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萍
幾千年以來,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經典詩詞,從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在陶冶人們情操的同時,也提升了人文文化素養。可以說古詩是我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了語言精練和內涵豐富等特點,常常能夠做到一字驚人,僅僅運用簡練的語句就能夠描繪出讓人遐想的意境,甚至將我們的思維帶到當時那個年代。一直以來,在我國的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教育重視程度的增加,在語文教材中古詩的占比逐漸提升。入選到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具備了社會美、自然美和藝術美,如果能夠感受到古詩文中的意境,對于培養學生們的高尚情操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小學教學中,因為學生們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很難對古詩中的情感和景象進行理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古詩文的理解有著一定的難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學校中的應用得到了普及,為古詩文教學創造了便利條件。多媒體技術具備圖文并茂的優勢,能夠將古詩文中所描繪的情景更加直觀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古詩文。除此之外,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合理地應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通過故事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對古詩文進行更好理解和掌握,使得小學教學質量獲得提升。
一、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帶領學生走進古詩文世界
古詩文見證了不同作者的人生坎坷之路和精彩瞬間,同時也記錄著一個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帶給人們來自大自然的震撼。小學階段的學生生活閱歷不夠豐富,往往不能夠跟隨作者的角度有所感、有所思,為了加強學生對古詩文內容的深層次理解,教師可以加強對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應用,帶領學生走進古詩文的世界,領略作者所創造的古詩世界,同時感受作者描繪的畫面,對古詩文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登鸛雀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古詩,作者王之渙用寥寥數筆勾勒了鸛雀樓的壯觀景象,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去過鸛雀樓,不能一睹鸛雀樓的盛況,這就導致學生無法理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意思。為此,教師可以嘗試加強對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應用,帶領學生走進古詩文的世界。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學生呈現與鸛雀樓相關的典故和知識:鸛雀樓是我國的名樓之一,因為當時該樓上有鸛雀棲息,遂人們為其取名為鸛雀樓。鸛雀樓位于現在的山西省,它的結構構造奇特,周圍風景十分秀麗,所以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代都有很多人前來欣賞,并且留下古詩文或者照片紀念,從中可以看出鸛雀樓在人們心中的重要性。鸛雀樓是現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它的結構設計靈巧,充分體現出古代人們的智慧。通過教師的展示,很多學生對鸛雀樓有了大概的了解,但是還不能夠對其有更加直觀的認識,為此,教師繼續加強對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應用,為學生展示直觀的鸛雀樓景象和視頻畫面。小學階段的學生本身對生動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教師通過為學生展示鸛雀樓的真實情況,能夠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如同走進了鸛雀樓參觀。其次,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寫讀后感,深化對本節課古詩文的理解。下面是一名學生就本節課知識內容學習后寫下的讀后感:《登鸛雀樓》是王之渙最經典的代表作,也鞏固了王之渙在文壇上的地位,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詩人的聰明才智以及精湛的寫作能力。在幼兒園階段教師就讓我們背誦過這首詩,但是當時因為年齡尚小,對古詩內容全然不懂,隨著年齡的增大,再次學習《登鸛雀樓》這首古詩,我有了更深的體會。王之渙為我們展現了令人難忘的鸛雀樓盛景,日暮到來,太陽開始依著兩側的山巒在西方落下,照得整個世界都紅彤彤的,如同鍍了一層金。黃河水也順著地勢匯入大海,這是一種十分自然的現象,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很多人往往忽視了這樣的風景。但是王之渙卻對生活有更多的觀察,他從人們并不關注的內容出發,對尋常的自然現象進行描繪,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大自然以及生活的熱愛。在古詩中王之渙描寫的意境也十分悠遠,對我們今后的寫作也有很多幫助,從這首古詩中我學到了太多的知識,不僅有作者在景象描述上的意境,還有對生活的感悟,都是今后我們需要學習和落實的內容。
二、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加強對寫作背景的了解
俗話說有因必有果,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只有抓住原因,才能夠對整個事件進行科學分析。對于古詩文的學習來說也是如此,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必然經歷了不同的事情,或者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有一定的關聯,如果學生脫離古詩的寫作背景去理解字詞,將會與作者當時的生活背景脫節,針對種種問題,教師可以加強對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古詩的表面意思,同時也可以深化寫作背景的了解和認知。
以《示兒》為例,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語言悲愴犀利,表達了陸游在臨終前對國家形勢的擔憂,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對國家強烈的熱愛之情。愛國一直是社會的主旋律,不管是在過去還是在現代,而《示兒》的創作背景也十分復雜,當時社會戰爭四起,廣大人民群眾流離失所,對國家統一以及和平穩定形勢也十分緊迫。但是現代學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對當時的歷史了解不夠深入,也難以建立起與作者的共情。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學生展示本首古詩的寫作背景,再現當時場景,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解。下面是教師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學生呈現的內容:中國在發展中經歷著內憂外患,阻礙著社會的發展,而陸游生活的年代和朝代狼煙四起,尤其是民族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在當時的中國東北地區,金國建立并不斷發展起來,成為阻礙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當時金國不停地擴大地域面積,并且占領了當時北宋都城的邊境,隨后北宋滅亡。但是金國對此并不滿足,依然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南宋在艱難困苦中掙扎,面臨滅亡的風險。金國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不少中華兒女奮起抵抗,與金國展開殊死搏斗,而陸游也是文學史上的杰出代表。在臨終之際,他依然對國家命運十分擔憂,告誡兒子要堅持斗爭到底。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學生展示了這些內容,使學生融入陸游所生活的年代中,與陸游同呼吸、共命運,感受著陸游對國家的眷戀和擔憂。
