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蓮 陳曉錢 王良舉


摘要:旅游演藝是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沉浸體驗是評價旅游演藝開發質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為案例,對游客沉浸體驗進行扎根分析。研究發現,旅游演藝特質和游客認同是影響游客沉浸體驗形成的主要因素;游客沉浸體驗包括感官沉浸、情感沉浸和思維沉浸三個維度;旅游演藝特質是影響游客認同和游客沉浸體驗的基礎,且游客認同在旅游演藝特質與游客沉浸體驗之間起中介作用,促進了游客沉浸體驗的形成。
關鍵詞:旅游演藝;沉浸體驗;游客認同;扎根理論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3.0411
旅游演藝是基于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演出產業及其他產業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以旅游者為主要觀眾,以地域文化為主要表現內容,在旅游城市、旅游景區內或其附近選址推出的、能對當地旅游業發展帶來積極影響的中型及大型演出活動(畢劍《基于空間視角的我國旅游演藝發展研究》,遼寧師范大學2016年博士學位論文,第36頁。)。在以“沉浸傳播”、“體驗經濟”為標識的第三媒介時代,旅游演藝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擴展現實等技術,通過場景感營造、故事線構建、互動活動設計等,將游客帶入其中,為他們創造難以忘卻的沉浸體驗。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19年,旅游演藝節目臺數由187臺增加到340臺,其中,2019年旅游演藝票房高達68.02億元(道略文旅產業研究院《旅游演藝市場遭受疫情沖擊,上游制作方竟實現逆勢增長?》,中國旅游新聞網,2021年3月4日發布,2022年10月28日訪問,http://www.ctnews.com.cn/fyly/content/2021-03/04/content_98939.html。),成為旅游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即使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旅游市場受到不利影響的情況下,旅游演藝項目的投資熱度依然居高不下。然而,伴隨旅游演藝項目的井噴式增長,投資盲目跟風、營收無力,產品同質化、游客體驗感不足等問題也層出不窮,導致多數旅游演藝項目經營慘淡、效益不佳,以失敗告終。面對旅游演藝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旺盛的市場需求,如何彰顯自身特色獲得游客認同?如何讓游客沉浸其中提升體驗質量?亟待開展專門研究,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研究支持。有鑒于此,本研究基于沉浸體驗理論與游客認同理論,在線搜集多源文本資料,運用扎根理論開展逐級編碼,提煉影響游客沉浸體驗形成的主要因素,并探究其形成的理論機制。本研究在理論方面有助于闡釋旅游演藝游客沉浸體驗的形成機制,豐富旅游領域沉浸體驗的研究成果;實踐方面有望為目的地旅游演藝項目的創新開發及運營管理優化提供思路與視角。
一 文獻綜述
(一)旅游演藝
學術界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對旅游演藝表演的關注,MacCannell最早從原真性的角度,提出了旅游演藝是經過改造的產物,其呈現的內容存在一定的非真實性(Dean MacCannell,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 no.3 (November 1973): 597.)。畢劍認為,旅游演藝在對地域文化進行藝術加工的同時也在重構,這種新文化是一種美好的“真實”(畢劍《美好抑或悲哀:旅游演藝的文化真實性研究》,《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第144頁。)。在項目開發與運營方面,創演團隊的號召力、演藝內容的文化性和創新性、舞臺的觀賞性與互動性被認為是旅游演藝產品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葉志良提出,圍繞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社會認同來進行內容開發,才可以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旅游演藝作品(葉志良《中國旅游演藝的國家形象建構與傳播》,《文化藝術研究》2020年第3期,第11-16頁。)。隨著旅游演藝項目數量的增加,學者們多從動機、感知與滿意度等視角,結合具體案例地開展旅游演藝游客體驗的相關實證研究,且學界已經認識到演藝項目中游客沉浸體驗對其滿意度評價的重要性(施思、黃曉波、張夢《沉浸其中就可以了嗎?——沉浸體驗和意義體驗對旅游演藝游客滿意度影響研究》,《旅游學刊》2021年第9期,第53頁。),但仍缺乏相關理論分析與研究以明確游客沉浸體驗的形成機制。
