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鈺 劉璐
[摘?要]?《東北日報》刊登的革命歌曲,其藝術風格多樣,曲調來源廣泛,歷史意義深遠,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宣傳黨的政策、鼓舞東北人民的革命斗志、贊頌東北軍民的光輝革命事跡、揭露敵人罪行、動員東北軍民發展生產和支援前線的重要文化陣地。本文收集1945年至1950年《東北日報》刊登的革命歌曲,按其曲調來源進行分類,并結合時代背景進行研究分析,試圖提煉其藝術思想及藝術價值,從而為“紅色”文藝創作提供現實素材與理論借鑒。
[關鍵詞]?東北日報;革命歌曲;音樂研究
[中圖分類號]J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3)12-0022-03
一、《東北日報》的時代背景
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后歷經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反動政府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一場對中國命運起決定作用的人民戰爭,它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治中國的歷史,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基本勝利。中國人民從此成為國家的主人,獲得民主、自由的權利和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條件。
1945年8月9日蘇聯出兵東北,為配合蘇軍作戰,中共中央命令東北義勇軍、晉綏軍區、山東濱海軍區、冀熱遼軍區各一部及東北抗日聯軍共計11萬大軍及2萬干部進軍東北,先后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并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在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彭真的主持下,中共中央批準成立以李荒為總編輯的《東北日報》,它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創辦的第一張地區報紙,系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機關報。從1945年11月1日創刊,到1954年8月31日終刊,其間因革命戰爭的需要,先后輾轉至遼寧本溪、吉林海龍、吉林長春、黑龍江哈爾濱等地區,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為黨在東北地區的解放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東北日報》的第四版刊登了大量形式多樣的革命文藝作品,如由馬可作詞作曲的革命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刊登于1948年5月24日),也有失傳多年的東北民謠《老鄉》(刊登于1948年6月7日)、《柳條兒青》和《小麥粒》(刊登于1948年6月24日);有快板劇《全家買公債》(刊登于1950年3月10日),也有著名導演王家乙創作的東北二人轉《光榮扁》(刊登于1948年2月19日);有柯肖編的劇獨幕話劇《根深葉茂》(刊登于1950年3月4日),也有劉文創作的小型秧歌劇《送郎參軍》(刊登于1948年1月20日);等等,都是這一時期典型革命文藝作品的代表。這些失傳已久的革命文藝作品是近現代東北文藝史發展的重要寶藏,對近現代東北革命文藝創作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二、《東北日報》革命歌曲的分類
《東北日報》刊登的革命歌曲,其藝術風格多樣,曲調來源廣泛,歷史意義深遠。從其曲調來源來看,主要包括創作歌曲、民歌小調及民謠、改編歌曲及國外歌曲。
(一)創作歌曲
晉綏軍區、冀熱遼軍區、山東濱海軍區等共產黨領導的關外軍隊給東北大地帶來了大批像華君武、安波、劫夫等優秀的文藝工作者,他們具有極高的政治覺悟和優良的藝術創作素養,創作了如《告訴你?帝國主義》(劫夫詞曲)《解放全中國》(劫夫曲)《前進,東北人民解放軍》(曉權曲)《歌唱共產黨》(李鷹杭曲)《工人進行曲》(劉斌曲)《人民的先鋒》(何士德曲)等革命歌曲。除此之外,《東北日報》也刊登了部分在解放區流傳的革命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聶耳曲)《咱們工人力量》(馬可曲)等。
1945年至1949年間《東北日報》刊登了革命創作歌曲106首,歌曲內容多以歌頌中國共產黨及人民軍隊、動員人民發展生產、慶祝解放軍戰斗勝利、紀念重要革命歷史事件等。
1.歌頌中國共產黨及人民軍隊
“共產黨,共產黨,在暴風雨中生長,在淤血戰斗中強壯,從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自衛戰爭,任由敵人怎樣兇殘,仍邁著堅定的步伐勇往直前……”,這首《歌唱共產黨》是大合唱《中國共產黨頌》中的曲目之一,由李鷹航作曲,歌曲贊頌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帶領中國人民從苦難走向光明的豪邁氣概。再如由曉權作曲的《前進!東北人民解放軍!》中所寫:“前進,前進,向前進,我們是人民解放軍,我們是勝利的解放軍……要把人民勝利的旗幟,揮向北平,揮向天津,揮向上海,揮向南京,一直揮遍到全中國……”,歌曲為進行曲速度,曲風威武豪邁、斗志昂揚,展現了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的戰斗意志和解放全中國的戰斗決心。此類革命歌曲還有《義勇軍進行曲》(聶耳曲)《向南方前進》(丁洪曲)《打到南京去!活捉蔣介石!》(瞿維曲)《解放軍大出動》(雙虎曲)《炮手歌》(李偉曲)等。
