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鴻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包括民族工作總體的指導思想、頂層設計,民族工作宏觀、中觀的創新理論、政策和措施,以及民族工作新理論、新政策的開拓性踐行,具有廣闊的理論視野和豐富的思想內涵。正確堅持、準確把握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要善于用“問題導向”這把金鑰匙,以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三個層次的追問方式激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的生動旨趣,更好地領會其深刻思想內涵與豐富精神實質。本文通過提煉幾個邏輯要點,試圖從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三個層次,圍繞如何準確把握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這一具體問題,提要鉤玄,廓清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思維理路。
當代中國在轉型與變革中積累起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動能,同時也面臨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要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贏得主動,要在新的偉大斗爭中贏得勝利,就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貫穿著一個鮮明的理念:問題導向。問題是連接現實與理論的通路。以問題意識把握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就是打通我國當前民族狀況和民族工作格局與推進未來民族事業發展之間的思想和認識阻礙。這得益于兩個前提基礎,第一是給出我國民族狀況及民族事業發展“是什么”這樣一個事實性的判斷,第二是回答好我國未來民族事業發展“要怎樣”的方法性的問題。只有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提出和展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重要論述這一科學理論的真理性與系統性才能獲得普遍的論證和充分的彰顯。
我國的民族存在格局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多元一體”。多元聚為一體,一體容納多元。“多元一體”既體現了充分尊重“多元”,堅持平等和諧,又凸顯了高度認同“一體”,不斷同心聚力。這一概念準確指出了我國獨特的民族狀況,是一切關乎民族工作理論創新及推動民族事業發展實踐的邏輯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文明悠久,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在此,“多元一體”從一個著眼歷史和現實的事實性的論述,升華為了拓展和指導我國未來民族事業發展的理想標尺,也是“要怎樣”的價值回答。一個完美的民族格局也一定呈現為“多元一體”的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以“四個共同”給出了關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個顯著特征最為深刻的闡釋。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多元”兼容是中華文明綿延至今、歷久彌新的根源,“一體”是歷史的潮流和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理自覺。習近平總書記這些論述生動說明,在漫長歷史中,偉大祖國的每一項輝煌成就都凝結著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各族人民對同屬中華民族的由衷認同又成為推動偉大祖國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這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既是“豐厚遺產”又是“巨大優勢”的深刻原因。一個具有中華民族高度和廣度的整體歷史觀呼之欲出,一個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強烈意識躍然紙上。
在本體論層次堅持和把握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關鍵是要通過領會其所具備的四個特征,放置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宏大譜系中,彼此對照,相互印證。
筆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科學認識我國民族存在的客觀事實基礎上,具有四個顯著的思想特征。
一是從橫向來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關系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關系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民族問題直接聯系著政權安危、政治穩固,談及民族思想首當其沖是深刻領會其貫穿始終的政治底色。同時,在更大的理論尺度上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引領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根本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其中關于民族事業發展的系列論述更是具有深厚價值內蘊的理想性主張。“民族問題是什么”,“民族關系要怎樣”,這兩個錨定民族事業“是然”與“應然”的思想基點,都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重要論述中得到科學完整的回答,他們共同凸顯了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具有的鮮明政治品格。。
二是從縱向來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回顧了我們黨民族工作百年光輝歷程和歷史成就,深刻指出,“回顧黨的百年歷程,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我們黨強調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工作的主線,既與黨的民族工作方針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這是著眼于當今我國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客觀事實和“兩個大局”的時代大勢,所標定的關于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時代方位。參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所蘊含的深沉歷史感,是我們把握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的不二道路。
三是作為思想之源、精神之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具有根本的人民性。“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實現這個心愿和目標,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各民族大家的夢,也是我們各民族自己的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和核心理念,體現了黨的執政理想與執政信念,凸顯了“人民性”這一馬克思主義鮮明立場和價值信仰。人民立場在民族工作中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豐富,民族團結、守望相助,一系列關于民族關系的生動表述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的人民本色提供了生動注解。
四是作為制度保證、治理之本,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具有內在的法治性。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的制度載體和新時代推動政治理念向事務治理傳導的轉換器,堅持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是堅持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的基本路徑,也是統籌協調各項社會治理事務的集約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只有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各族群眾自覺按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系才會牢固”。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是全面依法治國在民族工作領域的集中體現,深刻體現了法治文明的時代要求。堅持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關鍵是要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民族團結的能力,在法治軌道上統籌力量、平衡利益、調節關系、規范行為,確保民族團結在新時代社會的深刻變革中不斷得以鞏固和強化。
