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菲
(南昌大學附屬中學紅谷灘分校,江西 南昌 330038)
校本教研是學校教師專業研究、交流與成長的重要路徑,校本教研的質量決定了學校學科建設與教師隊伍發展的質量。為了激發教師的教研熱情,增強校本教研的實效性和生命力,創新校本教研形式成為必要之舉。本文所說的“三位一體”校本教研新模式為高校、教研室和中學合作、融合的校本教研模式,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觀照學科教學三層塔式模型(圖1),結合“教師教研需求問卷調查”結果可知,中小學教師的優勢在于教學實踐。而其短板在于學科理論知識不夠扎實,對課程標準理解不夠透徹,把握不夠準確,更多地關注知識傳授,對系統應用學科理論與思想方法落實學科核心素養還略顯不足。

圖1 學科教學三層塔式模型
高校教師在學科理論層面具有較大優勢,知識體系扎實,學科理論深厚,學科本質理解透徹,打通從學科知識、學科思維到學科文化的通道,可以高屋建瓴地去看待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并解決問題。而教研員在理解、解讀課程標準,指導教學方面有其專長,能夠把握課程目標,掌握核心概念,熟悉知識體系,指導課程教學,落實學科素養。筆者學校具有獨特的區域優勢,與江西省教研室相鄰,周邊高校林立、文風鼎盛。基于深入考量及現實改革所需,學校與省教研室、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三方深度融合,形成“三位一體”校本教研新模式,借高校和教研室的優勢彌補中學教師的短板,實現1+1+1>3的效果。
構建“三位一體”校本教研模型(圖2),模型主軸為教研共同體(學科研究中心)—做案例研究—產出成果—促進發展,其內涵理解如下。

圖2“三位一體”校本教研模型
傳統的校本教研,參與者主要是學校學科教師,對教研的意義理解不到位,參與教研的主動性不強,沒有明確的目標任務,缺乏清晰、精準的教研方向,為完成學校教研任務而開展教研,走過場、搞形式。新的“三位一體”校本教研模式,是高校教授、教研員與中學教師共同參與教研,成為結構穩定的教研實體,幫助學科教師建構學科知識體系與方法體系,厘清內在關聯與邏輯結構,吃透課程標準,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實踐,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
校本教研不再是零散、隨意、單一的備課、聽評課和講座,而是圍繞課程目標的具體研究。
1.初中數學課程體系。補充與之相關的數學學科知識,把基本知識、核心概念、基礎理論等學科基礎打得更加扎實、厚重。
2.初中數學課程標準。在教研員的帶領下,認真研讀新的課程標準,深入理解貫徹新課程理念,清楚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和課程實施等主要教學問題,將課程目標指向核心素養,推動基礎教育課程由學科立場向教育立場(學生發展)轉型。
3.相關的課程資源。組織教師分工協作開發和積累優質的課程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適合的、豐富的資源支持,讓學生的學習效率事半功倍。
4.初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學生學習行為的設計要統一,以學生學習行為的設計為主線,以問題或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教師統籌考慮,注重真實情境、真實任務,強調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學科思維模式和探究模式,凸顯學習過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使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單元”,形成結構化、整體性的核心素養。
5.數學文化。它可以幫助學生受到思想品質教育和非智力因素教育,讓學生更了解數學,更喜歡數學,并養成刻苦、嚴謹、不畏困難的精神。
6.初中數學的教學方式。結合數學學科的思維特性,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入融合,構建信息化精準教學范式,精準判定每個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讓每個學生都投入探究相適應的學習任務中,以及得到適宜的發展。
教師在每個學期都要精心制訂教研計劃,有結構化主題,每次教研活動有具體任務,每個任務都是學期教研目標中的一個節點。教研主題清晰、任務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使教研活動不再枯燥乏味,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
筆者發現,一些教師的教研成果意識和轉化能力不足。因此,激活并強化教師的成果意識,顯得尤為迫切。
學校通過實施“三位一體”校本教研模式做案例研究,增強了教師的成果意識和精品意識,教師有了清晰的目標和標準要求。再經過長年累月的實踐,不斷沉淀自己對教育教學的感悟。有了豐富的成果,包括論文、課題等理論成果和資源展示、教學比賽獲獎等實踐成果,教師的付出與成長都變得可視化、可推廣、可輻射,從而帶動更多的教師投入校本教研中。
教研所產出的成果指向教研目標,服務于學科發展和教師成長。學科的深度理解、學科資源的開發與積累,學科教學模式的創新等成果,有利于推動學科發展,成為學校學科名片和區域名科。教研過程和研究實踐,不斷幫助教師提升教育認同、學科認知與專業素養;大量的成果參賽并獲獎,幫助教師積累更多的業績,有利于教師在學術榮譽或職稱晉級上有所突破,加快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進程。而學科發展與教師成長直接有利于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以案例研究為抓手,進行校本教研,可以集“教學設計撰寫”“課件制作”“微課制作”“課堂實錄”“作業設計”“教學反思”“論文”“課題研究”等多個維度于一體,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通過組織教師選定案例,完成多維度相關內容的研究,再通過學科教學競賽、教研沙龍、實習等實踐活動,幫助教師規范教學行為,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例如,以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教學內容“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類項與移項”一節為例,高校專家與地方教研員同時參與指導,通過備課組集體備課,主備人說課,全體成員參與研討,確定課時內容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方式、技能及課標要求等;主備人撰寫教學設計,通過研討,確定教學設計稿;主備人進行新授課課件制作,全體備課組成員依次展開課堂教學,教研員為主要指導,全體備課組成員共同參與,經過不斷研課、磨課、聽評課、錄制課堂實錄,結合學生實情,修改完善課時內容教學設計及課件。再以沙龍的形式開展教學反思交流活動,撰寫教學論文,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同時,建立健全學科評價手段,以評導學、以評導教,加強學科團隊建設,確保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筆者學校經過三年的實踐證明,“三位一體”校本教研新模式可以極大地調動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積極性,校本教研有目標,教研活動有計劃、有主題、成系列,教學效果增強,成果豐碩,教師的專業成長成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