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立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改變。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要促進人工智能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推動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一個突出代表,當前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而版權問題無疑是關注的焦點之一,某種程度上甚至決定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態勢。
一、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版權規制問題日益凸顯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rtificial InteUigence GeneratedContent,AIGC)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已有數據尋找規律,并通過預訓練大模型等方法,自動生成各種類型的內容,例如文章、視頻、圖片、音樂、代碼等。2014年深度學習算法“生成式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推出后,助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加速發展。2017年,微軟“小冰”推出世界首部由人工智能寫作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使人們大為驚詫。2022年11月30日,OpenAI公司發布聊天機器人程程ChatGPT(Cha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更是引發全球使用狂潮,月活躍用戶快速超過1億。
我國科技巨頭企業也奮力追趕,積極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百度推出“文心一言”面向C端滿足個人用戶創作需求,阿里、華為、360等企業面向B端提供標準化人工智能服務。金融、傳媒等諸多領域開發了相關人工智能軟件,人工智能生成稿件已應用于實踐。有些單位還構建了本領域自有“主流價值語料庫”,為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提供權威規范的語料數據支撐。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和快速發展,圍繞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版權規制問題日益凸顯。
在立法層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23年9月7日發布《教育與研究領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南》,概述了在數據保護和版權法修訂等領域要采取的措施,要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提供者應該負責確保遵守核心價值觀和合法目的,尊重知識產權?!蔽覈?023年7月13日,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7部門聯合出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被視為全球首個生成式人工智能立法,同樣規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需“尊重知識產權”。而所謂知識產權,對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而言,無疑版權問題是最突出的。
在司法層面,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案件日漸增多。美國已有多起作家、藝術家等對人工智能公司的法律行動。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于2022年發布《關于規范和加強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意見》,人民法院已審理多起生成式人工智能案件,標志性強、影響力大。
在版權公共服務層面,由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進入市場后可得到相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保護自己的權利,目前已出現將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申請版權登記的現象。比如美國版權局拒絕兩起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版權登記申請,引發關注。其中之一人工智能生成繪畫《最近的天堂入口》的申請人還向法院提起訴訟并最終敗訴。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則提前應對,要求申請人承諾其申請登記的作品并非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才予以受理。而中國地方版權登記機構如北京市版權保護中心等實踐中已收到不少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版權登記申請。
在社會和企業層面,版權方和人工智能企業的博弈正在加劇。美國作者協會和8000多名作者簽署了一封致OpenAI等公司的公開信,呼吁在訓練人工智能時使用受版權保護的材料應征得作者同意并給予公平補償。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企業實際上也面臨同樣問題,對版權規制問題十分關注。
二、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版權規制的重點問題
盡管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版權規制問題日益突出,但目前還沒有統一明確的解決方案,主要原因是就一些核心問題還沒有形成共識。
(一)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可版權性存在爭議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對人類創作提供幫助方面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甚至達到了所謂自學習自處理的程度。正是由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不似以往那樣由人類直接創作完成,因此能否享有版權目前存在較大爭議。
美國版權局2023年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做出不予登記的結論,理由是無論在憲法還是版權法中,“作者”這個詞都將非人類排除在外,因此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不能享有版權。但又承認存在受版權保護的可能性。印度版權局通過了一項以“RAGHAV”應用程序與自然人列為共同著作權人的申請,盡管該登記后又被撤回且至今尚未有定論,但仍可以看出印度版權局與美國版權局觀點存在差異。英國則在1988年《版權、外觀設計和專利法案》中規定:“如果是計算機生成的文學、喜劇、音樂或藝術作品,那么應將為創作作品作出安排的人視為作者。”
我國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認識也不盡一致。在司法審判中,涉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案件會出現不同的判決結果。例如,北京某律師事務所訴北京某科技公司侵害作品著作權案件中,北京互聯網法院明確自然人創作完成才是成為著作權法上作品的必要條件,軟件智能生成物不構成作品。深圳市某公司與上海某公司侵害著作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中,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則認為涉案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特定表現形式與生成過程均滿足著作權法對文字作品的保護條件,屬于我國著作權法所保護的文字作品。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訓練行為是否侵犯版權存在爭議