2.動員人民發展生產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排山倒海之勢解放了東北大地,這與東北人民的支援是分不開的。為了動員東北人民發展生產,支援抗戰前線,《東北日報》刊登了大批反映東北工人發展生產的革命歌曲,如劉朗作曲的《打鐵歌》:“燈火通紅照四方,我們鐵錘不住的響,叮當叮當日夜忙,鐵錘用勁打,打成鋤頭鐵物杖,莊稼人一見喜洋洋,多種地來多開荒,打下糧食裝滿倉,交上公糧送前方……”。再如瞿維作曲的《發電工人歌》:“我們是發電工人,開動著機器,揮動著鐵錘,日夜不停的忙,我們的勞動創造世界,我們的智慧克服困難,我們多發電分布動力到工廠,工廠有了電,提高生產力支援前線……”。又如馬可作曲的《修鐵路歌》、李曦作曲的《伐木歌》、寄明作曲的《莊稼人生產歌》、王方亮作曲的《做軍鞋》、何士德作曲的《人民的先鋒》、程思三作曲的《加緊生產》等,歌曲以工人階級、農民和城市無產階級為歌頌對象,是對東北人民為支援革命戰爭而進行得如火如荼生產活動的真實寫照。
3.慶祝解放軍戰斗勝利
在1948年至1949年的兩年里,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及平津戰役,解放浪潮如氣吞山河之勢席卷全國,這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戰斗信念。為了歌頌解放軍的豐功偉績,《東北日報》刊登了大批以慶祝解放軍戰斗勝利為主題的歌曲,如由任紅作曲的《勝利的紅旗紅滿天》:“勝利的紅旗紅滿天,解放軍捷報到處傳,山東打下濟南府,東北解放錦州城,關內關外打勝仗,全國人民齊歡天……”。再如唐榮枚作曲的《慶祝上海解放》:“全國人民高聲歌唱,慶祝上海大解放,解放軍翻江倒海無阻擋,六百萬人民見太陽……打到廣州,打到臺灣,打到海南島,把賣國戰犯侵略強盜一掃光”。此外,張頌作曲的《勝利的花兒開》、李尼作曲的《勝利歌》、寄明作曲的《祝捷歌》等均為此類歌曲。
4.紀念重要革命歷史事件
1938年5月,毛澤東同志提出將七月一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紀念日,從此“七一”這個光輝的節日便深深地印在中國最廣大的人民心中,由沙青作曲的《紀念七一》中寫道:“紀念七一紀念七一,七一是咱共產黨的誕生日,二十八個年頭奮斗不息,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人民的力量強大無比,不管它封建勢力帝國主義都要鏟除,我們要一直走向勝利,我們要消滅反動殘余,我們要中華民族永遠獨立……”。1946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十四年的抗日戰爭最終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而結束,從此之后,中華民族開啟了偉大的復興之路。“八一五四周年,年年不忘紅軍斯大林,斯大林是人類大救星,發來紅軍一百萬,日本法西斯喪了命……八一五四周年,永遠感謝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堅決把日抗,流血犧牲千千萬,烈士血跡不能忘,可恨那蔣介石不抵抗,出賣了東北好地方……”,以上是由向隅作曲的《八一五紀念歌》,歌曲通過紀念“八一五”日本無條件投降,痛訴以國民政府在“九一八”事變之后的不抵抗政策,歌頌了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及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堅決抗日、浴血奮戰的光輝壯舉。
(二)民歌民謠
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眾多,如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回族、錫伯族等。此外,東北地區也是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柯爾克孜族、俄羅斯族以及赫哲族的聚集地。豐富的民族集聚為民歌小調孕育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東北地區典型的民歌有山歌、勞動號子、小調、歌舞曲、薩滿曲、長調等,東北民歌的發展也促進了二人轉及東北秧歌的繁榮。《東北日報》刊登的民歌民謠以反映東北軍民支援前線為主,如由王芳苑作曲的《做軍鞋》:“三月天啊暖洋洋,婦女們做鞋忙又忙,千萬雙鞋子送前方,戰士們穿了過長江……過江去打漂亮仗,解放江南好地方”。歌曲鼓舞廣大婦女群眾積極做軍鞋支援前線,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革命事業的滿腔熱血和無限忠誠。再如朱秀璨創作民謠《送郎上戰場》:“搟面杖兩頭尖,搟成面餅圓又圓,哥哥殺敵上前方,把這餅兒帶身旁,餓了請你吃個飽,餓了不怕胳膊酸,何時打倒反動派,回家咱們再團圓”,歌曲描繪了東北婦女送自己的丈夫上戰場做軍糧的情景。
除此之外,《東北日報》還刊登了宣傳農業病蟲害防治的民調,如柏章創作的《抓害蟲》等;反映國統區人民水深火熱的民謠,如王枝之創作的民謠《蔣管區民謠》、馬殿武使用反語創作的《長春蔣匪“十好”》等;還刊登了為數不多的戲曲作品,如由嫩江省(黑龍江地區西部,其名稱沿用國民政府公布的省名)文協創作組集體創作的二人轉《支援前線》、王家乙創作的二人轉《光榮扁》、魯亞農創作的二人轉《陳德山摸底》等。
(三)改編歌曲