三、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創設古詩文教學情境
古詩文的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古詩文中涉及很多生澀的詞匯,并且古人在語言表達方面與現代人還有所不同,這也就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很多學生提到古詩文往往會產生抵觸心理,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學生創設古詩文教學情境,讓學生融入古詩內容,豐富對古詩文的情感。
《清明》是杜牧的代表作,清明寄托著人們對逝去親人的無限懷念,在清明來臨之際,人們會通過特有的方式向遠方的親人表達哀思。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學生展示了與清明節相關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各方勢力戰爭不斷,都在為了獲得霸主地位爭權奪勢,晉獻公的兒子們也是如此,當時的驪姬為了幫助自己的兒子登基,殘害了當時的太子,同時也在殘害太子的弟弟重耳。在政局混亂的年代,重耳為了躲避追殺開始了漫長的流亡生活。在這個過程中重耳受盡了磨難,只有幾個將軍能夠忠心耿耿的追隨。而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位,他為了避免重耳被餓死,甘愿割下自己的肉烤給他吃。后來重耳重新回到朝廷,成為晉文公。晉文公為了報答介子推的恩情,請介子推出山,但是介子推無論如何也不出來,于是人們想出了一個主意——放火燒山,這樣介子推就能夠主動出來。于是,晉文公一把火就把山燒了,介子推和其母親被燒死在深山中。晉文公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十分懊悔,于是設立了寒食節,也就是清明。教師通過為學生呈現清明節相關的故事,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內容。其次,教師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還組織學生開展清明網絡祭奠活動。傳統的祭奠方式不僅對環境造成了影響,同時還有可能引發火災等,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祭奠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和人性化,比如,一些地區開放了網絡祭奠平臺,以海南省海口市為例,市殯儀館、顏春嶺公墓特意搭建提供網絡便捷祭掃平臺,對于不方便到現場進行祭奠的市民,還可以提供“網上祭掃”“代客祭掃”服務,由工作人員按照市民的要求,在指定的墓前做好祭奠,通過拍照反饋給客戶,幫助市民實現心愿。為此,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祭奠親人,通過開展這樣的祭奠活動,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也可以更好地紀念逝去的親人。
四、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開展線上古詩文誦讀活動
學生要想深入了解古詩文內容,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品味情感,提高對古詩文的理解。但是目前學生的學習時間有限,教師開展古詩文誦讀的時間和機會很少,為了促進學生對古詩文的了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組織開展線上古詩文誦讀活動。首先,教師明確線上古詩文誦讀活動的具體要求,包括誦讀古詩文的題材、誦讀時間以及對誦讀內容等,這樣就能夠明確學生選材方向,提高線上古詩文誦讀活動開展的有效性。比如,教師確定的線上古詩文誦讀活動主題是“話中秋”,每個人誦讀時間不超過三分鐘。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的學生吟誦了《但愿人長久》,有的學生吟誦了《月下獨酌》,還有的學生吟誦了《中秋待月》等。其次,教師要求學生提前錄制好吟誦的古詩視頻,然后上傳到多媒體網絡技術平臺,實現誦讀內容共享。在教師的要求下,學生踴躍報名,紛紛將自己誦讀的內容按照規定時間上傳到平臺。最后,教師通過在線方式對學生的吟誦內容進行點評。通過對學生吟誦古詩的情況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誦讀方面的不足,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古詩文誦讀能力和水平。
五、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繪制思維導圖
古詩文學習難度大,學生不僅要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古詩文中的詞匯意思,掌握翻譯古詩文的技巧,同時還要體會作者的情感,所以,決定了古詩文要比傳統的課文學習更加復雜。為了提高古詩文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繪制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對古詩建立更加清晰的認識。以《惠崇春江晚景》為例,蘇軾用生活化的筆觸描繪了江南仲春景色,表現了作者對江南景色的贊美和喜愛,在本首古詩中作者描繪的景物較多,包括竹子、桃花、春江、河豚、蘆葦以及鴨等,很容易讓學生抓不住重點,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建立思維導圖,使學生能夠清晰古詩脈絡,理解古詩內容。是教師為學生繪制的關于本首古詩的思維導圖,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可以直觀地區分出本首古詩中哪些是實景描寫,哪些是虛景描寫。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古詩教學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教師需要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師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機會加強信息技術學習,讓多媒體網絡技術在古詩文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作為學校,也應該積極地為教師提供便利,如為教師留出充足的時間專門研究網絡信息技術等,讓教師有發展的機會。
六、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多媒體網絡技術在古詩文教學中的優越性越來越明顯,教師應該意識到多媒體網絡技術的重要性,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學生搭建學習古詩文的教學情境,制作思維導圖,呈現古詩文的寫作背景等,還可以豐富古詩文教學內容,讓學生可以在古詩文課堂上學習更多的知識,從而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為后續的古詩文學習奠定基礎。古詩文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教師也要重視古詩文教學,加強對古詩文教學的研究,讓多媒體網絡技術在古詩文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促進小學古詩文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