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間風
2023年2月28日晚,2022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評選在南京揭曉,90后女吊車工田得梅光榮入選,是10位“大國工匠”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性。
專于一業,精于一事。她輾轉于全國各地的水電建設工地,不斷摸索天車駕駛技術,成為我國一流的能吊裝巨型精密裝置的天車司機
天車是一種在高架軌道上運行的橋式起重機。今年32歲的田得梅,已是一名駕齡15年的天車司機。
田得梅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一戶農家。因家境艱難,她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格。初中畢業時,她考入青海水電高級技工學校(現青海水電技師學院)電氣技術應用專業。求學期間,她學習刻苦,成績優異。2007年畢業時,她成為全班13名女生中唯一一個通過中國水電四局機電安裝分局面試的學生,被錄用后派往蘭州培訓。培訓期間,田得梅第一次接觸到天車。培訓結束后,年僅17歲的她被分配到位于青海省貴德縣的拉西瓦水電站工作。
時年31歲的楊玲玲被單位指定為田得梅的師傅。第一次隨師傅上天車,田得梅心里直打鼓,因為她要駕駛的天車比培訓時接觸的天車更高,工作環境也比培訓車間差得多—當時拉西瓦水電站開建僅1年,尚未修建專用鐵梯,她要攀爬腳手架才能進入駕駛室,因為太高她根本不敢往下看。進入駕駛室,田得梅仍有些恐懼。楊玲玲溫柔地點撥她:“你就當是開汽車,把要吊運的設備或材料當乘客,盡量給乘客提供舒適的乘坐體驗,不能簡單地認為只是把設備或材料從一個地方吊到另一個地方。”田得梅的心情漸漸放松下來,細心觀察師傅的動作。讓楊玲玲欣慰的是,田得梅盡管年齡小,但悟性高,動作要領一點就透、一學就會。在操作過程中,田得梅認真體悟,很快掌握了不少小竅門:手動換擋時要逐擋增減,不越擋;接近吊點時判斷距離,提前減速避免急停;開關按鈕和操控手柄時動作要穩,不能猛按、猛推……每發現一個駕駛小竅門,她都會不停地練習,摸索最佳手感。日積月累,她總結出了“眼看、耳聽、腦想、心靜、手動”的“人機一體”操作技巧。
水輪發電機是水電站的核心設備,包含兩個核心部件,即定子和轉子。定子位于發電機中心,轉子呈環狀包圍定子,兩者之間的空氣間隙稱為氣隙,小到以毫米計量。因此,吊裝轉子的難度非常大,誤差1毫米就有可能導致兩者發生碰撞造成損壞。田得梅便以吊裝轉子為目標,不斷地練習,不斷地鉆研天車操控知識,盡量把每個操控技巧都轉化為肌肉記憶。
每天上班,田得梅都提前半小時進入駕駛室試車,并全面檢查天車狀況,尤其是觸電控制器、剎車片、行程限位、警報裝置等重點部位。
田得梅性格開朗,生活中大大咧咧。為了讓自己在工作中靜得下心、沉得住氣,她通過織毛衣、繡十字繡磨自己的性子。漸漸地同事們發現,田得梅不但眼神好、反應快,而且變得越來越沉穩、細心。
經過兩年多努力,田得梅在結束拉西瓦水電站的工作時,已成為一名老練的天車司機,被單位派往位于云南省潞西市(2010年更名為芒市)的龍江水電站。
在龍江水電站,看到另一名天車司機年紀較大,田得梅主動承擔了更多工作。一天,她在吊運一捆物料時突發溜鉤(即鉤索突然下滑),幸好她處置妥當,沒發生危險。負責檢修的同事檢查后安慰她:“小故障,天車連續運轉導致的。”田得梅覺得,這次溜鉤雖有驚無險,但檢修耽誤了不少時間,如果自己能處理故障,工作效率就能提高不少。于是,從那天起,她便抽空跟檢修班同事學習天車維護與保養。
專于一業,精于一事。之后十來年,田得梅輾轉于全國各地的水電建設工地,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漸漸成長為我國一流的能吊裝巨型精密裝置的天車司機。
將簡單的事情認真做,將重復的事情用心做。在白鶴灘水電站建設工地工作的900多天里,她帶領天車班始終保持“零差錯、零失誤”
2019年10月,裝機規模僅次于三峽水電站的白鶴灘水電站主體工程建設接近尾聲,水輪發電機組吊裝即將展開,中國水電四局成立了白鶴灘機電安裝工程項目部,田得梅作為吊運工成為項目部的一員。當時她已經有了兩個年幼的孩子,但她二話沒說,把孩子托付給父母后,打點行裝來到了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的白鶴灘水電站建設工地。
中國水電四局正式組建了天車班,田得梅任班長,還帶了6個徒弟。天車班14名成員全是女性,承擔著白鶴灘水電站左岸8臺單機容量百萬千瓦水電機組及輔助公用系統設備和物料的吊裝任務。
為了讓團隊盡快成熟起來,田得梅帶著徒弟們在干中練、練中學。她一邊教理論,一邊手把手地教實際操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很快將6個徒弟帶出了師。
