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網絡技術的更新迭代與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使大眾化、社會化的情感傳播成為社交媒體時代新的文化傳播景觀。重大公共事件具有廣泛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文章結合主流媒體對重慶北碚山火的新聞報道,分析情感動員的成因、倫理困境及實踐進路,以便為其情感報道轉向提供借鑒。辦法:當前,主流媒體在重大公共事件的新聞報道中,采用塑造典型人物、挖掘典型細節等方式進行情感動員,不斷重塑媒介化治理,對打造有溫度的媒體形象、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和構建穩定和諧的社會關系具有顯著作用。結果:在此過程中,如何平衡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時效性、新聞的專業主義精神與人道主義精神、受眾的知情權與隱私權等,是把握情感報道的關鍵。新聞報道的情感因素過載容易形成煽情主義新聞,不僅背離新聞客觀、理性和中立的初衷,而且容易擠占公共事件真實信息的生存空間,擾亂新聞傳播秩序,削弱主流媒體和政府的公信力。結論:主流媒體的情感報道應重視科學規范傳播公共議題,科學設置議程與引導公眾情緒相結合,積極回應各方關切和利益訴求,強調“意見領袖”在媒介環境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情感傳播的引導機制與倫理規范。
關鍵詞:情感傳播;煽情新聞;倫理規范;媒介化治理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9-0-03
1 “傳情達意”:情感報道的新聞真實
我國的主流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注重宏觀把控,強調新聞真實,因此現有的情感傳播過分強調具有理性色彩的知識、思想與消息,而情緒與情感往往被排除在外。著名學者楊保軍曾在其著作《新聞真實論》中提出,新聞真實是事實性真實,要避免價值評價和表達作者的意愿和情感[1]。但重慶北碚山火事件這類與公眾生產生活關聯緊密的社會公共事件,本身就蘊含各種復雜的感情,既有對災難的未知恐懼,又有對逆行者的感動,更有對祖國強大的驕傲之情,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應建立在挖掘事件本身蘊含情感的基礎之上。“在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中,情感因素在報道中的比重得到增加,被學術界總結為感性新聞轉向。”[2]
社交媒體時代,以移動化、社交化和碎片經濟為主要特點的新信息消費模式改變了傳統媒體市場的競爭邏輯,稀缺的受眾注意力資源成為媒體進入市場的主要競爭砝碼。海量的同質化內容占據大部分網絡公共空間,而受眾的知識儲備與精力是有限的,在這樣一種緊張的關系中,“較之客觀事實,情感、觀點和立場等主觀性內容更容易獲得影響力和傳播力”[3]。在這樣的傳播環境中,主流媒體需要從媒體生產、信息傳播、用戶接收及再創作這三個環節來理解新聞真實,并將用戶視為與新聞工作者具有同樣能動性的主體來思考新聞真實的實現路徑[4]。重大公共事件中主流媒體通過悲情式情感動員,借助事件本身發展過程、出現的典型人物等形成情感互動與共享,傳遞事件的真實信息。
2 挖掘典型細節,情感治理新路徑
在重慶北碚山火的新聞報道中,主流媒體聚焦典型人物,以講述故事為中心進行報道,發揮媒體的社會地位賦予功能,通過報道山火現場來自各地的志愿者和救援車輛,抓取騎摩托車往山上運送消防器材和冰水的賽車手“龍麻子”、佩戴大紅蝴蝶結的女騎手、“萬里長城”山火航拍圖等典型人物和細節,以及在后方用背簍運送冰激凌、冰西瓜上山的婦女們,塑造貼近生活、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一方面,在認知情感層面,通過對平凡人在苦難中的表現,剖析人性的光輝,最終促進“感動”“欽佩”等大眾情感的表達與抒發,引領一種不懼困難、相互幫助的美好社會風尚;另一方面,新聞媒體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通過塑造典型教育與感化民眾,達到弘揚正能量、增強凝聚力的作用。
主流媒體抓取和特寫典型形象,讓“苦難”“勇敢”具象化,表現困境中的抗爭與奉獻,以此激發受眾的正向情感,實現情感動員和情感治理效果。“情感治理的主要特征是柔性、靈活性,它能夠通過快速反應和積極應對來滿足社會大眾的情感需求。”[5]媒介化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化特征和重要驅動機制,主流媒體的情感傳播活動不僅能夠打破層層壁壘,而且有利于引導社會正向情緒,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
