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理論創新以實踐為基礎,又是實踐創新的先導。堅持理論創新是弘揚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格的實際體現。堅持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良性互動,是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的辯證法和根本途徑。我們必須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回望歷史,我們黨始終在推進理論創新的過程中堅守人民立場;面向未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要在造福人民和依靠人民的實踐中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
繼續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必須走好群眾路線。黨的理論創新必須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注重把人民創造性實踐中的新鮮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提煉出新的理論成果,形成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決不能閉門造車、坐而論道、流于空想。
堅守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強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被無數實踐證明的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我們必須堅守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具有突出的理論優勢。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有利于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才能夠在中國大地牢牢扎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創新的空間才更加廣闊。
守正是創新的基礎,守正才能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就要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我們既要堅持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實現理論創新,也要拓寬理論視野,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故鼎新的思想理念,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觀,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文化資源來創新和發展黨的理論,形成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理論大格局大氣象。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課題是理論創新的驅動力”,及時對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做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理論是否具有真理性要在實踐中檢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創立和發展,同時,又被新時代十年的偉大成就和偉大變革雄辯地證明其真理性。黨的理論創新必然是實踐基礎上的創新,“必須堅持在實踐中發現真理、發展真理,用實踐來實現真理、檢驗真理”,不斷用中國實踐創新和升華中國理論,用中國理論指導和闡釋中國實踐。
推進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發展就是一個不斷體系化、學理化的過程。從“八個明確”到“十個明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于新時代新征程黨和人民團結奮斗的總任務、總目標、總體布局與戰略布局、外部條件、根本保證與重大成就等重大問題都作出系統闡述,是一個系統全面、邏輯嚴密、內涵豐富、內在統一的科學理論體系。“兩個結合”的理論創新根本途徑和“六個必須堅持”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提出和闡釋,既為繼續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提供根本遵循,也促進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完備的體系建構,更加突顯出學理化特征。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許多富有原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化了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增強了學理性,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 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