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不可逆轉的發(fā)展趨勢,現(xiàn)有的城市公共空間不足以滿足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對老年人的戶外活動關注度低,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的同時未能考慮到其精神需求。設計適宜開展人際交往、情感交流等活動的適老化公共空間,對重拾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城市公共空間的適老化改造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老年群體的身體機能和心理狀態(tài),遵循適合老年群體日?;顒拥脑瓌t,從不同活動內容與特殊人群的需求出發(fā),從創(chuàng)造無障礙空間、延續(xù)自主生活能力、推動社會交流與交往、提高公共空間環(huán)境安全系數(shù)、符合身體機能變化和心理需求以及加強老年群體與城市公共空間互動等方面,尋找適老化改造設計途徑。旨在通過合理的公共空間設計,使老年群體與城市公共空間的交互更有效、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適,滿足老年群體的基本需求和高級需求,達到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提升戶外生活品質的目的,為老年群體構建適宜的城市公共空間。
關鍵詞:生理;心理;適老化;公共空間;改造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9-00-03
0 引言
人口老齡化,又稱人口老化或人口高齡化,是指生育率下降和人均壽命延長的普遍現(xiàn)象。以聯(lián)合國國際人口學會的相關定義為準,中國人口老齡化情況不容樂觀,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完善和優(yōu)化適老化環(huán)境體系,建設高質量生活環(huán)境,已成為關乎全社會的重要課題。而適老化設計是當前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方式,是提升老年群體幸福指數(shù)的重要途徑,良好的適老化設計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體現(xiàn)整個社會的人文關懷。
1 適老化設計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我國養(yǎng)老事業(yè)的發(fā)展起步較晚,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間環(huán)境建設中,有必要開辟關于適老化的發(fā)展領域,加強對適老化的研究,增加公共空間中的適老化設計[1]。
當前,人口老齡化問題持續(xù)加劇,但一方面,中國在養(yǎng)老領域的財政支出仍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與填補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巨大市場缺口存在一定的差距[2];另一方面,養(yǎng)老產業(yè)沒有充分契合和滿足急劇增長的老年活動需求。所以,城市公共空間適老化設計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它是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改造公共空間時,應準確定位受眾群體,深刻理解受眾需求,加強連接社會網絡。通過對公共空間的改造設計,提供豐富的活動空間,以此支持老年群體的社會交往,讓老年人有機會參與社會互動,這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非常重要。
2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水平已大幅提升,但是人口老齡化對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給予城市公共空間適老化設計更多關注。目前,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2.1 適老化尚未被引起足夠的重視
從當前公共空間建設來看,適老化尚未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得到重視[3],適老化不是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重要指標,在多數(shù)地區(qū)的公共空間設計中,人口老齡化問題沒有得到充分考慮,即使有,也只是局部的,不能從整體上考慮。這說明人口老齡化問題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
2.2 缺乏專屬的老年人空間
當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沒有針對老年群體建設活動空間[4]。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為老年人建設相應的公共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為老年群體生活提供專門的空間區(qū)域,讓老年人獲得空間上的支持,對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2.3 缺乏配套的老年人生活設施
