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阿德漢·賽義德
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張騫奉命出使西域,試圖與沿線各部落建立軍事聯盟以對抗匈奴。然而,在對西域及當地居民的狀況進行考察后,這位杰出的大使萌發了一個新的偉大想法,即開辟絲綢之路,與西域各部落建立起商貿聯系與人文往來,并逐步將這一經濟與文化交流擴展至更遙遠的地區。這一實踐實際上開啟了阿拉伯國家與中國交往的序幕。
絲綢之路提出的初衷在于推動中原王朝與西域及沿線各國的和平合作與文明交融。張騫在西域考察時注意到,當時中國和西域都有著一些非常重要的創新成果和產業。他創造性地向漢武帝奏呈了絲綢之路這一設想,希望通過這條道路與沿線各地區加強交往,互通有無,共同發展。這條道路體現了中華文化立足于天下大同,基于互利共贏、相互尊重、和平發展與文明互動的精髓,也成為當時包括中華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在內的各大文明之間交融互動的平臺。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絲綢之路為創造一個各國共同合作、各文明和平交融的新世界奠定了基礎。絲綢之路不僅是商品運輸與貿易的走廊,更承載著沿線國家及文明交流互動的悠久歷史。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倡議延續了古絲路精神,為解決今天中國乃至全世界面臨的難題提供指引。正如絲綢之路惠及各國,“一帶一路”倡議也將造福全人類,中國力圖通過該倡議提出一種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型國際關系模式。“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也為阿拉伯國家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在過去100多年里,阿拉伯國家面臨的要么是以英國、法國、意大利為代表的舊殖民主義所帶來的分裂、剝削、戰爭和破壞,要么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更為殘酷的新殖民主義。這一切隨著中國的崛起而迎來轉機。中國不僅實力雄厚,最重要的是主張和平發展理念,致力于與其他國家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因此,擁有一個像中國這樣的國際伙伴,確實閃爍著人類對美好明天和未來的希望光輝。

展現張騫、霍去病、鳩摩羅什、法顯等有關河西走廊人物故事的壁畫。
史書中對中阿關系的記載不勝枚舉。除了2000多年來在絲綢之路上建立并繁榮的經濟文化交流之外,中阿兩大民族歷史上還有著許多直接或間接的官方交流。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第三代哈里發奧斯曼·本·阿凡向唐朝派出了第一個阿拉伯官方使團。據統計,在唐朝近300年間,阿拉伯統治者共向中國派遣了超過36個官方使團,而到了宋朝,更是有39個阿拉伯官方使團抵達中國。公元751年左右,中國著名文學家杜環到阿拉伯國家游歷,回國后寫下了《經行記》一書,他在書中詳細記載了阿拉伯國家的狀況和阿拉伯人民的生活。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蘇萊曼·塔吉爾在中國游歷后寫下見聞錄,成為第一個用阿拉伯語記載中國的阿拉伯人。在蘇萊曼后約500年,阿拉伯著名航海家伊本·白圖泰來到中國,著成《伊本·白圖泰游記》一書,在書中更加準確地記載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書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第一次看到中國公雞是在印度奎隆市,還以為那是鴕鳥,被它驚艷到了。公雞的主人對我說,在中國還有比它更壯觀的。我到達中國后,便知道他沒有撒謊。我生活在中國,向你們發出號召,來親眼看看這個國家的強盛吧!”
有趣的是,盡管阿拉伯人久經沙場,但歷史上鮮有中阿交戰的記載。相反,關于雙方的政治遠見和對維持和平友好關系高度重視的內容則多見之于史料。例如,阿拉伯歷史學家塔巴里曾講述過伊斯蘭軍隊抵達中國邊境后雙方是如何避免沖突的。曾旅居中國的阿拉伯著名學者哈迪·阿拉維對此評價道,“它證明了這兩大文明領導者的政治遠見,即政治頭腦先于軍事”。
同時,貿易對加強中阿關系也有著重要意義。阿拉伯人前往中國經商,在數十個城市受到最優待遇。他們完全自由地開展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儀式,其中有許多人已經融入了中國社會,今天他們的后代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同樣,中國人很早就攜帶商品到達阿拉伯國家,中國藝術也極大地影響了阿拉伯和伊斯蘭的藝術品位。
18世紀以來,一個新的世界開始出現。帝國主義列強基于利益在全球各地發動侵略戰爭。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自此陷入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衰弱與屈辱。在阿拉伯世界,一戰結束后,英法殖民者合謀分裂阿拉伯國家,他們締結了所謂的《賽克斯—皮科協定》以及《貝爾福宣言》,致使阿拉伯世界四分五裂為許多國家并屈服于英法的統治。西方殖民主義開啟了漫長而邪惡的征程,他們用與阿拉伯人悠久歷史相矛盾的身份將阿拉伯人重新定義,讓阿拉伯人誤以為想要成為文明人,就必須向他們學習、接受他們的文化。

