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瑾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人際傳播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個人與個人之間使用語言符號系統或者非語言符號系統承載某種意義進行信息傳播與交流的活動,是傳播者與受傳者的雙向互動的交流行為和過程,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受傳者、傳播內容以及傳播載體共同決定了其傳播效果。
傳統社會中的人際傳播最重要的特點是面對面傳播。傳播者和受傳者是人際傳播過程中的開端與結尾,也是人際傳播的傳輸者與接受者。因此,傳受雙方的個性和關系以及所處的階級是人際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雙方的個性不同,關系不同,人際傳播達到的效果也不同,以及雙方所處的社會階級的不同也會造成雙方之間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的不理解,外向、開朗的性格和親密的關系以及所處同一階級更可以促進共通意義空間的擴大,可以促進人際傳播的順利進行和效果的顯著。
共通意義空間是人際傳播的基礎,共通意義空間分為語言符號系統和所處環境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語言符號系統是影響傳統社會形成共通意義空間的重要原因。所處環境的生活經驗與文化背景是指國家或地區在生活過程中幾百年流傳下來的約定俗成的禮儀、習慣、習俗等等,它們的形成與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意識形態密切相關。例如,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不同國家的人民在人際交流模式的時候具有差異。美國人的交流模式以發出者為導向,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強調直接交流并且等級關系較弱;相反,中國人的交流模式以受者為導向,目的是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增強受者的好感度,強調間接交流并且具有很強的等級關系,面對不同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形成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美雙方的意識形態以及價值導向的不同。
傳播載體及其表達形式也是人際傳播的重要因素。表達形式的不同會影響傳者的意思表達是否完整、是否能引起受者的興趣、是否能完全理解和傳播的效果等等,關乎于人際傳播過程中的編碼與解碼。具有多樣化的表達形式和表達手段、豐富的神態表情和肢體語言或者借助其他物品進行表達,都可以引起受者的興趣并且能夠完全理解傳者的意思。傳統社會的人際交往主要以面對面傳播為主,具有豐富的表達形式和傳播載體就會對傳播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社會區隔是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存在于人類信息交往活動中。它指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階級與階級之間由于缺乏共通意義空間,表達的形式單一以及個體的個性關系和所處的階層的不同等等因素,致使兩者在交流過程中存在溝通障礙,影響人際傳播的效果而出現了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而導致傳受雙方出現了藩籬與隔閡。
根據社會區隔的定義來看,社會區隔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際傳播效果的低下致使雙方出現了鴻溝。那么,為什么人際傳播效果的低下會導致社會區隔是接下來探討的最主要的問題。從人際傳播的基本動機來看,人際傳播的首要動機就是要獲得信息以保證在社會中的生存需求,由于個人生活在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中,要保證個人立足于社會,就需要通過人際交流使信息流通從而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社會協作,否則信息閉塞,各個圈層相互獨立且缺乏共通的意義空間的情況下就會形成社會區隔;其次,人際傳播的動機也包括自我認知與相互認知,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要想在社會中立足就需要與他人的協作溝通,這就不僅需要對自己進行定位,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了解,根據米德的主我與客我以及庫里的鏡中我,人際傳播是自我認知以及相互認知的基礎和條件,也是傳播者雙方相互了解從而破除社會區隔的重要渠道;最后,人際傳播的動機還包括社會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即認同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能夠使人們增加對自己的認同感,對自己情感和心理上的認同的同時促進了交流的順利進行,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消弭社會區隔。