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建設性新聞引起了中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作為全球性的新聞學熱點,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新聞生產模式,為新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提供了全新的新聞生產實踐模式,主流媒體為了進一步掌握網絡空間話語權,就需要在建設性新聞的框架下進行新聞報道。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探討了建設性新聞的概念、特征以及核心要素,通過分析主流媒體進行建設性新聞實踐的時代緊迫性,發現主流媒體在復雜的媒介生態中面臨公眾情感先行、話語權被擠占、媒體角色亟待轉型等困擾,需要通過建設性新聞實踐改變當前局面。文章基于此困境分析提出,主流媒體的建設性新聞實踐可以通過與技術融合和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進行新聞生產,可以通過與大眾對話賦權大眾協同進行新聞生產,也可以與社會連接營造公共協商的空間。基于這三個實踐路徑,主流媒體在網絡空間中的競爭力可以進一步提升,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傳統新聞的思維模式,還可以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建設性新聞報道模式,對新聞業、新聞媒體、新聞傳播產生促進作用。在新的新聞場景下,以面向未來的視野以及極具社會責任感的報道方式報道新聞,為提升主流媒體的網絡空間話語權以及凝聚社會共識貢獻力量。
關鍵詞:建設性新聞;主流媒體;媒體角色;實踐路徑;積極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6-0004-03
建設性新聞作為新興新聞形式,顛覆了傳統新聞業的生產模式及發布模式,以介入性的方式使新聞工作者不再只是新聞的旁觀者。主流媒體通過生產建設性新聞,力圖從網絡空間的邊緣化地帶向中心地帶靠攏,重新獲得強大的話語權以及輿論引導能力。
建設性新聞起源于對負面報道的反思,目前學界比較認同的最早的起源是丹麥媒體人、學者烏瑞克·哈根洛普在2008年提出的概念。烏瑞克·哈根洛普認為建設性新聞是對傳統新聞框架的調適與補充,強調建設性對新聞生產標準的影響,認為在建設性新聞實踐下,有關死亡、破壞和社會苦難的報道可以與有關解決方案、提供靈感的報道以及具有建設性影響的其他報道保持平衡[1]。另一位建設性新聞創始人凱倫·麥金泰爾在2015年將其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提出,凱瑟琳·戈爾登斯泰德將積極心理學引入建設性新聞,認為將積極心理學領域的技術應用到新聞工作中,可以創造出更有生產力、更具吸引力的新聞故事,同時又致力于“新聞的核心功能”[2]。
目前學界對建設性新聞的定義并沒有統一的定論,但是可以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認為建設性新聞是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的負面報道框架,致力于以積極心理學的技巧報道新聞,調和新聞報道的極化狀態,同時以未來為導向,包容接納更加多元的新聞報道,把找到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作為追求的一種新的新聞報道形式。
2016年,凱瑟琳·戈爾登斯泰德等學者結合新聞學的教學和實踐,提出了建設性新聞的六大核心要素:問題解決導向、面向未來的視野、包容與多元、賦權、提供語境、協同創新[3]。建設性新聞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報道的局限,尤其是突破了以往傳統媒體只報道問題、不解決問題的報道框架,在揭示問題的基礎上,形成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報道框架,同時以面向未來的視野看待新聞,緩解了公眾在以往負面新聞報道中形成的“同情疲勞”[4]。
主流媒體通過建設性對話的形式,與政府、“意見領袖”、網民等多元主體進行互動,進而增強輿論引導能力[5],同時以面向未來的視野為新聞報道形式的革新提供范例,為新聞業的建設性發展提供保障。
時代的飛速發展對新聞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流媒體需要革新新聞生產方式以形成社會共識。這就要求主流媒體積極踐行建設性新聞相關理念,以面向未來的視野積極進行媒體轉型。
(一)公眾情感在前:易誘發公共價值缺失
數字媒體時代,新聞泛化,“流量至上”成為這個時代很多媒體的追求。秉持“受眾即市場”的觀念,新聞機構為了迎合公眾的喜好,新聞報道品質不斷下降,再加上后真相時代公眾更多是情感先行,情感趨向在新聞報道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這對新聞報道應該秉持的客觀公正原則是一種挑戰。
在這種狀態下,社交媒體平臺上的情感表達逐漸演變成極化的輿論風暴,如果主流媒體不加以制止和引導,會造成社交媒體的風氣呈現非理性狀態,進而誘發公共價值的缺失。