(二)沉浸體驗
沉浸體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概念,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也被翻譯為“心流體驗”、“暢爽體驗”等,它是指人們全身心投入一項活動時的整體感覺,發生在知覺(感官)和心理(情感)兩個層面。Csikszentmihalyi概括了九個維度作為沉浸狀態的特征,分別是挑戰和技能平衡、行動和意識的融合、明確的目標、即時反饋、全神貫注、控制感、自我意識的喪失、時間扭曲和內在動機(Mihaly Csikszentmihalyi, “Play and Intrinsic Reward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5, no.3 (Summer 1975):41-63.)。但部分學者認為,在不同的體驗環境下,上述九個維度并非都是必要的(Yun Jung Lee, Sejin Ha, Zachary Johnson,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Flow State in E-Commerc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36, no.2 (February 2019): 266.)。可見,在沉浸體驗的概念維度層面,不同學者的觀點尚未達成一致。
國內外有關游客沉浸體驗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影響因素和結果兩個方面。沉浸體驗的影響因素研究可分為旅游者自身因素和旅游活動特質兩大類。旅游者自身因素方面,外向型人格的個體更容易經歷沉浸體驗,個人經驗在戶外冒險旅游活動中也會正向影響游客沉浸體驗的發生(Gill Pomfret, “Mountaineering Adventure Touris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 27, no.1 (February 2006): 115.),且旅游者對旅游活動的興趣是支持沉浸體驗獲得的關鍵性因素。此外,旅游者的文化背景也是影響沉浸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旅游活動方面,身臨其境和臨場感的塑造會促使游客產生沉浸(姚延波、賈廣美《社交媒體旅游分享對潛在旅游者沖動性旅游意愿的影響研究:基于臨場感視角》,《南開管理評論》2021年第3期,第72頁。),地方性景觀以及地域文化元素會讓游客對景點文化產生認同,并令其感到快樂而沉浸其中,高度參與以及良好的群體互動會讓沉浸發生的可能性更大(曹花蕊、楊鎧《旅游消費中游客流暢體驗的結構與影響機制》,《消費經濟》2013年第4期,第75頁。)。沉浸體驗結果研究包括滿意度、口碑與推薦、忠誠及重游等。
(三)游客認同
認同是個人或群體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以暫時性、異地性和流動性為特征的旅游活動,涉及到眾多的“他者”,與“他者”及“他者”的地方、文化、行為等進行接觸、交流、互動,進而產生認同或排斥心理,會對游客體驗產生深刻影響(余向洋等《旅游視域下的認同研究——基于文獻綜述的視角》,《人文地理》2015年第2期,第16頁。)。因此,游客認同也成為了旅游體驗研究的一個重要視角。在旅游過程中,游客在目的地所感知到的景觀質量、地域文化、歷史記憶(趙志峰、孫國東、李志偉《紅色旅游社會效應研究——基于認同視角的探討》,《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第64頁。)等因素都能夠激發游客生成各種形式的認同,包括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地方認同、自我認同等。同時,游客認同會帶來積極效應:一方面,能夠喚醒游客自身的積極情緒,如愉悅感、幸福感、自豪感等;另一方面,會正向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驅動游客的重游傾向(丁風芹等《中國傳統古村鎮游客重游意愿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理研究——以周莊為例》,《人文地理》2015年第6期,第151頁。),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
