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素萍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身探索的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營造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使學生在探究中發展物理核心素養。
一、巧妙設疑,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意識
物理課中,好奇心是引起學生興趣的主要因素,好奇心是由疑問引起的。古人云:“疑思之始、學之端。”學有所疑,才會有所思、有所得,也才會產生興趣,形成探究興趣。在物理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從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由趣生疑,由疑引起好奇心,由好奇心引發探究的愿望,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活動。
二、提供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
學生大都有強烈的操作興趣,希望親自動手做實驗。教師要充分保護和利用這個積極性,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實驗活動。在課堂上盡量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一些重要的復習課,如伏安法測電阻、密度的測量等,都是很重要且綜合性很強的內容,教師可提供足夠多的實驗器材,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自由選材,自己動手,通過實驗檢驗自己的實驗方法是否可行。
三、探索因人而異的探究方式
教師不能只滿足于讓學生感到新奇而吸引學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技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持久的保持下去。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任務和要求。有些學生對操作性實驗感興趣,但基礎知識掌握欠佳;有些學生想象力非常豐富,但知識的應用技能欠缺。教師要引導他們進一步動手、動腦學好物理,那么就要給他們創造機會。如在講摩擦時,我分別給他們布置任務:“你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系?”“假如沒有摩擦力,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學習質量時,提問:“空氣有質量嗎?請設計實驗說明。”“沒有空氣的地球是什么樣的?”興趣不同的學生分別設計了不同的實驗設計方案,并寫了想象小短文。
四、關注生活和科技動態,培養學生終身探究興趣
將日常生活、生產中豐富多彩的現象與所學的物理知識結合起來,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分析解釋這些現象,學生會覺得趣味無窮。“有用”是學生對學習的解釋,是學習的根本。如在學習電學相關知識后,布置如下問題:調查人們現在使用的熱水器有幾類,各有什么優缺點?效率如何?你有什么建議?經過幾天的調查,學生們匯總熱水器種類有燃氣熱水器、太陽能熱水器、電熱水器。他們從價格、環保、能耗、安全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盡管他們的答案不那么完美,卻是他們主動參與的結果,他們從中體會到了應用所學物理知識去解釋未知世界的喜悅,從而產生學習物理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