人際傳播的各種動機決定了在社會中人際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人際傳播的效果如何成為了社會區隔的決定性因素。
網絡空間的全球化、低門檻、去中心化、開放性等特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網絡上虛擬人際交流的格局的變化:人際傳播逐漸平等、逐漸開放以及它的匿名性、非強制性和廣泛性,在網絡的人際傳播中個體突破了等級秩序、社會階層與地理阻隔,變得更加平等性、自由化和個性化,社會區隔也會隨著新的人際傳播格局的變化而不斷重塑和消弭。
隨著網絡社會的不斷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從現實社會轉移到了網絡的虛擬現實中,在網絡上的人際交流變得更加平等,它破除了現實社會的等級秩序和階級差異,其表達方式、語言風格等都發生了變化。新媒體時代下,人際傳播需要傳受雙方之間的共同理解,即使在客觀上存在于不同階層、不同職位的因素影響,但是由于在網絡社會的人際交流中,雙方都不知道對方在現實生活中的地域、身份、階級和經濟狀況,擺脫了現實社會中的壓迫感、包袱與人情世故,通過相似的興趣、愛好結交的“趣緣網友”或者是因地理區域而結交的“同城網友”亦或是因“現實壓力”而結交的“吐槽網友”等等,他們之間借助于網絡上的“線索消除論”,并非是面對面交流,對于姿態、語態、禮儀、交談內容、心情等都沒有顧慮。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流是以經濟利益為基礎的,我們面對老板、顧客等需要考慮表情、語言、神態、語氣、動作、說話方式等是否符合交流的禮儀,是否適合當時的交流環境和場所等一系列的考量,但是在網絡上的人際交流缺乏等級秩序的加持,丟掉現實社會中的壓迫感,更多的是以個人為中心的交流,促進傳統社會中人際交流的平等性、自由化和個性化,是消除等級秩序下社會區隔的重要途徑。
從傳播主體的角度看,私密性是人際傳播的重要特點,傳統社會中人際傳播的內容較私密且公開較少,但是互聯網數據具有可復制、可引用、可還原的特點,從微博到朋友圈再到抖音,人們都熱衷于公開表達自己的思想、意見和見解,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傳統媒體單一的傳播者。不同于傳統社會的報紙、電視等大眾媒體的把關人、媒體的政策方針以及版面和時段的限制等等對于信息的不全面報道以及報道偏向的不同,互聯網的開放性以及低門檻和去中心化的特點使得任何人都可以發布自己的言論和信息以相互補充,社交媒體所具有的擴散效應可以擴大人際傳播的范圍而將其內容公之于眾,在人際傳播下使得信息以“病毒”的方式進行發散,在互聯網上互相交替傳播促進信息的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信息更加全面和真實,使得人際傳播內容的私密性受到挑戰。
在網絡社會中,不局限于地理限制和經濟實力的限制因素,自由度高的網友們可以通過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趣緣等組成各種小眾“圈子”,在圈子里面,他們可以匿名的方式可以隨時自由地進入各種圈子,也可以隨時退出。“圈子”并非是強制性帶有目的性的交際所在,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興趣社區,以娛樂和放松為主。費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認為中國社會是關系社會、人情社會。但是,在網絡社會中,“圈子”與現實社會的“關系”并不同,根本來說是是否存在價值判斷和利益區別,圈子更多的是一個以個人為中心的合作共生,逃避現實世界尋求在網絡社會安慰的一種抱團行為。圈子非強制性的特點在于兩點:首先,圈子以興趣和趣緣為主;其次,圈子是以弱連接為主,通過網絡互動轉化為強關系。而在這種情況下,圈子內關系強度很高,具有不排外性,關系持續長久,形成社會關系網。因此,在互聯上組成的各種圈子非強制性的特點可以將一個圈子的議題和人脈帶入到另一個圈子中,消弭圈子之間的隔閡。不僅如此,根據互聯網的“六度分割理論”,任何一個人可以通過六個人認識另外一個人,也就是說社交媒體中的關系不僅具有流動性,也具有延展性,這種特點既可以讓線下的人際關系發展到線上,也可以讓線上的關系延伸到線下,促進人際關系的流動。