一般情況下,公共空間的生活設施都是標準化配置的,未考慮到老年群體的特殊性。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為老年群體配置生活配套設施是必然趨勢。老年群體生理特征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需要專業(yè)的生活設施,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專供老年人鍛煉的設施是否齊全,是否有專供老年人活動筋骨的空間[5]。
2.4 缺乏對老年人心理特征的考慮
老年人退休后,身邊往往缺乏子女的陪伴,這是當今社會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容易導致老年人產生孤僻心理[6]。但當前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不能針對老年人需要溝通這一現(xiàn)象給出足夠的回應,老年人的生活較為單調。因此,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應考慮如何建立便于老年群體溝通、活動、娛樂的空間,更應考慮如何讓更多的老年人積極參與到公共活動中,從而在其中獲得交流機會,解決缺乏子女陪伴造成的心理問題。
3 城市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設計策略
進入21世紀,我國逐漸步入老齡社會,部分城市公共空間現(xiàn)有的基礎設施難以適應老年群體需求。相較于中青年人,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對事物的感知也變得遲緩,因而對公共基礎設施的要求較高。應將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變化與城市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設計相結合,規(guī)劃出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間。
3.1 出行及活動空間的安全性
通過分析老年群體生理與心理特征,老年人在應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時,反應能力及對事物的判斷能力下降,遇到危險后的身體機能難以恢復如初。他們的戶外活動隨年齡增長而不斷減少。因此,保障安全是城市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的基礎。
3.1.1 重新規(guī)劃人車道路
在城市公共空間的入口處盡量避免人車混流的情況,簡化車行路線。通過增加植物、構筑物、水體等要素分隔空間道路,在車行道路設置減速標語、減速帶等以降低車速,避免車速過快造成安全事故,確保老年人在場地中安全步行,拓寬老年人及特殊人群的道路空間[7]。
3.1.2 道路鋪裝及材質選擇
由于老年人行動不便,因此可以在公共空間入口及臺階處設置緣石坡道,一般緣石坡道與行車道之間不宜有高差,其類型包括全寬式單面坡緣石坡道、三面式緣石坡道等,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類型緣石坡道。在廣場、園路等地方,選擇表面粗糙防滑、透水性好、無反光的適老化鋪裝材質,在工藝上盡可能保持平整,減少大縫隙的出現(xiàn)。
3.1.3 全園規(guī)劃慢行無障礙環(huán)線道路
道路規(guī)劃要合理布局,用明顯的道路將公共空間有序串聯(lián)起來。無障礙環(huán)形道路可以滿足老年人的戶外運動需求,可以設計扶手,保障部分獨立出行的老年的安全。針對使用輪椅的人群,設計合適的無障礙通道。在規(guī)劃設計坡道時,其最大高度和水平長度需要滿足一定的比例[8]。
3.2 便利性及易識別
在城市公共空間規(guī)劃設計中,充分考慮老年人的身體因素、居住小區(qū)與休閑場地之間的交通路線布局問題,合理安排道路及服務設施[9]。同時,結合城市交通規(guī)劃布局,在場地附近設立公共交通停靠點,方便老年人乘車抵達。公共空間內部的標志應易記且易懂,使老年人通過易辨識的標識牌或標識語順利到達活動目的地,增強老年人對場地的方位感和認同感。
3.3 舒適性適老化空間營造
舒適性適老化空間營造的目的是讓老年人能安心、舒適地在場地內運動、休息以及進行各類休閑活動,避免受到外界干擾而產生不適[10]。同時,在場地內保持空氣清新、充足的陽光照射、舒適的空間氛圍,避免產生噪聲、垃圾等環(huán)境污染。合理配置基礎設施,增強老年人對場地的好感。這種舒適感也能促進他們走出室內,讓老年人找到“家”的歸屬感,有利于他們保持良好的心情。
傳統(tǒng)的城市公共空間大多是針對身體健康的中青年、兒童等人群。老年人群身體機能的退化,使其活動范圍較小,因此在適老化改造過程中,應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活動需求規(guī)劃適合的空間。
3.4 造園要素的合理搭配
3.4.1 水體
在增強老年人在場地內的舒適感時,需要充分考慮氣候、植物、構筑物等因素,營造良好的活動場所。水能形成不同的形狀和態(tài)勢,不同類型的水體帶給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臨水空間常常被老年人用作洽談活動的空間,靜謐的水面給人寧靜、舒適的感覺。在為老年人營造親水空間時,需要注意其安全性,設置觀賞類水景的水池不宜大于60 cm,親水平臺和棧道的欄桿高度應在90~110 cm,水岸線附近應做好防滑處理。
3.4.2 植物
植物是各類空間規(guī)劃必不可缺的元素,其是老年人接觸大自然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并且良好的植物景觀可以吸引老年人進入場地開展活動。在物種上,選取鄉(xiāng)土植物,避免選擇易過敏、有毒性或者會產生刺激性氣味的植物。植物不僅可從視覺上豐富景觀,其產生的芳香氣味也可在嗅覺維度豐富景觀。同時,要合理利用造景手法,采用孤植、叢植、群植等方式構建舒適的空間[11]。
