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書
[摘 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整體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普通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專業改革也取得了飛速發展,為地方基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師資保障,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于長期受專業音樂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存在重技能輕理論、重專業輕教學的問題,導致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晰、與職業要求和社會需求相脫節,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跟不上基礎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學方法有待改進等一系列問題。相較于日新月異的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音樂教育專業的改革與發展已嚴重滯后,尤其是師范特色建設、內涵發展與課程體系等方面亟待進一步完善和加強。本文以通化師范學院的音樂學(師范)專業為例,具體闡述了在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實踐,以期通過師范類專業認證,更加深入地推進師范類專業教學改革,為地方培養出適應地方經濟發展與教育改革的基礎教育優秀師資。
[關鍵詞] 師范類專業認證;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3) 11-0004-03
一、師范專業認證的背景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師范院校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為我國的基礎教育注入了大量新鮮血液,培養了大量的基礎教育骨干教師。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當前全球化、信息化時代,教師教育也面臨許多問題,如“師范”特色不鮮明,培養目標不明確,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因此,針對師范專業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2014年12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開展師范類專業認證試點工作的通知》,并在江蘇、廣西等地開展了試點工作,為全面開展師范認證積累了積極的經驗。2017年11月,教育部頒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普通高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并明確師范類專業實行三級監測認證體系,確立了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核心的基本理念。
二、通化師范學院及其音樂學(師范)專業簡介
通化師范學院是吉林省屬公辦本科院校,位于吉林省東南部,建校于1958年,1978年升格為本科院校。學校秉承“一魂一師一山一城一族一史”的“六個一”辦學優勢,現已獲批吉林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吉林省轉型發展示范高校、吉林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示范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高校、全國非遺教育特色院校。生物學教師團隊榮獲2021吉林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榮譽稱號;“映山紅”支教教師團隊榮獲“2021吉林好人·最美教師暨黃大年式好老師”榮譽稱號,中宣部授予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獲批吉林省師德師風教育基地。現有48個本科專業,其中教師教育專業19個,非教師教育專業29個,涵蓋9個學科門類。現有專任教師750人,其中高級職稱327人,碩博教師654人。現有全日制本科生11960人,其中教師教育專業學生6646人。
通化師范學院音樂學(師范)專業始建于2001年,2003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007年獲批校級重點建設專業,2021年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目前在校生數424人,年招生數量約110人;現有專任教師25人,其中教授3人(占比12%)、副教授7人(占比28%),博士5人(占比20%)、碩士19人(其中在讀博士5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占比96%;在“靖宇精神”引領下,秉承“質樸教育”理念,打造了山鶯實踐育人平臺,即山鶯管樂團、山鶯合唱團、山鶯民樂團和山鶯舞蹈團,不斷深化“多能一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午晚單獨陪練,周周指導彩排,月月帶隊演出,季季總結提高”的人才培養實踐體系,保障了學生的教學實踐活動,極大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同時也為服務地方作出了突出貢獻。為吉林省、特別是吉林省東南部地區培養了大批扎根于鄉村中小學和教育機構的優秀音樂教師。
三、通化師范學院音樂學(師范)人才培養模式的
重構實踐
在當前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地方院校如何緊扣師范性進行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的有效聯系,將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進一步優化,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地方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現存的問題,提高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水平與質量,推動音樂教育專業“內涵式”發展,成為地方音樂教育專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所在。
通師音樂學(師范)專業在充分進行調研和廣泛征求用人單位的意見前提下,嚴格遵照師范專業認證要求,重新調整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明確畢業要求對培養目標的支撐關系,課程目標對畢業要求的支撐關系,并對整個課程體系進行了調整。
(一)培養目標重構
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是培養目標,這既是我們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依據,又是我們進行專業認證的總綱,具有統領的作用。而根據師范專業認證的要求,培養目標只有緊扣“產出導向”的認證理念,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認證要求,才能真正做到面向所在地區的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和教師培養,真正做到適應社會需求。
通師音樂學(師范)專業根據專業認證“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持續質量改進”的核心理念,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對68家用人單位進行了人才需求調查。參與調研人員包括學校領導、教師、本專業近5年畢業生代表以及實習學生,共232人。同時,根據學生畢業去向、職業發展情況以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情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最終所達到的能力為出發點,最終確定2020版培養目標為:本專業立足吉林省東南部,面向吉林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政治思想堅定,具有高尚師德和質樸勤奮、扎根基層的教育情懷,具有先進教育理念、扎實的音樂學專業理論知識、較高的學科教學能力、良好的文化藝術素養,能勝任中學及其他教育機構音樂教育教學工作,服務地方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骨干教師。并對本專業師范生畢業5年左右的職業發展預期目標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培養目標1: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以立德樹人為己任,遵守中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堅持依法從教,厚植教育情懷,熱愛教育事業,始終為成為“四有”好老師而努力奮斗。(職業素養)
培養目標2:儲備系統扎實的音樂學科知識和技能,熟練掌握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應用的方法。深刻理解課程標準,善于音樂課程教學設計、教學實踐、教學評價和教學研究。(教學能力)