2023年3月17日,在黎巴嫩南部辛尼亞村中國營,維和友軍在“中國文化節”活動上體驗寫毛筆字。

2022年4月27日,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附近的迪巴耶,工人在中國政府援建的黎巴嫩國家高等音樂學院項目工地上工作。
在那段黑暗時期,中阿聯系遭到削弱。然而,這些帝國主義者忘記了,沒有人能阻礙歷史的前進。中華民族開始了擺脫殖民主義的斗爭,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其通過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制訂了長遠規劃,致力于實現人民幸福與民族復興的初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在1949年實現了民族解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此同時,阿拉伯人民也在為爭取獨立和打倒殖民列強而英勇奮戰,他們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突尼斯等國進行斗爭。中阿兩大民族在擺脫殖民主義和不結盟運動的屋檐下再次相遇。中國支持阿拉伯的事業,特別是在巴勒斯坦問題和阿爾及利亞問題上。阿拉伯也支持中國的事業,阿爾及利亞在中國恢復聯合國安理會合法席位中發揮了突出作用。
除了官方的交流合作,這一時期中阿雙方的民間交往也獲得顯著發展。許多阿拉伯人來到中國,支持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黎巴嫩醫生馬海德曾參加中國革命,他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獲得中國國籍的外國人,為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敘利亞作家和小說家哈奈·米納于20世紀50年代來到中國,與數百名阿拉伯專家一起共助中國人民建設家園。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里,中國經濟迅速發展,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阿經濟關系也不斷實現飛躍。中國已成為阿拉伯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雙方在能源等領域實現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決定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在互利、共贏、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更為深入的經濟政治關系。中國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審時度勢,明確必要任務,再次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習近平主席呼吁所有國家參與到這一為人類共同未來奠基的倡議中。“一帶一路”是中國向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的一種發展選擇。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這一倡議絕非巧合,這是中國對國際形勢的回應。“一帶一路”倡議與之后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可視作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基礎的全球治理體系的里程碑。

2022年“感受中國新時代”主題征文、攝影和短視頻大獎賽也門留學生獲獎作品——點亮火把重走長征路。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恰逢阿拉伯世界政治版圖發生重大變化。從2011年起,阿拉伯國家陸續出現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這些抗議活動在利比亞、敘利亞、也門和伊拉克等國很快就演變成社會不穩定因素和有外部勢力干涉的破壞性沖突。盡管如此,中國憑借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外交原則與自身巨大的經濟潛力,依然能夠在這個高度復雜的地區成功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截至2022年12月,中國已與21個阿拉伯國家及阿盟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與阿拉伯各國主要圍繞能源、基建、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深化合作,取得重要進展。以中沙貿易為例,兩國貿易額從2000年的30億美元躍升至2021年的873.1億美元,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沙特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2021年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雙邊貿易額則突破3300億美元,同比增長37%。
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這一立足于全球發展與繁榮、現代化與文化傳承相融合的倡議,描繪了中國致力于構建的新世界的愿景,即一個多元、和諧、平等、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世界。文化交流是構建新世界的根基,文明良性互動是人類進步所必需。這種互動基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及承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人類文明今天的成就是長期交流互動的結果。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重視并優先推動文化交流,在近年取得重要進展。
第一,成功舉辦首屆中阿峰會。2022年12月,首屆中阿峰會在沙特成功舉辦,中阿雙方再次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此次峰會是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其在各個層面都具有名副其實的特殊性和歷史性。對中阿雙方來說,此次峰會最重要的是,其明確了重新連接中阿共同歷史并努力建設中阿共同未來的必要性。
中國外交基于和平與合作的理念,在結束沙特伊朗爭端和恢復兩國外交關系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將對構建中阿命運共同體產生重大影響。沙特與伊朗在中國的積極斡旋下達成的協議,這將對結束也門、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等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危機和戰亂產生積極影響,為地區帶來和平,為建立更廣泛的發展合作敞開大門,造福飽受苦難的地區人民,有利于中東地區擺脫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列強制造的亂局。
第二,青年群體的直接交流日趨豐富。2022年5月24日,第二屆中國—阿拉伯國家青年政治家論壇召開。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還舉辦了面向阿拉伯青年的“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征文和短視頻大賽,數百名阿拉伯青年通過撰文或拍攝短視頻來表達他們眼中的中國和中國共產黨。這些舉措有助于促進青年文化交流,為阿拉伯青年打開近距離了解中國的窗口。
第三,翻譯與教育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構建中阿命運共同體,迫切需要深化雙方在語言與翻譯方面的合作,讓中阿兩大民族直接了解彼此。近代以來,大多數翻譯都是通過西方完成的,這意味著很少能找到直接從中文翻譯成阿拉伯語的作品,反之亦然。如今,經過多年的努力,這一空白開始被填補。中國目前有50多所高校教授阿拉伯語,阿拉伯語翻譯人才的數量不斷增加。同樣,在阿拉伯國家,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中文系,直接從中文譯成阿拉伯語的書籍大幅增多,許多阿拉伯國家已將漢語納入教育體系。
第四,人道主義層面守望相助。近年來頻發的公共衛生危機和自然災害,進一步證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也證明了全人類命運休戚與共,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自應對這些挑戰。中阿合作堪稱國際合作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典范。在應對新冠疫情過程中,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風雨同舟,在信息交流、醫療物資援助、疫苗生產和出口等領域開展合作,是國際合作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典范。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強烈地震,引發人道主義危機,中國政府與民間組織迅速提供緊急援助并派遣專業救援隊,成千上萬名中國民眾自發向土耳其和敘利亞捐款,并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發起了聲援活動。這表明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命運與共,中國是值得信賴的伙伴。

2023年4月3日,人們在埃及首都開羅參觀“藝匯絲路——中阿知名藝術家采風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