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應用型本科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傳播內容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如何運用網絡新媒體技術,掌握互聯網思維,把握互聯網規律,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題中之義。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新聞工作戰線迎接機遇和挑戰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這支隊伍是校園辦好媒體的重要補充來源。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和個案研究法,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用型、技能型、實踐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及辦學定位,分析該類型的高校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建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總結當前新工科專業建設與發展的大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存在的明顯優勢和現實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具體路徑方法:一是要形成上下協同合力,打造大宣傳工作格局;二是要搭建融媒體中心,引進具有實戰經驗的指導教師;三是要結合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提升大學生新聞宣傳素養。文章旨在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應對挑戰、搶抓機遇,整合媒體資源,創新傳播方式方法,培養技能型人才隊伍,構建大宣傳工作格局,為進一步做好新聞宣傳工作提供新思路、拓展新渠道,同時,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搭建融媒體平臺、建設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提供指導。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新媒體;互聯網技術;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7;G2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6-0119-04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運用互聯網新技術探索創新媒體傳播新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研究把握現代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推動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推動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共享融通”[1]。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2]。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興媒體、新型主流媒體等方面的論述為高校新聞宣傳思想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實踐指南,更對融媒體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與新路徑。大學生是新聞宣傳戰線上的重要后備力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主力軍”作用。
(一)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是學校宣傳工作的重要力量
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因辦學時間不長,辦學條件相對薄弱,各項硬件設施、管理人員配備、師資力量正在逐步完善和建設中。“研究發現,一些應用型本科高校特別是高職高專,因為人力資源有限、學校規模較小、硬件設施不完善等,甚至沒有設置專門的宣傳部門,專職專責的宣傳人員人數更少,在處理日常工作的同時很難騰出手來搞宣傳。”[3]
統籌負責宣傳思想工作的黨委宣傳部,在擔負守正創新促改革、提升內涵謀發展重任的同時,面臨工作人員數量緊缺的關鍵問題。尤其是負責新聞宣傳的專職人員少之又少,一些學校甚至沒有安排專門負責新聞宣傳的管理人員,沒有設置新聞中心科室,只有同時處理部門其他日常事務的兼職人員,擁有新聞學、傳播學等專業學科背景的人員更是幾乎為零。
高校黨委宣傳部作為做好全校對內對外宣傳工作的牽頭部門,除了要長期指導管理官方直屬媒體外,還要監管全校所有二級單位各類媒體賬號及平臺,數量之大,任務之重,非1~2名兼職人員所能勝任,長期如此將導致一系列問題。一是在二級平臺的監督管理方面花費較多時間,很難有精力在探索創新宣傳方式方法和提升宣傳內容質量上下功夫,只能確保平臺的正常更新與維護。二是對直屬性質的網絡新媒體費心盡力,亮點特色有余,但無暇顧及對二級單位網絡宣傳工作的檢查、考核、督促、監管,僵尸網站、賬號時有出現。三是宣傳部門除主管全校新聞宣傳工作外,還要處理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文件收發、情況報告撰寫等一系列日常性事務,在工作人員數量有限的條件下,難以保證深入師生一線發現熱點、挖掘素材,極度缺乏“腳力功夫”。基于此,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從學生群體中來,了解學校身邊人、身邊事,能適應新媒體技術更新變化,具備探究和應用網絡傳播技術的敏感度和興趣度。這支隊伍的建立和培養能夠有效解決宣傳部門人員緊缺問題,幫助部門提升內外宣傳報道質量,提高學校的社會知名度與美譽度。