在認識論層次堅持和把握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關鍵是要通過領會其所蘊含的邏輯主線,放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實踐中,彼此對照,相互印證。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全面推進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們黨堅守初心使命,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同時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長期實踐中得出的至關緊要的規律性認識。如果說圈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發展方向,不外乎黨的長期執政與全面領導這兩個根本坐標。在這個意義上,如何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放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尺度中,把握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的科學性、系統性、真理性,是一個值得深入闡釋和探索的視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勢就是我們解決自身民族問題的優勢,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又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堅實基礎。
從歷史上看,自成立起,我們黨就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1922 年黨的二大提出了關于民族問題的綱領。1928 年黨的六大專門作出關于民族問題決議案,認為民族問題“對于革命有重大的意義”。長征途中,紅軍經過民族地區時,在與苗、瑤、侗、壯、藏、回等十多個民族的直接交往中,極大地豐富了黨的民族工作實踐。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中國共產黨的大力倡導和推動下,結成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民族事務治理的體制機制得到制度性確立,構建了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體系,把民族平等作為立國的根本原則之一,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留下了云南民族團結誓詞碑、十萬大軍拓新疆、三千孤兒進草原、齊心協力建包鋼等民族團結佳話,開辟了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新紀元。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鮮明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適時調整完善民族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推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支持政策,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民族團結的強大力量。
從制度上看,立足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大國的基本國情,十九屆四中全會會議公報系統梳理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 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關于民族方面,具有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這一系列先進制度優勢共同形塑了我國的民族工作格局,熔鑄為不斷與時俱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是一條寄托了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發展的正確道路,在歷史上證明可以,在當下行之有效,在未來充滿希望,是我們在認識論層次堅持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總結百年來黨把握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寶貴經驗,從12 個方面對新時代推進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作出精辟概括:必須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高度把握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必須把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必須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須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必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須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必須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必須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
在實踐論層次堅持和把握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關鍵是要通過領會其所指向的四大實踐宗旨,放置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時代征程中,彼此對照,相互印證。
一是要在時代性發展中定好位。理解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關鍵是突出時代性發展這個根本要義,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之時,變與不變、保護與弘揚、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辯證關系,定好思想之位、認識之位、政策之位。
二是要在政治性理解中把好向。“我們的頭腦要特別清醒、立場要特別堅定,牢牢把握正確斗爭方向,做到在各種重大斗爭考驗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堅定不移堅持黨的領導,自覺站在黨的立場想問題。少數民族干部要講政治,漢族干部要敢于擔當,也要講政治,不斷淬煉黨性修養。要講清楚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的政治性,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責任感推進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三是要在文化性整合中筑好基。以文化人,四方翕然。中華文化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有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善于“潤物細無聲”,培育國家整體利益和民族長遠利益觀,在各民族間做好共同現代化的加法,用好民生發展與思想教育兩把鑰匙,用足文化治理這個巧力量。
四是要在法治性實踐中發好力。法治為民族工作事務治理構建了價值取向、制度供給、執行依據、能力保證及評價機制等,是將民族工作事務治理現代化機制轉化為卓越治理效能的根本前提,將強化各民族群眾公民意識、國家意識,確保國家意志的法治統一、政令統一,在國家制度體系層面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堅實制度保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源源不斷動力。
當前,內蒙古正在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的火熱實踐中,我們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作模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各項工作之中,有形有感有效、久久為功做好各項工作,把模范體現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謹以此文記敘若干學習心得,以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