新聞機構的專業性、權威性是憑借新聞的客觀性實現的。客觀性在新聞報道中被認為應排除非理性因素,減少情感因素的介入,甚至經常被作為情感的對立面來討論[6]。社交媒體時代,很多人更愿意追逐自媒體所制造的網絡狂歡,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聞的客觀性,再加上算法的加持,很多新聞內容的生產過程都是不透明的,這給了不良媒體可乘之機。這些媒體利用煽情的報道方式來獲取市場流量與商業紅利,這對公眾來說,不僅會造成信息接受面的窄化,還會使公眾情緒呈現極端化特征。
(二)話語權爭奪:自媒體擠占主流媒體話語空間
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使專業新聞機構的影響力不斷減弱,自媒體被賦權后擠占了主流媒體的話語空間,如果任由自媒體擠占話語空間并對公眾進行引導,不利于社會共識以及主流價值觀的形成。主流媒體作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媒體平臺,應主動爭取網絡空間話語權。社交媒體時代,大眾對傳統新聞生產方式及新聞內容的關注度和興趣度下降,主流媒體應主動改變生產方式,在建設性新聞的框架下,在保證新聞內容品質的基礎上,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新聞內容的表達,同時積極賦權,與大眾協作完成新聞內容。
作為提供信息服務的專業機構,主流媒體要想繼續保持自己的公信力,就必須追問真相,澄清觀點,敢于與社會公眾一起直面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7]。擁有話語權就擁有發聲的權力,才可以引導公眾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主流媒體掌握網絡空間中的話語權,就能夠更好地彰顯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及公信力。
(三)媒體轉型:主流媒體借助建設性新聞積極轉型
數字技術的發展,顛覆了新聞業的生產模式,算法等數字技術的入場打破了傳統新聞業的壁壘,以嶄新的方式把新聞呈現給大眾。傳統的新聞生產框架已經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人們身處碎片化認知時代,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再加上很多自媒體甚至新聞機構以煽情的手法報道負面內容,使人們對新聞信息的獲取呈現消極狀態,甚至對新聞產生逃避心理,長此以往會對公共利益的追求以及社會共識的形成造成阻礙。主流媒體應采用建設性新聞框架,在理念方面強調新的新聞價值體系,為社會多元主體共同探尋社會問題的潛在解決方案預留空間[8]。
主流媒體應以全新的姿態引導公眾朝形成社會共識的方向前進。在傳統的新聞報道框架中,媒體對新聞的生產具有絕對的話語權,但新媒體時代的建設性新聞,強調賦權大眾,主流媒體要想提升話語權,就必須在建設性新聞的框架下為公眾提供服務。為了構建平等的公共空間,要從新聞產制的多個方面進行探索,如報道理念、報道結構、議題構成、編輯風格、制作技巧等[9],通過多元視角,以深刻嚴肅的姿態審視社會問題。
主流媒體通過踐行建設性新聞報道的相關理念,能夠適應數字媒體背景下的媒介生態和新聞場景,通過技術的賦能,積極與公眾對話,并在網絡空間中追求公共協商的可能性。
(一)連接技術:聚焦社交平臺,借助智媒賦能
主流媒體進行建設性新聞報道實踐,需要聚焦社交媒體平臺,在不同的社交媒體平臺發布符合平臺特點的新聞內容,擴大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同時,智能技術與新聞生產方式融合是時代發展趨勢,它們對新聞生產的影響不是工具性的而是生態性的,它將新聞生產拓展到了新的維度[10]。
主流媒體在人工智能時代利用智能技術對數據進行全面抓取,將新聞報道的深度與全面性展示給新聞受眾,在報道過程中不僅要呈現事物的現狀,還要深挖其背后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智能技術可以與人工協同進行新聞生產,數字時代的建設性新聞與技術發展邏輯一致,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新聞生產全過程,數據新聞、算法新聞等多種新興業態的出現與發展,為主流媒體更好地進行建設性新聞報道實踐提供了契機。但要明確的是,智能技術的運用不能讓技術理性凌駕于價值理性之上,在技術帶來的巨大想象空間中,建設性新聞應以包容多元的心態與技術共生,讓技術向真、向善、向美的方向發展[11]。
(二)連接公眾:積極對話,協同創造新聞內容
社交媒體空間內長期充斥負面新聞報道,會使大眾產生消極情緒。主流媒體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應融入建設性新聞框架下的積極心理學概念,重塑人們的新聞認知和社會心態,實現與大眾對話并協同進行新聞生產。數字時代的人們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和較強的認知能力,他們作為新型生產主體,與新聞機構一起構建完整的新聞報道。大眾作為網絡用戶對新聞的評論轉發具有主動尋求解決方案的意圖,這為媒體的后續生產提供了動力。通過與大眾進行對話式的意義協同生產,可以更好地促進主流媒體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新聞報道框架的形成[12]。
主流媒體在新聞報道中應致力于讓大眾形成完整、有深度的認知邏輯。主流媒體利用自身的號召力以及影響力,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大眾的社會參與,利用建設性新聞報道賦權于民的特征,與大眾一起創造新聞內容,同時主動提供公共服務、參與公眾議程、深入了解大眾,讓人們在閱讀新聞的過程中強化對建設性項目、創新和方案的參與意識,將大眾收編為建設性新聞的報道力量[13]。