(二)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的建設促進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
應用型本科高校“以應用技術類型為辦學定位,以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復合型人才為使命,強化實踐教學,優化實習實驗實訓條件”[4]。它強調應用型和知識性的有機統一,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有效結合,提倡將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旨在構建立足行業、突出實踐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而“新聞傳播學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而且重在實踐”[5]。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本質屬性就是大學校園里的新聞記者,學生們可以在實踐中增強新聞敏感性,在實踐中領悟新聞傳播學科。特別是在當前融媒體環境下,“媒介的融合發展需要培養具備跨媒介的信息整合及實踐運用能力,具備專業性的多媒體技術應用能力,并具有多元化知識體系、有極強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6],更需要采、寫、編、評一體化,攝影攝像、后期剪輯制作統一化,且具有創新探索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新聞人才,二者終極目標一致。同時,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側重實踐與應用,其中新工科類的計算機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專業與當前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應具備的業務素養緊密聯系。因此,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的建立與培養是在為學校宣傳思想工作儲備新生力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路徑。
應用型本科高校具有獨特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因此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也具有獨特的優勢。
第一,應用型本科高校重視對學生專業能力、應用技術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硬件上加強實習、實訓、實踐教學條件等基礎保障,軟件上配備雙師雙能型教師,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支撐。學生既上手快、用得上,又本領強、干得好。與新媒體業務聯系緊密的信息工程、智能工程、大數據等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算法等技術的應用,幫助高校做好大數據結果分析,精準了解師生群體需求,開設個性化、對象化、分眾化的欄目等,從而實現精準推送的效果。融媒體產品豐富的創新傳播形式離不開計算機應用的技術支持,而計算機專業學生對H5、虛擬VR等網絡技術、C語言以及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制作較為熟悉,增強了5G時代宣傳方式方法的新穎性。廣告、藝術設計等專業學生則可以在網頁設計、后期制作、優化新聞產品外包設計方面強勢助陣。
第二,只有腳下有泥土,筆下才能見真情。“宣傳工作者既要站在學校事業發展的大局和高度考慮問題,也要能夠俯下身、彎下腰與一線師生同頻共振。”[7]了解師生所想所需所求,捕捉師生關心關切的熱點話題,針對性設置新聞宣傳議題,需要貼近師生,走進現場,針對實際情況。大學生宣傳隊伍來自學校各院系,是師生一線新聞素材的親歷者、見證者與參與者,也是應用型本科高校辦學特色、辦學成果等第一手素材的共建者、挖掘者、發現者。因此,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的培育和建立對加大應用型本科高校辦學宣傳力度具有積極作用。
第三,新媒體技術發展迅猛,從早期的集圖片、文字、Flash于一體的多媒體彩信到微博、微信公眾號,再到現在以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為主流的新媒體傳播形式,新媒體的融合形式越來越多樣,內容越來越豐富,操作方便快捷,互動性全方位提升。中青在線總編輯閔捷曾言,“青年在哪里,新媒體的主戰場就要設到哪里”[8]。換言之,新媒體的主流在哪里,青年人的身影就在哪里。“以微信、微博等為代表的新媒體以其所具有的便捷性、即時性、互動性的優勢深受大學生的喜愛。大學生逐漸成為新媒體使用活躍度最高、受其影響最深的群體。”[9]大學生學習新媒體技術的速度快,運用新媒體功能的水平高,探索新媒體傳播形式的創新能力強。學生群體中除相關的應用專業學生外,也不乏攝影攝像、后期編輯制作等技術水平高又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愛好者,共同構建學校新聞宣傳工作新模式。
存在明顯優勢的同時,也面臨一定的現實困境。