綜上可見,不同研究情境下沉浸體驗的維度及影響因素各不相同,且目前旅游領域內沉浸體驗的研究對象多以戶外探險、休閑運動為主,而觀賞旅游演藝項目的展演類屬于文化旅游體驗,相對于休閑運動更具有歷史文化性及藝術性的特征,其游客沉浸體驗的形成機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有待結合市場表現好的旅游演藝項目開展游客沉浸體驗的影響因素及其形成機制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二 研究設計
(一)案例選取與概況
2021年底,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憑借引領式的藝術價值獲評全國首批SIT超級沉浸旅游項目。本研究選取《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為案例地,主要是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考量。一是《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立足中原文化底蘊,借助“聲光電”等數字化技術,利用21個劇場近700分鐘的劇目表演,讓觀眾以行進式的觀劇方式深度融入項目場景,有利于形成沉浸體驗,故該項目在開展旅游演藝游客沉浸體驗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二是該項目的創作導演王潮歌女士作為中國文旅演藝界的先行者和實踐者,其主導創作的旅游演藝項目在業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只有》(《只有》系列是王潮歌導演繼《印象》系列(《印象劉三姐》等)、《又見》系列(《又見敦煌》等)之后又一嶄新旅游演藝系列作品。目前國內在演的《只有》系列作品還有四川樂山的《只有峨眉山》以及江蘇鹽城的《只有愛·戲劇幻城》。)系列在國內其他旅游目的地亦有在演項目,項目創意開發與運營管理經驗推廣性較強。
(二)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是由美國學者Glaser等提出的一種自下往上建立實質理論的質性研究方法,常被用于探索和歸納某一現象的影響因素。該方法是直接從實際觀察出發,對質性數據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通過對原始資料的概括與歸納,研究不同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尋找反映事物本質的核心概念,進而根據核心概念以及不同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來構建相應的系統理論,最終通過飽和度檢驗來認證所構建的理論模型。鑒于旅游演藝沉浸體驗目前國內外尚沒有成熟的測量量表和理論模型,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論方法對旅游演藝項目游客沉浸體驗的影響因素與形成機制進行探索性研究。
(三)數據收集及處理
本研究利用Python軟件從攜程旅行網和美團網抓取關于《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游客在線點評作為分析資料,主要是基于這兩大網站關于《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在線點評數量達到了一定規模,能獲得比較充足的原始數據,為后續分析提供了重要保障。具體步驟如下:(1)按照時間順序,抓取2021年6月6日至2022年8月31日的全部評論數據,共計4271條;(2)鑒別評論的親歷性,剔除具有廣告宣傳傾向的評論;(3)剔除有重復或抄襲痕跡的評論;(4)剔除與游客沉浸體驗無關的評論。經過反復閱讀與慎重篩選,最終得到887條有效評論(來自攜程和美團的有效評論分別為428條和459條,分別以“Ai” 和“Bi” 的形式進行標識,其中“i”代表該評論在有效評論中的排序。)。從篩選后的評論數據中隨機選取80%的數據,借助Nvivo 11plus軟件的編碼功能,遵循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展開研究,對數據依次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式編碼、選擇式編碼,進而根據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構建沉浸體驗的形成機制理論模型,剩余20%的數據用于理論飽和度檢驗。
為了提高研究的客觀性與完備性,在開放式編碼階段,研究團隊成員先獨立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析,接著再進行會議討論,得到初始概念和范疇。在主軸式編碼階段,不斷進行初始范疇和主范疇的比較,當存在爭議時會再回到資料中繼續完善。在選擇式編碼階段,找出盡可能完整且重要的核心范疇及其與其他主范疇之間的聯系,進而生成理論模型,并確保所有分析結論在研究團隊內部形成一致意見。與此同時,在央視網、人民網、新華網等官方網絡平臺收集《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相關評論報道以及嗶哩嗶哩網站中該項目的導演與多位嘉賓的訪談視頻資料,用于三角驗證。