3 情感報道的現實困境與倫理失范
新聞報道中的情感因素與新聞真實性、及時性、客觀性的原則并不沖突,情感報道不僅可以為公眾提供多元充實、客觀真實的信息,而且對公眾的情感教育、維護社會公序良俗具有顯著作用[6]。但是,重大公共事件中主流媒體采取的“心靈雞湯”式情感策略需要批判與反思,因為其模糊了輿論焦點,阻礙了公眾問責與獲取信息,倫理失范問題頻發。例如,在標題設置、內容表達上,主流媒體注重文字的夸張化表達、選擇具有沖擊性的圖片、塑造典型人物進行情感渲染,文字報道也暗含記者的主觀色彩。雖然在重大公共事件中運用情感傳播有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但是在新聞報道中過度運用情感因素容易導致新聞煽情化,不利于公眾了解與思考事件真相,也容易消解事件的嚴肅性[7]。
3.1 煽情信息過載,侵犯受眾知情權
面對重大公共事件,主流媒體要堅持基本職能,及時給公眾傳遞真實準確的消息,滿足公眾的利益訴求。低門檻和便捷的互聯網促使全民參與信息生產,主流媒體采用情感報道形式進行社會動員,社會公眾對報道素材進行再加工和情感渲染,會導致網絡空間中的煽情信息超載且質量參差不齊,真正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信息得不到有效傳播和關注。新聞報道中過載的情感因素可能導致新聞過于煽情,進而促使非理性情緒在公共空間中蔓延,從而帶來“探尋新聞真相受阻、消解公共價值規范”[8]等負面影響。網絡作為一個獨立的公共空間,相互關注和情感連帶的節奏性反饋循環過程形成“互動儀式鏈”,新聞報道中蘊含的過量情感因素容易導致受眾產生判斷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受眾的知情權。
3.2 敘事模式錯位,過度消費逆行者形象
實證表明,和事實傳播的敘事手段相比,蘊含情感的科學敘事手法擁有更強的傳播力[9]。“常見的敘事模式分為說服性敘事、諷刺性敘事和攻擊性敘事。”[10]在相同的公共事件議題上,不同的敘事手段會形成不一樣的效果,采用與議題不符或相悖的敘事方式容易造成情感傳播錯位,進而導致情感動員失效。例如,三峽晚報發布的視頻《北碚山火現場,志愿者被無人機割傷頭部,傷勢嚴重卻說著我沒事》,視頻中志愿者頭部出血在地上掙扎,神色尤為痛苦,但媒體對于此類突發狀況的醫療救護情況及現場秩序閉口不談,而是過度拔高逆行者的奉獻精神,并進行模式化新聞生產。主流媒體營造的“夸贊和歌頌”的封閉空間容易讓用戶沉浸其中,形成“信息繭房”,導致社會公眾無法了解現場的真實情況和人們的真實狀態,存在過度消費逆行者形象、漠視生命權的問題。
3.3 盲目強調人性美,忽略災難創傷
雖然煽情新聞在大眾實現社會化、獲得社會認同方面有著獨特的功用[11],但是立足全局的角度,煽情新聞可能導致社會公眾對公共事務及突發事件的理解和處理能力降低。在重大公共事件的新聞報道中,主流媒體通過大篇幅強調人性之光引導輿論,突出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人的崇高品格,但對災難導致的社會公眾情緒、認知、行為和軀體功能紊亂等創傷的關注度不高,不利于對事件進行總結反思及后續開展預防工作。
4 情感報道的實踐進路
4.1 情感認同與利益契合喚起情感共振
在重大公共事件中,主流媒體首先應穩定社會公眾的情緒。對于重大公共事件,主流媒體擁有優先報道權,面對輿論,應加強與社會公眾的溝通交流,積極回應公眾關切。主流媒體只有在情感報道中高度關注公眾的利益訴求,才能連通官方和民間輿論場,實現與受眾情感傳播同頻共振的目標[12]。
4.2 重視“公共議題”情感傳播科學性
公共議題一般是能夠引起公眾注意的熱點公共事件,具有涉及范圍廣、公眾關注度高、突發性強等特點,主流媒體在情感傳播中要遵循科學性原則,掌握其情感傳播規律,對公共事件進行科學的議程設置,不斷優化情感治理的實際效果[13]。在重慶北碚山火這類公共議題中,主流媒體不僅應注重報道典型人物或逆行者形象,達到情感動員目的,更應積極回應山火如何產生、如何應對等問題,適度控制負面情感訴求敘事模式,并通過傳播希望、激勵和歌頌等正向情感獲得受眾關注,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
4.3 健全情感傳播的引導機制