網絡中人際傳播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強化社會區隔。虛擬的人際傳播的匿名性會使網友們不考慮后果的情況下進行“網絡狂歡”。在虛擬社會中,人們善于隱藏自己的身份在網絡的背后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在互聯網“信息繭房”的加持下,使一類群體加深對某類群體觀念上和行為上的偏見,這也是社會飛速發展下社會架構變化所導致的后果。例如,2016 年的微博熱搜“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經過是上海家庭的女孩去江西農村過年,被江西農村的環境、交通甚至是被江西農村的“第一頓飯”嚇到,這件事情引發了持續的發酵,無法了解到事情真相的網友們對“城市不了解農村”的思想先入為主,對“上海女”“鳳凰男”進行了網絡暴力,在網友們的“狂歡”心理使得輿論不斷發酵下,這也反映了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農村與城市缺乏雙向互動,城市對于農村的偏見以及農村對于城市的偏見固化,使得雙方無法互相了解而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區隔,反映了城鄉之間依然有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也加深了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偏見與隔閡,在一定程度上也由于缺少了解而強化了社會區隔。
網絡中運用網絡語言以及不同的媒介進行人際傳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隱形的社會區隔,例如“媒介區隔”“代際區隔”和“品位區隔”等等。媒介區隔認為人們在日程生活中習慣性表現出的身體、手勢、姿勢、眼神等都與所在的社會階層和我們所選擇的媒介有關,在人際傳播過程中這種身體上無意間表現出來的各種差異也塑造了隱形的社會區隔。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身體表現,例如,在刷抖音看資訊時我們對娛樂新聞感興趣,因此,我們會經常接觸娛樂新聞,不經意間在人際傳播之間會表露出與娛樂話題相關的眼神、姿態、手勢甚至語言、文字等,從而進入到娛樂圈子與他人形成隱性的社會區隔。代際區隔是指在數字化的互聯網社會中,中老年群體和青年群體之間對于互聯網存在認知理解和使用的鴻溝,被數字社會遺忘的老年人稱為“數字難民”,而青年人被稱為“數字原住民”。品位區隔也是網絡社會中強化社會區隔的重要表現形式,品位區隔是指趣味和階級之間有所關聯,認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決定著一個人的品位,反過來這也是一個人所在社會階級的體現,并且也體現在人際傳播過程中的語言、心理和情感上。互聯網上看似平等實則卻涌流著品位的差異和進入壁壘,例如動漫、二次元等不同的亞文化圈子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進入壁壘,進入者必須擁有大量的亞文化基礎且能懂得圈子內部語言和文字才能獲得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身份認同;以及對于土味文化的接受程度和使用不同APP導致的優越感等等,這些表現在看似“人人平等”的互聯網中交流的時候卻依然保持著心理上和語言上的不平等,形成隱性的社會區隔。
在互聯網不斷興起的同時,在虛擬社會中逐漸消除了現實世界的等級差異、社會階層、地理阻隔等各種現實阻力,在此基礎上不斷促進人際傳播效果的提升,改變了傳統人際傳播的格局,互聯網的全球化、去中心化、低門檻以及開放性的特點使得虛擬的人際傳播逐漸變得自由、開放、個性以及平等,由于在傳統人際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導致的社會區隔逐漸消弭,在網絡中的社會融為一個整體的同時,彼此顯而易見地更加親密和融洽,麥克盧漢所預言的地球村也逐漸形成。但是,在此過程中也給予我們對于互聯網的反思:某些隱性化的社會區隔也提示我們不能忽視被稱為“數字難民”的中老年群體,以及社交媒體的算法技術、網民的媒介素養以及隱私保護也應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提升。
社會區隔這種社會現象不僅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實踐與人類信息傳播下的產物。人際傳播貫穿于社會生活實踐,也貫穿于社會現象。因此,人際傳播是消弭和形成社會區隔的重要途徑和關鍵因素,社會區隔的變化依賴于人際傳播格局的不斷變化。但是,不容改變的是,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仍然依托于現實世界,社會區隔依然存在只是以一種隱形化的方式依附于人際交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