培養目標3:始終堅持德育為先理念,勝任班主任工作,能夠順利完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堅持遵循中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將思政教育融入音樂課程,擅長開展積極健康的校園活動。(育人能力)
培養目標4:能夠保持終身學習、自主發展、反思改進的習慣,熟悉國內外基礎教育發展、國家及地方音樂教育改革發展動態,能夠根據教育改革發展需求優化音樂學科知識和規劃職業發展路徑。善于與教育教學相關人員溝通合作,勝任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并成為音樂學科骨干型教師。(職業發展)
(二)畢業要求重構
基于“產出導向”的師范專業認證要求,畢業要求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又是整個課程體系的基本依據。只有根據認證要求的“一踐行三學會”重構畢業要求體系,全面覆蓋師德規范、教育情懷、學科素養、教學能力、班級指導、綜合育人、學會反思和溝通合作8個指標點,使畢業要求能夠有效支撐培養目標,才能真正引導教師有目的的教、學生有目的學。
通師音樂學(師范)專業的畢業要求不僅在廣度上涵蓋了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二級)中畢業要求八個方面的內容,同時又結合音樂專業優勢和特色進行了拓展和深化,在高度和寬度上對照認證標準實現了全面覆蓋,體現出對培養目標的有效支持,成為培養適應地方需求的中學音樂教師的有力保障。(見表畢業要求與培養目標對照表)
畢業要求與專業培養目標對照表
(三)課程體系重構
課程是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的核心,只有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才能有效達成培養目標、支撐畢業要求。因此,課程體系的重構也是整個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通師音樂學(師范)專業20版培養方案首先明確了核心課程:聲樂、鋼琴、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基礎、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合唱與指揮、中國民族音樂概論、外國民族音樂概論、音樂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學基礎、教學心理學。在課程結構上分為四個模塊: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專業教育課程模塊、教師教育課程模塊、實踐與創新創業課程模塊。每個課程模塊又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各模塊課程對標“一踐行三學會”的畢業要求:通識教育課程側重踐行師德;學科教育課程側重學會育人、學會教學和學會發展;專業教育課程側重于學會教學;實踐環節側重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的實際應用。
首先,專業課程領域,將重復低效的、與教學實踐聯系不緊密的課程進行了整合和凝練,增設地域特色課程:《長白山音樂文化》和專創融合課程《舞臺表演實踐》;強化師范技能基礎課程和應用型課程:將原來的《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拆分為《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兩門課程,并將原來的5學分128學時增至12學分,192學時。增設《歌曲演唱與鋼琴配彈》課程。同時,為了幫助師范生順利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科教學知識,20版培養方案還新增了多門連接學科專業知識與教育教學的橋梁性課程,如《視唱練耳教學》《合唱排練與教學》《舞蹈創編與教學》《民樂排練與教學》《管樂排練與教學》等,實現專業技能知識與教學理論知識有機結合。
其次,在教師教育領域,每年都會根據課程改革變化的趨勢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更迭教學內容。教育部2022年頒布了《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五門課程整合為一門藝術課程。針對基礎教育這一重大變革,音樂學(師范)專業積極進行課程調整、內容調整。在專業選修課模塊增設《美術欣賞》《舞蹈欣賞》《歌劇欣賞》《影視音樂欣賞》課程,強化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同時將原來的《中學音樂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課程名稱調整為《中學藝術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課程內容增加了對2022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的解讀與分析,并根據課程改革變化的趨勢及最新的研究成果,遴選省內和通化地區中學優秀教師教學案例引入課堂教學。
再次,強化實踐平臺建設。音樂教育教學實踐和音樂表演藝術實踐環節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強中小學教育實踐基地和舞臺藝術表演基地建設,貫穿全過程的實踐教學,滿足學生教育教學觀摩、見習、實習的需求,同樣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通化師范學院積極與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學建立了穩定協調、合作共贏的“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學校與通化市人民政府共同成立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與通化市東昌區、二道江區、通化縣等8個縣市區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14家地方教育部門簽訂合作協議,與3家地方教育部門簽訂“偏遠山區基礎教育學校改進計劃”協議,共建教育實習與教育研究合作共同體,在人才培養、專業共建、教學研究等方面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學校遴選頂崗支教實習基地校331所,音樂學(師范)專業與其中30所學校建立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搭建互動交流平臺,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進一步推進校地協同育人機制。
學校在2007年實施了“映山紅”頂崗支教計劃,由大學生頂崗支教中心統一籌劃,負責落實學校教師教育校地合作工作。學校與地方政府、教育局和基礎教育學校共同探索出“三方協同、四位一體”校地合作模式,搭建“高師院校、地方教育局和中學校”三方協同育人平臺,立足“頂崗支教、對接培訓、特色服務、應用研究”四個維度進行深度互動。校內培養與校外實踐雙線聯動,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是否合格,由中學把關、學院指導、駐縣教師監督、教學質量監督處巡回檢查,既滿足了地方基礎教育的需要,也鍛煉了師范生的從教技能。
最后,積極構建“三基三聯三貫通”的課程體系。“三基”指三類基礎課程模塊即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專業教育課程模塊、教師教育課程模塊,“三聯”指高校與基礎教育聯合、第一與第二課堂聯合、理論課與實踐課聯合,“三貫通”指理論積淀、情懷涵養、實踐訓練相貫通。通過這一課程體系的構建,打通各課程模塊、各教學場域,培養“人”的教育和培養“人才”的教育有機融合。
結? 語
師范類專業認證的根本目的在于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強,從根本上推動教學改革,全面保障和提升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通化師范學院音樂學(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20版)通過多方調研與論證、緊跟國家發展戰略和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結合地方整體發展規劃與特色,經過兩年多的實踐運行,不斷進行動態調整和修訂,在師范類專業認證精神的引領下,將新理念和新要求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中,從而根本上提升了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高潔.師范專業認證視域下高校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思考[J].人民音樂,2019(07):54-56.
[2]劉欣,張詩淼.音樂教師教育卓越之路的啟航——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師范專業認證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21(03):35-40.
[3]林芳芳.地方高校推進師范類專業認證的實踐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22(09):55-57.
[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