三 扎根理論分析
(一)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將原始資料逐步概念化和范疇化的過程(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30頁。)。編碼的程序為貼標簽-概念化-范疇化三個步驟。為了確保編碼結果的可靠性與有效性,一方面,編碼過程中盡量使用資料的原始內容作為標簽,并以此為基礎發掘初始概念;另一方面,編碼過程反復多次進行,不斷與前次編碼結果進行比較,從而形成一致的意見與結果。本文最終在剔除出現頻次小于5以及合并意義重復的概念后,根據研究主題和概念之間的語義邏輯聯系,提煉出21個初始范疇。部分開放式編碼結果示例如下(見表1)。
(二)主軸式編碼
主軸式編碼旨在對開放式編碼所得初始范疇進一步歸納和重排,采用類聚分析在不同初始范疇之間建立聯系,并發展主范疇,使研究結果更加具有指向性和理論性。通過進一步分析21個初始范疇之間的相互關系和邏輯順序,結合已有相關研究成果,本研究歸納出演藝服務、演藝空間、演藝表演、演藝內容等10個主范疇,各主范疇及其對應的初始范疇如表2所示。
(三)選擇式編碼
選擇式編碼是理論構建的過程,主要任務是提煉核心范疇并利用“故事線”來分析核心范疇與其他范疇的邏輯關系。通過對本研究的主范疇及原始資料反復對比與思考,發現主軸式編碼得到的所有主范疇均代表不同的特征,缺少任何一項都無法概括原始資料的所有內容。最終本研究將“旅游演藝游客沉浸體驗的影響因素與形成機制”作為核心范疇。圍繞核心范疇,故事線可概括為:旅游演藝特質和游客認同是影響旅游演藝游客沉浸體驗的主要因素。其中,旅游演藝特質是情境客觀因素,涵蓋演藝服務、演藝空間、演藝表演、演藝內容四個主范疇。作為體驗對象,它是游客沉浸體驗生成的基礎前提。游客認同是個體主觀因素,涵蓋景觀認同、身份認同、文化認同三個主范疇,旅游演藝特質除了直接作用于沉浸體驗之外,還會刺激游客認同,游客認同進一步促進沉浸體驗生成。
(四)理論飽和度和信效度檢驗
理論飽和度檢驗是決定是否停止樣本采集的一個標準,用于驗證模型合理性,當資料無法產生新范疇的時候,說明模型處于飽和狀態。本研究運用保留的20%評論文本數據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本文的數據資料并未重復出現新的范疇與關系,說明本研究采集的樣本符合要求,所構建的理論模型已達到飽和狀態。
篩選后的游客在線評論信息可被視為具有獨立意義的文本內容,是游客真實體驗的表達,具有良好的內在信度(Zheng Xiang et al.,“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jor Online Review Platform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Media Analytics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58, (February 2017): 55.)。同時,本研究資料收集對象覆蓋廣泛,不僅涉及游客本人的游后評論,還采用權威媒體的官方報道以及導演與多位嘉賓的訪談資料進行三角互證,各個渠道的信息相互補充和檢驗,有效提高了研究效度。
四 研究結果分析
(一)影響因素
1.旅游演藝特質
旅游演藝特質(演藝服務、演藝空間、演藝表演和演藝內容)是游客生成沉浸體驗的基礎前提。其中,演藝服務為旅游演藝項目的開展提供了基本保障,讓游客可以全身心投入劇目觀賞中,具體服務包括接待設施、工作人員和劇場管理三個維度。演藝空間營造了旅游環境中不同慣常的特殊氛圍,使得觀眾與場景融為一體,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吳帆、馬晨騁《沉浸體驗式戲劇的場景傳播模式研究》,《現代傳播》2021年第6期,第107頁。),具體包括場景布置、舞臺設計、觀看視角和群體氛圍四個維度,它是游客形成感官沉浸的關鍵因素。演藝表演是游客在旅游演藝類目的地的主要欣賞對象(Charles C. Lim, Lawrence J. Bendle, “Arts Tourism in Seoul: Tourist-Orientated Performing Arts as a Sustainable Niche Market,”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 no.5 (June 2012): 676.),具體包括表演人員、表演形式和趣味藝術三個維度。表演人員用精湛的演技,借助互動等形式,將觀眾帶入情境。演藝表演是游客形成情感沉浸的關鍵因素。演藝內容是旅游演藝產品的靈魂,具體包括歷史文化、劇情編排、主題性和思想內涵四個維度。有吸引力的內容才能讓游客前往觀賞,有內涵的故事才可以讓游客引發深思。演藝內容是游客形成思維沉浸的關鍵因素。
