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雕塑發展多年,往往以靜態的形象呈現,給人以獨特的視覺和觸覺感受。雕塑藝術家主要通過把握作品造型,并且合理處理作品的空間形式,賦予作品創作意義或感知某些社會現象,表達自身看法和情感。人們對雕塑的認識和感知往往受材料因素的影響,因此,合理選擇與運用材料對雕塑作品最終的呈現效果尤為重要。文章闡釋當代雕塑的基本概念與功能,探索創新型材料在當代雕塑中的運用。
關鍵詞:雕塑;功能;新材料
中圖分類號:J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9-00-03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快速發展,藝術思潮迅速傳播,要想創作出符合時代特色的優秀藝術作品,學習領悟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內涵是必不可少的,藝術家還需要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融入自己的思想。雕塑是一門獨具藝術魅力的造型藝術,在當代雕塑創作中,越來越多的雕塑家開始嘗試運用新材料進行創作,選材范圍越來越廣,運用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能夠更清晰地表達情感,呈現更好的作品效果。
雕塑是人類精神的物質化表現形式,主要通過材料的藝術表現形式予以體現,用作雕塑創作的材料是雕塑家傳遞自身思想情感的媒介,直接影響作品最終的語言和視覺審美。可以說,材料是雕塑藝術語言的載體。合理運用材料,不僅可以讓雕塑作品呈現出更豐富和新穎的視覺效果,還可以提高雕塑語言的表現力,最大限度開發雕塑家的藝術潛能。由此可見,雕塑作品的最終呈現效果,與所運用的材料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1 當代雕塑的功能
雕塑作品作為一門造型藝術出現在大眾視野,視覺感受是雕塑帶給人們的首要感官體驗。雕塑是以靜態形象呈現的藝術品,在公共空間中,最根本的就是其三維空間中的體積感,創作者可以通過作品敘述社會文化,表達自身審美理想、審美情感、審美感受,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1]。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及新技術新材料的涌現,當代雕塑的功能也愈加豐富。
1.1 休閑娛樂功能
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們積極參與高質量的休閑娛樂活動,而具有休閑娛樂功能的雕塑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青睞。如今,在一些街頭或廣場,都能看到具有標志意義或紀念意義的雕塑,雕塑與大眾的距離不再遙遠,不再讓人覺得不可觸摸、無法靠近。有的人物雕塑讓人們倍感親切,這些雕塑真正走進了公眾的日常生活,改變了雕塑與大眾的關系,讓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雕塑散發的藝術魅力,從而達到令人心情放松的效果,營造濃郁的城市文化與人文氛圍[2]。
1.2 區域識別功能
相對較早關注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是部分歐洲國家,雕塑在區分城市不同功能區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個優秀的雕塑,往往能代表一個城市的形象,使人們看到雕塑就能聯想到這個城市,這也是雕塑的魅力所在。這種雕塑既能體現區域文化,又能表現區域特點,讓人們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得到啟迪,激發人們的生活熱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雕塑還發揮著提高城市居民整體素質的作用。如何實現雕塑與建筑相輔相成,是城市建設亟待解決的難題。
1.3 文化傳載功能
在城市公共環境中,建筑和雕塑能夠給人帶來更直觀的感受,比起建筑,雕塑富有藝術氣息,更容易實現情感傳遞。雕塑可以反映一個城市的生活現狀和文脈,集中體現城市的文化和歷史,彰顯城市的格調與氣質[3]。雕塑不僅能美化城市的公共空間,更能凸顯一個城市的品格與魅力。在文化傳承方面,雕塑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如此,雕塑對社會文化的思考也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當今社會文化交融程度不斷加深,雕塑家則常常在作品中體現這種觀念變化所帶來的文化方面的反思,從另一層面賦予作品生命力。