中共中央派遣11萬大軍及2萬干部進入東北,同時也帶來了陜甘寧抗日根據地的民間小調,東北文藝工作者以陜甘寧邊區的傳統民間小調為基礎,通過重新填詞的方式對其進行改編,廣受東北人民喜愛。人民進行藝術創作是多方面的,他們不滿足于歌謠的徒唱形式,運用已掌握的民歌音調框架填上充滿時代氣息的歌詞也是常見的創作形式。如由曹文初配詞的《建政歌》,采用陜甘寧邊區繡荷包調為曲調創作而成,“東北全解放,大家都喜歡,咱們今天建立新政權。新政權建立起,上下一條心,發財致富生產是大事情。建設新東北,建設新中國,人民當家幸福要來臨……”。東北地區的傳統民歌是被東北人民普遍傳唱的歌曲形式,其傳唱范圍之廣,受眾面之大。以東北地區傳統民歌為基礎進行填詞改編的歌曲在《東北日報》上也是屢見不鮮。如以東北民歌《放風箏》為基礎曲調,由雪楠填詞的歌曲《咱們姐妹也光榮》:“秋天里呀秋葉黃,民主聯軍上戰場,姐妹們呀在后方,千針萬線日夜忙。縫鞋底來做衣裳,送茶飯啊聯軍糧,站崗放哨住特務,各樣工作都擔當……革命道理記心上,打倒那反動派蔣介石,咱們姐妹也光榮”。東北秧歌曲風熱烈,是東北地區典型的民歌形式,東北秧歌蘊含著東北人民對生活的熱情,馬可在東北秧歌調的基礎上填詞完成的《支援大軍解放全中國》,是為慶祝“五一”勞動節由秧歌隊領唱或齊唱的一首歌,全曲共九段歌詞,每段的曲調均為東北秧歌調。
(四)外國歌曲
20世紀20年代初,以李大釗、陳望道為代表的老一輩共產黨人,在中國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宣傳活動。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接壤,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有著先天的地理條件。《東北日報》副刊內容不僅僅局限于詩歌、散文,還翻譯了大量蘇聯作品,進一步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它不僅僅豐富了解放區百姓的精神生活,還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群眾的觀念,?動員群眾參與到革命中來。馬克思主義后經鄧潔民、馬駿、瞿秋白、張太雷等我黨早期共產主義先行者在東北地區的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已經普遍被東北軍民所熟知。為了進一步宣傳馬克思主義,20世紀40年代,我黨利用《東北日報》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了更為系統和全面的介紹,其中刊登了大量馬克思主義歌曲。
除此之外,朝鮮和西班牙也是最早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影響的國家,大批從朝鮮和西班牙傳入我國的革命歌曲也陸續刊登在《東北日報》上。這些歌曲刊登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形式,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實現。“千萬胸膛充滿斗志,挺呀挺呀挺起來,全朝鮮工人大眾高聲歌唱,我們忠于擁護金日成將軍,為建設祖國向前進,我們工人是民主朝鮮的先鋒隊……”,以上出自金順男作曲的《朝鮮工人之歌》。類似的還有鄭律成作曲的《朝鮮人民進行曲》、C·巴拉西作曲的《國際縱隊之歌》、杜那耶夫斯基作曲的《鐵路員工進行曲》等。
結?語
《東北日報》革命歌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中國革命文藝產生、發展與變遷的一個縮影,是中國近現代革命文化中的最能體現人民意志,最根植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的文藝形式。時至今日,許多《東北日報》刊登的革命歌曲仍以強大的生命力活躍在當代文藝的舞臺之上,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依然發揮著引導主流文藝思潮、傳播正能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彭青.試論中共勝利的歷史必然性——以解放戰爭為例[J].?商,2014(15):32.
[2]李鷹航.歌唱共產黨[N].東北日報,1949-06-29(4).
[3]曉權.前進!東北人民解放軍![N].東北日報,1948-01-14(4).
[4]劉朗.打鐵歌[N].東北日報,1948-06-19(4).
[5]瞿維.發電工人歌[N].東北日報,1948-05-01(4).
[6]任紅.勝利的紅旗紅滿天[N].東北日報,1948-10-25(4).
[7]唐榮枚.慶祝上海解放[N].東北日報,1949-05-28(4).
[8]沙青.紀念七一[N].東北日報,1949-07-01(4).
[9]向隅.八一五紀念歌[N].東北日報,1949-08-10(4).
[10]王芳苑.做軍鞋[N].東北日報,1949-03-24(4).
[11]朱秀璨.送郎上戰場[N].東北日報,1947-06-14(4).
[12]顏鐵軍,曹正鈺.《東北日報》(1945-1954)革命音樂文化及其歷史意義[J].人民音樂,2020(12):52-?56.
[13]曹文初.建政歌[N].東北日報,1949-02-24(4).
[14]雪楠.咱們姐妹也光榮[N].東北日報,1947-10-30(4).
[15]王旭東.媒介·戰爭·動員:解放戰爭期間《東北日報》的輿論動員研究[J].傳媒論壇,2022,5(16):23-25.
[16]金順男.朝鮮工人之歌[N].東北日報,1948-07-11(4).
(責任編輯:尤?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