2.游客認同
旅游演藝項目的展演過程獲得游客認同(景觀認同、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會促進游客生成沉浸體驗。游客在獵奇新景觀、凝視異文化時,會通過感知和理解所遇見的人、事、物等,生成各種形式的認同。其中,景觀認同普遍被定義為“主體察覺到景觀的獨特性”。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游客在接收到景觀的獨特美學信息時,會快速調動多維感官進行感知并形成淺層次的感官沉浸(吳恒、何文俊《因何而美:旅游審美體驗的溯源與機制》,《旅游學刊》2022年第1期,第100頁。)。從符號表征的角度來看,游客在解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符號意義時,會喚醒歷史文化記憶進而生成情感沉浸和思維沉浸。身份認同是指個人在集體中對自我身份的確定。旅游演藝通過塑造特定的文化景觀和環境氛圍,會強化游客對自我文化身份的確認(傅才武《論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內在邏輯》,《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第97頁。),進一步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文化認同指的是游客對目的地所展示的文化價值的理解和認可。旅游演藝通過敘事化的表演形式來拉近游客與歷史事件、民族文化的距離和聯系(徐翠蓉、趙玉宗《文旅融合:建構旅游者國家認同的新路徑》,《旅游學刊》2020年第11期,第12頁。),并在由文化符號系統組成的特定場域里,引導游客主動探索中華民族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進而激發游客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深度思考。
(二)形成機制分析
旅游演藝特質和游客認同是影響游客沉浸體驗的主要因素,具體可歸納為旅游演藝特質對游客沉浸體驗的基礎支撐作用以及游客認同對游客沉浸體驗的中介促進作用。
1.旅游演藝特質對游客沉浸體驗的基礎支撐作用
旅游演藝是旅游目的地在特定的空間中為游客提供的文化觀賞、參與和體驗的展演活動(光映炯《認識“旅游展演”:基于“行為-文化-場域”的闡釋路徑》,《廣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5期,第117頁。),其自身特質決定了旅游吸引力,也是游客產生沉浸體驗的重要前提。具體來說,其一,面面俱到的服務讓游客在陌生的環境下放松自我,專注體驗內容。例如,“全程都有景區引導人員幫忙指路,態度特別好”(A17)。其二,精美的空間設計讓游客在感官上產生刺激,印象深刻。例如,“回家的路上腦海里回憶的還是當天的劇情和場景”(A205)。其三,專業的表演將游客帶入情境與演員共情。例如,“果然是沉浸式的體驗,演員就在我面前,沒麥沒音響,聲情并茂”(A80)。其四,幻城深入挖掘河南的歷史文化,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延伸故事的思想內涵,讓游客在有所聞后有所想。例如,“在里面我看到了1942年的河南,體會到當時年代的艱苦與不容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A201)。
2.游客認同對游客沉浸體驗的中介促進作用
在旅游體驗的研究中,學者多傾向于從“主體性”出發構建理論,而游客認同恰恰是表征“主體性”的一個基本維度(陳才、盧昌崇《認同:旅游體驗研究的新視角》,《旅游學刊》2011年第3期,第37頁。),二者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在本研究中,旅游演藝特質會刺激游客認同,而游客認同會進一步促進游客沉浸體驗的形成。具體來說,其一,幻城借助獨特的地域元素進行景觀布置,打開游客的審美閾限并使其產生認同。例如,“建筑真的有著獨特的美感,天氣晴好,隨手一拍就是大片”(A126)。游客的景觀認同會進一步促進沉浸體驗的生成。例如,“給我的感受是建筑外觀仿佛看到3600年前的商代故城,三百多米的夯土墻,用古老高明的筑墻工藝,很是震撼”(A52)。其二,幻城里的建筑細節(如“地名墻”)、故事情節(如“饑荒”)等所承載的族群記憶,能夠使游客切實感受到集體歸屬感,刺激其產生身份認同。例如,“走進園區大門感到特別的震撼,映入眼簾的麥田,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家鄉商丘”(A51)。游客的身份認同會進一步促進沉浸體驗的生成。例如,“看了火車站劇場和李家村劇場,感受到了身為河南人的驕傲,感動得哭得稀里嘩啦”(A117)。其三,幻城的故事從夏商貫穿至今,引導游客在盡是河南意象的空間里探索河南這片土地的文化精神,創造并鞏固文化認同。例如,“看到這片麥田,就知道為什么河南人愛吃面,這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A106)。游客的文化認同會進一步促進沉浸體驗的生成。例如,“準確地說是一個藝術文化的欣賞地,會讓我有一些精神上的不同感觸”(A16)。