1.4 精神象征功能
以固態形式呈現,有助于雕塑的流傳,公共空間中的雕塑藝術品往往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雕塑文化的傳播,其中最重要的是再次喚醒了歷史上關于文化的回憶[4]。為滿足公眾心理需要,增強公眾的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公共藝術作品應運而生,作品中融入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及人文關懷。公共藝術作品不僅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其憑借通俗性特點也更易被人接受,提高人們對作品傳達的城市文化與精神的接受度。一個城市的雕塑往往體現了這個城市的地域特色和人們的精神寄托。人們對精神愉悅的追求孜孜不倦,美麗的雕塑藝術與之不謀而合,雕塑家在創作時注入自身思想與情感,這便是雕塑精神象征功能的表現形式,雕塑可以傳達某種意識,也可以體現某種文化背景,更可以成為一種精神象征。
2 新材料對中國當代雕塑創作的個性化影響
在當代雕塑作品中運用新材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如動態雕塑、軟雕塑等,這些運用新材料的雕塑作品成了藝術領域討論的熱點。新材料的使用也會給當代雕塑帶來不少變化。
2.1 促進形式表現的個性化
縱觀古今中外著名雕塑家的作品,不難得出材料的選擇和運用是關系雕塑語言和作品質量的重要因素這一結論。掌握和運用傳統雕塑材料,有助于雕塑家將作品的造型、材料和自身思想有機結合。在表現作品的個性化語言方面,材料和思想的關系一直是當代雕塑家關注的熱點話題。在雕塑創作過程中,雕塑家往往通過合理運用不同新型材料和探究材料特點,來達到強化意識、表達情感的目的,一種個性化的美學體系隨之建立起來[5]。處于相應的文化背景下,個人風格和表現形式的發展很容易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從材料語言角度入手,不斷發掘和嘗試新型材料,通過多樣性的材料語言,表現作品的個性。
2.2 促進雕塑創作的個性化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大部分雕塑家在作品中所追求的個性化語言表達隨著新型材料的運用而發生改變,組合使用多種材料,對材料的選擇和使用突破常規,方便雕塑創作更多藝術主題的表達。相較于傳統雕塑材料,新材料的使用極大程度上啟迪了創作者的藝術思維,推動了雕塑創作領域的發展,雕塑領域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3 新材料在中國當代雕塑創作中的探索與應用
3.1 有機高分子合成材料雕塑
具有優越性能的有機高分子合成材料已逐漸被應用到雕塑創作中,玻璃鋼、塑料、合成纖維等都是雕塑創作中較為常見的有機高分子合成材料。在雕塑創作中,常見的有機高分子合成材料用法有三種:一是為了節約創作成本,替代其他材料,模仿其他材料效果;二是作品中有一定程度的模擬甚至是再造真實;三是作為一種介質,優化作品的視覺效果。
當代著名觀念雕塑家展望的作品《石隱》,以水晶樹脂制作而成,初看這件作品好像只是一塊透明的材料,實則是雕塑家用水晶樹脂對石頭進行翻制,經加工拋光后再次放入水晶樹脂,如其名,將石頭隱藏,但并不是完全隱藏,在燈光的作用下,石頭的邊緣痕跡依稀可辨。這一雕塑作品晶瑩剔透,像是由價格昂貴的水晶制成,但是折射出的透明石塊的邊緣造型是水晶難以實現的。水晶樹脂的觸感和水晶堅硬而冰涼的觸感截然不同,也正是因為這樣,虛淡的石頭造型才得以呈現。樹脂水晶雖是一種人造材料,卻能給人純天然形成的感覺。
3.2 軟材料雕塑
軟材料主要是指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可以塑造成各種形狀的軟性材料,如生活中常見的棉布、麻繩等。不同于硬性材料,軟材料能給人一種柔和親近之感,遠古時期的人類就已經開始應用軟材料,懂得用樹葉、獸皮以及后來的紡織物做衣服,以遮羞、保暖。現在,軟材料逐漸作為新型雕塑材料進入雕塑家的視野。因為材料本身柔軟,雕塑家在技法使用方面不會像用硬性材料那樣受到限制,雕塑的造型方式也更加多樣。同時,柔軟的質感和鮮艷的色澤能夠營造出溫暖的氛圍,消弭觀者與作品之間的隔閡。大部分軟材料自帶顏色,再加上觀者的經歷和修養不同,因此不同的色彩搭配和肌理紋路往往能引發不同的情感共鳴[6]。但是軟材料同其他材料一樣存在不少缺點,如極易腐蝕,這導致軟材料雕塑無法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
