常流行,當時人們把這些說唱藝人稱為“俳優”。“俳優”又細分為“俳”和“優”,“俳”能說會道,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來表演,類似于現在的相聲;“優”則是多面手,除了表演雜戲,還要表演滑稽的動作或歌舞。
古代最強“手辦”
中國古代陶俑中的精品不勝枚舉,最著名的,還要數氣勢恢宏、數量龐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無論是將軍俑、騎兵俑、步兵俑,還是馭手俑,其刻畫細致入微,形體比例與真人相同,且表情各異。
箕踞姿俑。“箕踞”就是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這種奇異的姿勢在兵馬俑中并不常見。據考證,箕踞姿俑可能是一位樂師,正在敲擊鼓、鐘之類的樂器。
鮮為人知的兵馬俑
在咸陽博物院,收藏著一批“低調”的陶俑—號稱“三千人馬”的西漢彩繪兵馬俑。這些陶俑的平均身高為50厘米,比秦始皇陵兵馬俑還要早9年被發現。
指揮俑。頭戴武冠,身著紅綠彩色戰袍,是統領兩千人以上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