(三)沉浸體驗
借鑒已有沉浸體驗的研究成果,考慮到旅游演藝傳播文化的獨特性(張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層次關系內涵、挑戰與踐行路徑》,《旅游學刊》2020年第3期,第63頁。),本文在對原始資料編碼分析的基礎上,將旅游演藝游客沉浸體驗解構為感官沉浸、情感沉浸和思維沉浸3個維度。具體而言,感官在旅游體驗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觸發作用,它是旅游體驗過程中的第一物質通道(Dora Agapito, Patrícia Valle, Júlio Mendes, “The Sensory Dimension of Tourist Experiences: Capturing Meaningful Sensory-Informed Themes in Southwest Portugal,” Tourism Management 42, (June 2014): 225.),強烈的感官體驗會進入長期記憶系統,促使游客形成難忘的回憶。在旅游演藝項目展演情境中,當游客浸入旅游演藝項目的劇情脈絡時,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對演藝描述的故事場景產生近乎真實的心理表象,隨著劇情脈絡的發展體驗到強烈的情感反應。當表演結束后,游客通過認同表演藝術中的情感與價值,獲得深刻的觸動與感染,并對現實生活中的自我進行思考反省,從而收獲更深層次的思維沉浸體驗。
五 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主要結論
本文遵循扎根理論的研究范式,探索性地分析構建了旅游演藝游客沉浸體驗形成機制概念的理論模型,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旅游演藝游客沉浸體驗包括感官沉浸、情感沉浸和思維沉浸三個維度。旅游演藝借助景觀設計以及數字技術的應用,形成感官刺激;并利用互動式的表演模糊表演區和觀賞區之間的界線,拉近心理距離,讓游客浸入旅游演藝中的故事和人物角色,產生高度共鳴和深度共情;隨著演藝表演的推進,游客會對故事內容進行自我理解和分析,由此引發基于故事內涵的思維沉浸體驗。過往學界和業界對沉浸體驗的理解大多是基于感官刺激和情感投入,相對忽視了游客對旅游演藝產品文化內涵的理解和對自我的反思。本文基于評論資料和三級編碼將其凝練為“思維沉浸”,這一維度的提出進一步揭示了游客沉浸體驗的內涵,為開展游客沉浸體驗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思路。
第二,旅游演藝特質(演藝服務、演藝空間、演藝表演和演藝內容)和游客認同(景觀認同、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是影響游客沉浸體驗的主要因素。其中,旅游演藝特質是情境客觀因素,游客認同是個人主觀因素。已有研究表明,體驗景觀是影響游客沉浸體驗的重要因素,包括物理環境、體驗產品、服務人員和其他游客等,這與本文得出的“旅游演藝特質”維度的主要內涵相似。除此之外,本文還認為游客認同會影響沉浸體驗的生成,這主要是因為認同能夠喚醒積極情緒讓游客更容易沉浸其中。對于游客認同的分析,充實了現有文獻對文化旅游類產品中游客沉浸體驗的形成機理研究。
第三,旅游演藝特質是游客沉浸體驗的基礎前提,游客認同是游客沉浸體驗的重要驅動力。旅游演藝以主題敘事為方式,以沉浸式視聽為效果,提供給游客直接的感官體驗、間接的情感體驗和內省的思維體驗。此外,在不同于日常環境的場域下,旅游演藝以其獨特的文化符號、豐富的文化內涵、多樣的文化形式、深刻的人文情懷,讓游客對目的地以及自我身份產生感知和認同,進而從淺層次的視聽感受升華為深層次的心靈觸動和反思自省,推動其形成難忘的沉浸體驗。
(二)實踐啟示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對目的地旅游演藝項目的開發與管理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第一,精心布設場景空間,營造沉浸氛圍。重視劇場看臺的設計,合理安排場地梯度和座位布局,盡可能優化游客的觀看視角,并對不同觀看效果的席位設定合理的差價。同時,加強游客管理,及時制止不文明行為,避免影響同場其他游客的體驗。
第二,創新表演形式,促進游客參與。體驗經濟時代,游客追求“共創性體驗”,其核心就是游客參與。旅游演藝還需利用全新科技與創意進行深度融合,培育出更多的新業態和新模式。
第三,凝練特色文化,激發游客認同。文化旅游是以文化過程或文化性作為旅游吸引物,旅游演藝應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并適當融入創新元素,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滿足現代游客求新求異的需求,進而刺激游客認同帶來高質量的體驗。