陳立君的雕塑作品《婆媳情》運用破布、絲襪等貼近民眾生活的軟材料,制作出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以雕塑的方式再現了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作品形神兼備,既向人們展示了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又表現了獨特的風土人情,在傳遞溫情的同時很好地宣傳了地域文化。
3.3 光材料雕塑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材料和新技術逐漸被用于雕塑創作中,雕塑的體積感不僅可以通過傳統的、可觸摸的、有形的材料來表現,一些無形的材料,如聲、光、互聯網等,都已逐漸被雕塑家采納。光材料作為一種新型雕塑材料進入人們的視野,光本身是沒有形狀的,但是通過采用相應的技法,讓光和氣體或是一些透明材質相結合,就能形成一種特殊的體積——光體積。雖然光體積不同于常見的體積,但是這種體積擁有更豐富的色彩,能夠產生更好的視覺效果。除此之外,在雕塑中,光用作照明時,能增強雕塑本身的厚重感,照明產生的陰影,對雕塑的造型也能起到一定的修飾作用,光在明暗對比中呈現出的魅力常常讓人眼前一亮[7]。
英國藝術家、物理學家Paul Friedlander,通過特殊的技術,制作出了主要應用光材料的動態雕塑《黑暗物質》,這些動態雕塑的形態很好地體現了波形藝術,完美再現了20世紀60年代末期的燈光秀美學。在黑暗的環境中,色彩斑斕的燈光更能吸人眼球,將光投射到繩索上,同時繩索高速旋轉,讓這組雕塑以波形的形象呈現,像浮動的蒸汽,這種虛無縹緲的效果是傳統雕塑材料難以實現的。
越來越多的新型材料被發掘運用,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之外,負離子材料也成為雕塑行業關注的焦點。針對目前已經出現并且得到關注的環境問題,負離子能夠與污染物中的正離子發生中和反應,從而發揮凈化空氣的作用,將負離子雕塑置于公共空間中,能改善環境問題,造福人類。目前,雕塑藝術家主要通過材料組合、錯位、提煉、改造等方式推動雕塑藝術前進[8]。
4 結語
材料是雕塑藝術語言的重要載體,在整體形象和空間層次的表達以及雕塑的表達寓意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雕塑材料的發展變化直接影響雕塑行業的發展。雕塑行業逐漸由單一走向復雜,展現方式由實物走向虛幻。選擇不同的材料可以讓雕塑呈現出不同的狀態,雕塑領域不斷引進新材料可以強化雕塑藝術效果,雕塑不再只依賴傳統材料,而是借助新材料創造了靈活多樣的呈現形式和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汪瑞霞.傳統村落的文化生態及其價值重塑:以江南傳統村落為中心[J].江蘇社會科學,2019(4):213-223.
[2] 田魯.淺論雕塑藝術創作中個人情感意識的表達[J].中國民族博覽,2021(12):31-32.
[3] 趙建軍.城市雕塑是城市和諧文明的符號[J].群文天地,2011(4):70-72.
[4] 李博文.基于文化認同背景下的城市景觀雕塑設計:以山陽濱河雕塑項目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0.
[5] 姜秋竹.當代雕塑材料語言與觀念表達研究[J].明日風尚,2021(2):59-60.
[6] 李佳興,林志民.當代新材料對雕塑語言的拓展[J].戲劇之家,2019(35):120.
[7] 閆石.論新材料在中國當代雕塑創作中的應用與探索[D].沈陽:沈陽大學,2017.
[8] 出細民.淺談雕塑新材料的應用[J].藝術品鑒,2016(11):331-332.
作者簡介:張惠萍(1999—),女,江蘇揚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
毛唯臻(1998—),女,江蘇常州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
黃海波(1969—),男,浙江溫州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交互語境下社區公園公共藝術設計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JCX23_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