從當前的社會情況來看,主流媒體應不斷規范和完善相關治理策略,引導“意見領袖”進行動員[14],應避免情感傳播中的“負面情感化”偏向問題,發揮情感調控作用。主流媒體的重要使命是在公共空間中平等表達和兼顧各方利益[15]。我國的主流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一定程度上承擔著維護政府形象的作用,當政府發表正向話題、呈現正向形象時,人民群眾的情緒也能夠得到正向引導。主流媒體重點關注對象的變化能夠讓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隨之偏移,所以正向引導話題和大眾情感是主流媒體應該承擔的責任,有助于協助政府進行社會治理,達到情感動員的目的。
5 結語
如何把握新聞報道的情感化轉向與煽情新聞的界限,如何平衡情感因素與事件真實因素,是主流媒體在新聞報道中需要考量的問題。媒體通過喚起與規訓受眾情感,達到對災難事件的儀式化建構,如追憶渲染現場氛圍和緬懷受難者,塑造擁有典型英雄氣質的逆行者形象,引導公眾進入群情振奮的情感狀態,從而增強凝聚力,有利于強化公眾政治、社會和文化認同,對堅定國家認同和樹立政府良好形象有積極作用。煽情化的新聞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刺激受眾感官,從而達到在短時間內吸引受眾注意、獲得較高關注度以及擴大媒體影響力的效果。但是由于煽情新聞報道缺少事實要素和關鍵信息,缺乏深層次的魅力,后續驅動力不足,所以此類新聞很容易讓受眾產生審美疲勞,也不利于建構良好的媒體形象。
主流媒體在順應社交媒體時代內容生產偏好的前提下,應不斷強化自身在社會中承擔輿論監督和宣傳教化的責任擔當,在尊重人類道德與情感的前提下,通過社會責任約束自身的情感表達。新聞工作者應遵循職業和倫理規范,始終將真實性、客觀性作為新聞報道的立身之本,堅持情感報道適度原則,在報道實踐中尋求理性因素與感性因素的平衡。主流媒體應追求社會價值,承擔好相關使命與責任擔當,以穩固社會關系、構建積極向上的和諧社會為新聞報道目標。
參考文獻:
[1] 竇志偉.典型事實、情感挖掘與新聞宣傳:以鳳凰網晚舟回家報道為例[J].傳媒論壇,2022,5(3):112-114.
[2] 蔡雯,周思宇.主流媒體新聞傳播的情感轉向與風險防范[J].中國編輯,2022(10):4-8.
[3] 伍廉瑜,湯璇.新媒體時代災難報道中的新聞倫理問題[J].全媒體探索,2022(10):52-53.
[4] 吳雁,袁瀚.災難中的“逆行者”:重大公共事件報道的跨屏傳播和情感動員策略[J].南方傳媒研究,2022(1):76-80.
[5] 周樂然.淺談災難報道中新聞倫理失范及規范[J].新聞傳播,2023(1):52-54.
[6] 尹金鳳,胡文昭,劉果.微信公眾號中煽情主義對新聞公共善的消解與反思[J].新聞界,2018(9):41-47.
[7] 蔡雯,汪惠怡.專業媒體重塑新聞真實的社會責任與實踐策略[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52
(3):106-111.
[8] 路鵑,付礫樂,林雪兒,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道中非虛構寫作的情感敘事轉向[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3(4):146-152.
[9] 山曉曼.新型主流媒體新冠防控報道的情感動員研究[D].煙臺:煙臺大學,2023.
[10] 李琳.情感傳播:媒介化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徑[J].新聞愛好者,2022(9):86-88.
[11] 魏藝.災難新聞報道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地市報人,2014(Z1):67-69.
[12] 高憲春.從智媒平臺搭建到信任情感共振:突發公共事件中主流媒體的報道策略探析[J].新聞戰線,2020(19):102-105.
[13] 張楨,莊嚴.主流媒體抖音短視頻的情感傳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報》抖音號為例[J].教育傳媒研究,2023(3):81-83.
[14] 趙建婭.融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傳播策略探究[J].中國報業,2021(14):38-39.
[15] 李笑萌.健全輿情引導機制 傳播正能量 祝華新解讀“十三五”時期輿情引導機制建設[J].理論導報,2015(12):29-30.
作者簡介:張敏(1999—),女,湖南常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告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