第一,高校宣傳部工作人員中缺乏專業新聞學習者,加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職人員多以工科背景為主,以及校園非商業營利性質環境下的新聞宣傳工作存在寫作模式傳統老套的癥結,不善于與新媒體傳播方式結合大膽改革創新寫作方式,因而對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的專業指導較為受限。此外,應用型高校大學生本身文字功底偏弱,駕馭大型專題策劃、深度訪談、深度報道的能力有待提升,內容為王的優勢不足以顯現。
第二,一些應用型本科高校尚未成立或建設好管理機制成熟的融媒體中心,甚至有的學校沒有設立活動場所基本固定、新聞宣傳設備較為齊全的學生記者工作室。除了被安排有具體采寫、拍攝、后期制作任務的學生外,其余成員課余時間很難有固定集中進行編輯、攝影攝像、修圖、制圖、剪輯等相關業務學習、培訓的場地和設備。對學生成員而言,既與帶隊的老師不熟悉,也沒有高效自我提升的機會和全方位的鍛煉平臺,極度缺乏組織歸屬感。同時,宣傳隊伍中活躍的多是大一、大二的學生,到了大三基本紛紛退出組織,學生流動性較強,一些學生甚至是為了獲取相應的第二課堂實踐學分而加入隊伍,在隊伍中積極性并不高。
第三,融媒體時代,既需要背包式的全媒體記者,一人單兵作戰即可完成從采寫到拍攝、出鏡再到發布各種形態新聞的全過程;也需要加強團隊作戰,“能夠熟練掌握一兩門報道技術,同時熟悉其他報道手段、具有很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媒體融合意識”[10]。“學生記者不需要一定是新聞專業出身,但一定需要具備足夠的新聞素養。”[11]基于前文兩點劣勢分析,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在深度采訪、寫作編輯方面基礎弱,底子薄,缺乏有效指導,存在拍得好的寫不了,寫得了的不會拍的問題,離全媒體或全能記者還有較大差距。而學生的流動性強,集中學習和交流機會的缺乏對強化團隊協作的新聞宣傳模式也產生了一定制約。
(一)形成上下協同合力,打造大宣傳工作格局
高校黨委宣傳部是學校宣傳思想工作的牽頭部門,但是全校的新聞宣傳報道工作要做出亮點,形成特色品牌,非一個部門能夠獨立完成的。“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必須與時俱進,牢牢掌握輿論主導權,要克服宣傳的本位主義思想,樹立大宣傳的理念,強化全員宣傳的意識。要建立黨委、行政領導和宣傳部門牽頭策劃把關,各單位共同參與、協同配合、上下聯動的大宣傳工作格局”[12]。
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從狹義上講,是黨委宣傳部統籌管理下的校園大學生記者社團,即每年從全校各二級院系新生中,經過層層篩選,選拔出的優秀學生。但不可否認,其更廣泛的意義在于,這支隊伍的成員還應該包括各學生支部宣傳委員、各團支部宣傳委員以及班級宣傳員。同時,常態化組織各基層學生組織、班級的宣傳委員、宣傳員開展網絡新聞報道、新媒體傳播規律等方面的專題培訓,搭建線上工作互動交流群,建立全校大學生新聞通訊員聯絡群,同時結合學校新聞宣傳實際情況,自上而下地分配新聞報道選題和近期采寫、采編工作任務。由此,一是可以通過自下而上的形式得到新聞線索、新聞素材,挖掘出更有價值和意義的宣傳報道內容;二是可以通過自下而上的傳遞信息模式,發現更多對攝影攝像、融媒體產品制作、后期修圖剪輯等新聞傳播領域工作感興趣、能力強、素質高的優秀學生,從而將其吸納進入校園記者社團。黨委宣傳部當好排頭兵,大學生記者團的學生負責人做好日常通訊員隊伍管理,力爭既能在深度報道、全方位報道、重大報道時,做到一呼百應,又能在日常素材收集中,發現價值高、共鳴強的新聞線索。
(二)搭建融媒體中心,引進具有實戰經驗的指導教師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海量化匯集,輿論環境復雜多變,新聞傳播渠道豐富。”[13]加快建設融媒體中心是當前高校面對互聯網迅猛發展態勢、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必由之路。應用型本科高校尤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搭建融媒體中心平臺,解決新聞宣傳隊伍建設中面臨的現實問題。
融媒體中心建成后,一方面帶隊指導教師和學生隊伍成員擁有了固定的、專業的工作環境和空間,形成校園新聞生產的專屬工作陣地,徹底改變了之前學生們做業務交流、學習培訓時“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窘境。“中央廚房”式的工作場所、專業化的工作設備以及最前沿的網絡工作技術手段,必定會吸引學生們爭相前來觀摩、學習,吸納更多對媒體、對新聞報道、對宣傳工作感興趣或有相關經驗的學生。借助融媒體中心,學生的歸屬感會進一步增強,不僅解決了之前工作積極性不高、流動性強的問題,也能夠促進團隊協作,為學生加強溝通交流、開展頭腦風暴提供環境和場所。不同組別成員通過業務往來、工作交流基本熟悉彼此的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對開展“團隊協作式”宣傳模式具有一定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隊伍成員要加強單兵作戰的能力,融媒體中心在建設過程中,應配備專業化硬件設備、系統等。“要打仗,先有槍”,學生們有了器材、設備,才能談及下一步學習、培訓、練習、實戰鍛煉。掌握相關設備使用技巧,在面對臨時緊急任務時,一個人便可完成所有前后期工作,發揮全媒體記者的作用。當然,除了硬件設備的支持,指導教師等軟件方面的配備也極為重要。要注重引進既有專業背景又有新媒體、電視臺、報社等實戰經驗的指導教師,提升學生在新聞采訪、新聞出境、新聞寫作、深度策劃、深度調查等方面的業務素養,進一步增強學生“單打獨斗”的能力。新聞素養是記者的立身之本和看家本領。
(三)結合創新創業平臺,提升新聞宣傳素養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校園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和運行,需要大學生這支新聞宣傳隊伍的參與和協作,特別是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等專業學生能夠提供相對專業化的建議和支持。融媒體中心作為大學生第二課堂實踐平臺,也進一步為學生增強實踐動手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提供了平臺和機會,讓相關專業學生在第一課堂所學所獲有用武之地。