3.4.3 景觀構筑物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容易產生煩躁心理,因此可在部分人群聚集的場地內,設計具有趣味性且易理解的雕塑、景墻、文化柱等景觀小品。用景觀構筑物構成半開敞空間,還可以起到連接相鄰功能區(qū)的作用。
3.5 舉辦人文關懷活動
人文關懷主要體現(xiàn)為關心與尊重,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群體念舊的思想越來越強烈[12]。因而,在適老化改造設計的同時可滿足老年人對歷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需求,在景觀設計上也要體現(xiàn)人文關懷原則,設計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活動空間。
4 結語
我國逐漸步入老齡社會,應高度關注老年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改造城市公共空間景觀,以提升老年生活幸福指數(shù)。本文通過分析老年人身體機能、心理情況的變化,結合老年人與城市公共空間的關系,提出符合老年人戶外活動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間改造設計策略:一是將戶外活動的安全性作為基本原則,避免引起安全事故。二是在綠化覆蓋率達標的前提下,保障并增強場地內部空間的可達性、可識別性及便利性。三是增加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基礎設施,提高活動空間的適用性和使用舒適度。四是增加適老化空間,注重老年人精神層面的需求,強調老年人在場地空間中的參與性。五是舉辦人文關懷活動,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心的養(yǎng)老環(huán)境和活動空間,是未來城市景觀規(guī)劃設計師的責任,也是人們共同的美好期盼。
參考文獻:
[1] 李硯忠,牛順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模式研究:以G市14家日間照料中心為例[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2(2):47-56.
[2] 趙蔚,楊辰.城市老舊住區(qū)適老化改造的需求、實施困境與規(guī)劃對策:內生動力與外力介入的協(xié)同治理探討[J].住宅科技,2020,40(12):27-34.
[3] 洪芷萱.關于國家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分析[J].遼寧絲綢,2022(4):69,9.
[4] 邱俁嘉.老齡化背景下社區(qū)體育空間適老性提升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墻報交流(體育社會科學分會).[出版者不詳],2022:34-35.
[5] 丁凡,喬治,曹文珺.工業(yè)社區(qū)綜合養(yǎng)老模式下的適老化公共空間重構及設施更新[J].包裝工程,2018,39(16):167-177.
[6] 陳誠,楊巧,李月.隔代照料孫子女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4(1):103-115.
[7] 潘宥承,劉杰.空間句法下哈爾濱老舊社區(qū)道路空間適老性優(yōu)化研究[J].低溫建筑技術,2021,43(11):15-19.
[8] 張程程.西安地區(qū)城市老舊住區(qū)戶外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20.
[9] 楊施琪.我國社區(qū)公共服務設施適老性問題及改造策略分析[J].科技風,2021(21):132-133.
[10] 駱英豪,李麗媛.適老視角下的城市公園景觀情感性研究:以武漢市青山公園為例[J].包裝與設計,2021(4):110-111.
[11] 崔慧姝,李炳君.推動老舊小區(qū)適老化改造的對策[J].江南論壇,2021(8):46-48.
[12] 張云.人文關懷視角下鄉(xiāng)村適老化空間環(huán)境提升改造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2.
作者簡介:王偉(1982—),男,陜西韓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設計與風景園林學。
王菲(1997—),女,山東日照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風景園林學。
馬蓉(1998—),女,山西運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學。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專項“延安精神助力陜西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YA20;2021年度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基于生態(tài)適應性的鄉(xiāng)村景觀營造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JM-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