第四,提高服務質量,優化現場管理。如,增加景區內的智能化設施以提高旅游便利性;定期進行員工培訓,提升與游客互動的技能;推行門票預約制度,通過移動設備在線顯示游客的密集分布情況以實施分流來避免擁堵,進而提高游客舒適度。
(三)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處,未來需進一步完善與補充。第一,本研究是對單一案例進行探索性研究,尚未采用多案例進行驗證與補充,考慮到研究結論的普適性,未來可拓展到多案例研究,進一步深化理論貢獻。第二,基于網絡文本的扎根研究雖然有助于發現新的理論,但在信效度等方面仍需完善,后續將對各個范疇進一步概念化和操作化,可考慮利用現場問卷調查等方法,經由實證數據檢驗以便進一步探索旅游演藝游客沉浸體驗的影響因素及形成機制。
Factors and Mechanisms of Immersive Experience in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A Grounded Analysis of Unique Henan: Land of Dramas
Li Wanlian, Chen Xiaoqian, Wang Liangju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00,China
Abstract: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are an essential carrier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mmersive experien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development. Using the case of Unique Henan: Land of Dramas, this study conducts a ground analysis of tourists immersive experie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and tourists identific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immersive experience. Tourists immersive experience comprises three dimensions: sensory immersion, emotional immersion, and cognitive immer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serve as the foundation for tourists identification and immersive experience. Tourists identification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and tourists immersive experience,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immersive experience.
Key words: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immersive experience; tourists identification; grounded theory
[責任編輯:鐘秋波]
收稿日期:2022-10-28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全域旅游發展利益共享機制及實現路徑研究”(AHSKF2018D13)、安徽財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旅游演藝項目游客沉浸體驗的影響因素及其形成機制研究”(ACYC202113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萬蓮,女,安徽淮南人,生態學博士,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旅游目的地開發與管理,E-mail: liwanlian2003@163.com;
陳曉錢,女,安徽合肥人,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王良舉,男,安徽合肥人,經濟學博士,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