生成式人工智能軟件在提供給使用者使用前,會利用已公開的海量原始語料進行大模型訓練,其中就包含尚在版權保護期內的作品。對這一行為,目前看法不一。有意見認為在訓練階段因僅作為內部研究學習使用而還沒有公開商用,即使對尚在保護期內語料的使用也應屬于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范疇,可以不經許可、不支付報酬。而反對意見則認為該行為不屬于“合理使用”,應取得權利人許可后再進行使用并支付相應報酬。
雖然在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給使用者進行使用階段,存在侵權風險認識比較統一,但在實操上存在不確定性。比如理論上有可能侵犯權利人的復制權、改編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但由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與其所利用的單個原始作品在外在表現形式上可能并不相同或相近,因此認定起來比較困難。
(三)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權利歸屬存在爭議
不管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是否享有版權,其本身具有價值是明確的,那么就需要明確相應的權利主體。但目前對此沒有相關法律規定,因此在權利歸屬上認識也有分歧。主張權利屬于開發者的意見認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創作過程依賴于算法的訓練和編程,開發者是創作的幕后推手,投入了大量時間、資源來研發訓練人工智能系統,其勞動成果應當得到保護,并希望能夠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進行控制從而獲取經濟利益。主張權利屬于使用者的意見則認為,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形成的過程中,使用者對最終創作的內容起到實質性的影響,創作內容的觸發條件、主題類型和語料風格的設置均由使用者完成。由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需要使用者提供輸入和指導,使用者對最終結果負有較大的控制和創造性的決策,人工智能的工具屬性決定了使用該工具的人應當對其生成內容享有權利。
三、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版權規制有關建議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興內容生產方式,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和廣闊發展前景。據統計,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軟件市場收入已達512.7億美元,預計未來還會持續增長,2025年將突破千億美元。有報告認為遠期可能達到萬億水平。同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項變革性技術與關鍵性力量,還將深刻影響世界競爭格局。為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站穩腳跟,我們應積極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創造條件。要在堅持版權法基本原則基礎上,大膽進行制度創新,平衡著作權人、企業和社會公眾各方利益,促進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此,筆者建議通過修改《著作權法實施條例》,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進行相應規制。
(一)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適用著作權法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現的智力成果。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從外在表現形式看,完全符合作品的定義。將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排除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之外,不享有版權,帶來的不利影響與其益處相比可能更大。一方面,不能穩定相關權利人的預期,造成生成式人工智能開發和應用動力不足,影響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進而影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行使權利,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國家對作品的出版、傳播依法進行監督管理?!比斯ぶ悄苌蓛热莶荒茏鳛樽髌罚瑢⒂绊懛山剐砸幎ǖ挠行嵤?,進而影響國家意識形態安全。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不能作為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理由主要是:作品只能是由人類完成的,作者只能是人類,非人類完成的不能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筆者同意這種觀點。但筆者同時認為,就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而言,它自始至終體現著人類的痕跡,完全可以作為人類創作完成的作品。
其一,人類文明是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生成基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預訓練階段,學習的全是人類已有的信息和知識,而不是動物或者外星人的學習材料,因此必然是按照人類的思維方式進行優化生發。這個學習轉化過程顯然帶有的是人的烙印而不是機器的烙印。
其二,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體現的是人的意志。雖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原理是基于深度學習,特別是神經網絡技術,通過分析大量的訓練數據來學習數據的分布和模式,然后利用這些學習到的模式來生成新的數據。貌似機器自主學習自動生成,人在其中沒有起到什么作用。實則不然,開發者的算法和使用者的提示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生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使用相同的經過設計的正、反向提示詞和模型參數,可以生成相同的人工智能圖像,即可證明機器還不能像人一樣進行獨立思考,一千個機器眼中并未產生一千個哈姆雷特,“現階段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只不過是人類智能特意設計的生成結果?!?/p>
其三,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并不排斥機器的參與。版權保護制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受保護的作品類型也隨之越來越多。其中一些作品是脫離了人類最初的創作形式,而借助技術手段實現的。比如攝影作品,就離不開攝影器材的輔助。當人們選好構圖按下快門的時候,攝影作品的最終完成實際上是交給機器了。從這個角度講,攝影作品和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沒有本質區別。既然著作權法能對攝影作品予以版權保護,為什么就不能賦予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呢?