2020年8月18日11時,隨著白鶴灘水電站建設工地地面指揮人員一聲清脆的哨音,由我國自主研發制造、全球首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轉子開始吊裝。轉子重達2100噸,需由兩臺1300噸橋機配合完成吊裝。在吊裝過程中,兩臺橋機需保持步調一致,以每分鐘7米的速度將轉子吊運到指定位置。而轉子和定子的間隙僅有51毫米調節范圍,哪怕出現1毫米操作誤差,都有可能導致二者發生碰撞造成損壞。
田得梅膽大、心細、眼尖,吊運平穩、落坑準確、反應快速,簡單說就是穩、準、快。從機械線位并車、大鉤起吊、勻速前進到轉子入坑,田得梅和地面指揮人員完美配合,耗時77分鐘順利將轉子吊入1號機坑。
過后,田得梅在班組會上將吊裝心得及經驗詳細講給組員聽,叮囑她們細心琢磨,掌握要領。
10月26日,第二臺轉子吊裝的哨音響起,田得梅頭腦更加冷靜,反復梳理了第一次吊裝時遇到的問題和難點,盡量排除不利因素,再次順利吊裝成功。這看似輕而易舉的背后,有著田得梅十幾年的艱辛付出。
在白鶴灘水電站建設工地,田得梅始終堅持“將簡單的事情認真做,將重復的事情用心做”。從首臺轉子成功吊裝,到左岸8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并網發電,她帶領天車班奮戰900多天,始終保持“零差錯、零失誤”,提前65天完成吊裝任務。
2021年4月19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21年全國先進女職工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田得梅班組榮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稱號。她本人也被中國水電四局機電安裝分局評為“金牌導師”,獲得中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大國工匠”榮譽稱號。
家人的支持是奮斗的動力,目標就是當一名合格的天車司機
田得梅有兩個孩子,如今一個上小學,一個上幼兒園,因為丈夫劉郭義也常年在工地上忙碌,兩個孩子一直由公公婆婆幫忙照顧。
雖然知道小兩口工作忙,可工地上的情況婆婆王菊奎并不了解。直到2021年夏,中國水電四局組織職工家屬去工地跟職工見面,王菊奎才第一次了解兒媳的工作。以前她只聽別人說,兒媳在山溝溝里工作。她到工地看了才知道,兒媳其實是在山洞里干活,因為水電站的發電機組都深埋地下。看著兒媳在那么高的天車里上班,順鐵梯爬上天車要十來分鐘,王菊奎覺得兒媳很不容易,心疼得抹起了眼淚:“她平時總是報喜不報憂。這么多年要不是她堅持,這個工作早就干不下去了。”
其實,不單是王菊奎,田得梅的父母第一次看到她工作的地方,也很擔心她的安全。那還是田得梅剛參加工作時,父親田有寶和母親朱世梅去工地看望她。第一次看到六層樓高的天車和各種設備,田有寶有些心慌。當時田得梅正坐在14米高的天車上工作,田有寶爬上天車駕駛室,發現里面僅有2平方米大小,除了座位和操作臺,沒剩多大地方。站在窗戶邊往下一看,剛剛還覺得很龐大的機器設備變得那么小,他雙腿直發抖,問女兒怕不怕,田得梅一笑:“一開始也是腿發抖,現在習慣了。”
因為水電工地項目一般周期都很長,田得梅幾乎每年都只能回一次家。但細心的媽媽發現,女兒每次回來都有變化,比以前更干練、更成熟了,但愛操心的一面始終沒變:知道妹妹上學、家里蓋房需要用錢,她把工資攢下來貼補父母。
如今,雖然田得梅工作十幾年了,由當年的小姑娘變成了兩個孩子的媽媽,但朱世梅和老伴兒仍時常惦念她,因為他們都知道,女兒的工作環境特殊,不但在偏遠的山溝里,還在高高的天車上,他們擔心女兒的安全,操心女兒能不能按時吃上飯,尤其是家里開飯的時候,朱世梅總習慣性地問老伴兒:“不知道小梅吃了沒有?”
父母和公婆的全力支持,讓田得梅能夠長期堅守在工地,踏踏實實地在三尺操控臺上專注地工作,以“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干一行鉆一行”的篤定、“偏毫厘不敢安”的仔細、“千萬錘成一器”的追求,不斷在工作中成長、成材。
2023年2月28日晚,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2022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評選在江蘇南京揭曉,田得梅等10位行業頂尖技術技能人才光榮入選,田得梅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也是唯一一位女性。
對一個專科畢業的普通天車司機來說,能評上“大國工匠”無疑是極大的榮譽,但田得梅很淡定,謙虛地說:“我的目標就是當一名合格的天車司機。”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