“創新創業能力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項重要培養目標。”[14]山西工程技術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長期重視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成立了山工智泉雙創學院,曾榮獲“中國雙創典型示范高校”的稱號。大學生記者團隊伍借學校提供的新聞宣傳實踐鍛煉機會,學習文字組稿、攝影攝像、制圖、剪輯、融媒體產品生產等技能,同時以合伙等形式,進行市場分析、制定營銷策略、撰寫創業計劃書、注冊公司,在雙創學院開辦攝影攝像工作室、自媒體工作室,開辦自媒體營銷的微信視頻號、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賬號等,真正實現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夢想。“學生自媒體的發展壯大,既給學生自媒體運營者提供了社會實踐和展示才華的平臺,也使學生能夠多角度看待校園現象。”[15]而學生在真實商業運營模式和實戰經驗的磨礪下,能深入掌握當前新媒體傳播規律和技術,把握受眾需求,創新輿論引導新方式新方法,為校園新聞宣傳工作添磚加瓦。這種新聞職業院校或專科院校打造的“前店后廠”的模式,為學生提供兩個相互支撐和互補的學習實訓主場,學生既能在校園新聞宣傳報道的過程中獲得帶隊教師的指導,也能在自媒體領域的工作室完成創業實踐鍛煉,培養和建設真正“拿得出手”的應用型人才和新聞宣傳隊伍。
融媒體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更需要及時找到新聞宣傳工作的新模式、新路徑,大學生是高校新聞戰線上的必要后備力量,尤其是擁有新工科專業背景的學生,在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和各類新聞產品的生產制作中發揮了明顯的技術優勢,這與應用型院校實踐型、應用型、技能型的培養目標相契合,結合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二次鍛煉和磨礪,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生新聞宣傳隊伍將通過自身應用實踐性強、實踐經歷豐富的獨特優勢,講出好故事、傳播好聲音。
參考文獻:
[1] 曹智,欒建強,李宣良.習近平視察解放軍報社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5-12/26/c_1359 32625.htm,2015-12-26.
[2] 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受權發布)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新華網,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 htm,2022-10-25.
[3] 疏銀露.應用型本科高校宣傳隊伍建設路徑思考:以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2022(28):5-7.
[4] 潘國誠.應用型高校學生新聞宣傳隊伍建設探析:以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0(6):148-151.
[5] 何村.地方高校新聞教育應重在實踐與創新[J].教育探索,2006(3):13-14.
[6] 李艷梅.融媒時代地方院校新聞實踐教學的變革與發展[J].今傳媒,2016(10):12-13.
[7] 張玲,關前裕.新媒體環境下“00”后大學生記者隊伍建設研究[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1,41(2):127-131.
[8] 傳播君.中青在線總編輯閔捷:新媒體的主戰場在哪里?[EB/ OL].網絡傳播雜志,https://www.sohu.com/a/297849490_181884,2019-02-26.
[9] 莊媛.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創新路徑探析[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3):16-18.
[10] 景義新,沈靜.融合新聞教育:核心能力培養與實踐教學改革[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8(12):91-94.
[11] 穆冠成.高校學生記者的培養與使用[J].青年記者,2020(23):107-108.
[12] 張翠娟.新媒體時代高校新聞宣傳工作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媒介研究,2017(5):180-181.
[13] 閆克信,徐勝男.融媒體時代民辦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創新路徑探析[J].現代交際,2021(19):43-45.
[14] 徐君.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模式探索:基于新工科建設背景[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0(5):11-12.
[15] 劉馳,韋嫵玲.大學生自媒體新聞實踐研究[J].新聞戰線,2016(13):118-120.
作者簡介 閆潔,助教,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