2023年8月30日,美國版權局發布調查通知,就版權法與人工智能相關問題征求公眾意見,其中就包括使用人工智能系統生成材料的可版權性問題。此舉說明美國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是否能享有版權仍在探索之中。筆者認為,應把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人類的創作成果,這就解決了其可版權性的問題。雖然生成式人工智能系一種新型創作方式,但由于其并未產生新的作品樣態,因此對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用我國現行《著作權法》進行規制完全可行,只需在修訂《著作權法實施條例》時規定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適用著作權法即可。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訓練階段使用已公開作品屬于合理使用
目前我國《著作權法》以列舉方式規定了13種合理使用情形。而列舉式的缺陷是不能及時跟進新的社會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規定的13種情形已不足以涵蓋所有合理使用行為。筆者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訓練階段使用已公開作品即屬此列。因為在該階段企業只是進行內部研究訓練,并未獲得商業利益。同時,從生成式人工智能自身特性看,開發者如欲給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人工智能體驗,就必須更多地占有語料。而占有語料越多則意味著獲得授權越困難。如果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訓練階段使用已公開作品需要取得授權才能進行,將直接影響人工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社會公共利益也將因此受到損害。為此,有必要通過修改《著作權法實施條例》或以司法解釋的形式,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訓練階段使用已公開作品屬于合理使用行為。當然,如使用他人未公開作品,仍需要取得許可并支付報酬。
(三)強化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過程中的作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開發者在向使用者提供使用服務的過程中,開發者及使用者均因此獲利。按照著作權法規定,應當經被利用作品的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但鑒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是在海量已公開語料資源基礎上生成的,且可能與被利用作品已沒有明顯直接對應關系,因此要求一一取得被利用作品的授權,既不太現實,似也無必要。因為這樣既會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開發者和使用者造成影響,原作品著作權人的權益也未見得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在此情況下,應充分發揮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涉及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類型作品,在我國都已成立了相應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向使用者提供服務時適用“法定許可”制度,開發者無需事先取得許可,只需向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統一支付使用費,再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向原著作權人轉付即可。這樣既可以提高許可效率,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又能推進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事業發展壯大,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也能得到切實保障。當然,如果原著作權人明確反對提供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開發者使用的,或系未公開的作品,則不適用法定許可,仍可通過直接授權途徑解決。
(四)通過民事約定解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
如果著作權法解決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可版權性問題,隨之就是版權的歸屬問題。我國著作權法規定有委托作品,其著作權的歸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筆者認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可以適用委托作品的規定,開發者和使用者沒有約定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版權歸開發者。雙方有約定的,從其約定。通過約定,版權歸屬問題即能得到解決。從目前實際情況看,開發者一般會運用市場規則,約定由使用者對其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享有所有權,自己保留一定的使用權利,以實現吸納用戶保證自身發展的目的。以OpenAI公司為例,其在平臺《使用協議》中即約定,“在雙方之間以及在適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您擁有所有輸入內容,并且在您遵守本條款的前提下,OpenAI特此向您轉讓其對輸出內容的所有權利(right)、所有權(title)和利益(interest)。OpenAI可在必要時使用內容以提供和維護服務、遵守適用法律和執行我們的政策?!睂γ袷轮黧w之間劃分版權歸屬的約定有關方面應予認可。也許有人會說,如果使用人的提示過于簡單時還由其享有版權是否公平。沒有關系,如果提示過于簡單,相應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雖享有版權,但可能無法避免他人的內容與其雷同,就像傳統創作一樣。
(五)通過作品登記加強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版權保護
如果立法規定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適用著作權法,那么現有著作權法規定的作品登記制度當然也可適用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據抽樣調查顯示,58.49%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可以申請作品登記??梢姽妼θ斯ぶ悄苌蓛热莅鏅嗟怯洺珠_放態度。為了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保證交易安全,化解版權紛爭,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有必要開展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品登記。當然,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進行作品登記,要與現有登記有所不同。首先,申請人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申請登記時要予以明示,以保證登記機構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其次,登記機構要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登記申請予以特別審核,區別登記,標注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以體現與自然人創作作品的不同;最后,登記機構還要通過技術手段對傳統登記進行核查,不允許將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冒充自然人創作的作品進行登記,以遵守誠實信用原則,防止版權侵權和學術不端行為。
四、結語
生成式人工智能使人類獲得了更大解放,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也將不可避免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生活。面對未來,我們應進一步順應時代發展,接納并支持創新,同時避免誤人歧途。為此,版權需要做得更多也能夠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