(三)連接社會:提供公共協商與平等對話的可能性
主流媒體應為實現網絡空間中的公共協商和平等對話提供可能性。社交媒體的發達使自由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泛濫,隨之而來的過度多元主義并沒有使社會形成平等對話的網絡空間,反而使社會氛圍變得冷漠疏離甚至呈現對抗狀態[14]。建設性新聞報道的特點有包容和多元,這種多元是指重視多元主體之間的對話,進而達成共識,維護社會秩序。
主流媒體可以為緩解公眾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非理性情緒提供疏導,并且應立足事實真相進行新聞報道,向受眾傳遞正能量并展示更加完整的事實真相,在新聞報道中為社會維持公共理性提供幫助[15]。主流媒體報道建設性新聞,意味著對新聞業的新理解,建設性新聞不僅扮演著新聞傳播和監督者的角色,而且扮演著積極的“調解人”和具體問題解決者的角色,是一股致力于解決矛盾沖突和應對社會挑戰的特殊力量[16]。
建設性新聞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新聞的思維模式,對現有的新聞報道而言是一種革新。建設性新聞的六大核心要素,即問題解決導向、面向未來的視野、包容與多元、賦權、提供語境、協同創新,為主流媒體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主流媒體可借助建設性新聞積極進行轉型,實現對新聞范式的反思,引導新聞生態的變革,進而增強影響力,掌握網絡話語權,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為形成社會共識提供堅強力量。主流媒體在未來開展建設性新聞實踐的過程中,應充分聚焦媒體發展對新聞業、新聞媒體、新聞傳播的促進作用,更要立足于構建建設性新聞理論的中國方案,努力在復雜的媒介生態中,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以及公信力,塑造媒介生態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田園,宮承波.從建設性新聞到建設性傳播:關于我國當前傳媒發展的一點洞見[J].當代傳播,2020(4):60-63.
[2] 晏青,舒鎰惠.建設性新聞的觀念、范式與研究展望[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66-74,93,170.
[3] 史安斌,王沛楠.建設性新聞:歷史溯源、理念演進與全球實踐[J].新聞記者,2019(9):32-39.
[4] 劉嬋君,沈玥晨.共識兼顧與集體取向:中國主流媒體建設性新聞實踐:關于人民日報微博官方賬號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的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2,29(4):21-37,126.
[5] 劉祥平,王東南.建設性對話:網絡輿論引導的話語策略[J].海河傳媒,2022(4):7-14.
[6] 曾麗紅,李萍.介入與連接:數字時代建設性新聞的操作理念與實踐路徑[J].中國編輯,2022(7):51-55.
[7] 唐緒軍.建設性新聞與新聞的建設性[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S1):9-14.
[8] 常江,田浩.建設性新聞生產實踐體系:以介入性取代客觀性[J].中國出版,2020(8):8-14.
[9] 李強.建設性新聞:公共空間新聞生產的變革之道[J].新聞愛好者,2022(2):40-43.
[10] 孟笛.建設性視角下智能化新聞生產實踐及反思[J].編輯之友,2022(1):44-49.
[11] 漆亞林,劉靜靜.建設性新聞的生成邏輯與現實困境[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S1):106-113.
[12] 常江,田浩.從數字性到介入性:建設性新聞的媒介邏輯分析[J].中國編輯,2020(10):23-28.
[13] 金苗.建設性新聞:一個“傘式”理論的建設行動、哲學和價值[J].南京社會科學,2019(10):110-119.
[14] 胡百精.概念與語境:建設性新聞與公共協商的可能性[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S1):46-52.
[15] 凱倫·麥金泰爾,林曉平.建設性新聞:概念的界定與實驗[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S1):42-45.
[16] 芮必峰,余躍洪.他山之石:從“建設性新聞”看我國新聞傳播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發展[J].新聞大學,2020(6):1-11,121.
作者簡介 袁媛,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 王瑜,副教授,天津體育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體育新聞傳播理論與實務、網絡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