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利用2019—2021年的雷電災害資料,對潮州地區的雷電活動特征及其造成的損失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若干防御措施。結果表明:2019—2021年潮州市6—9月均有雷電災害發生,月份分布呈單峰型,峰值出現在8月;夏季是雷電災害多發期;雷電災害與雷暴日數的時間分布大體一致;2019—2021年潮州市雷擊造成人身傷亡事故為0;雷擊事故地區分布具有明顯差異;在所有雷擊事故類型中,電子電器設備占雷擊事故總數的75%;農村是雷電防御薄弱區和雷電災害多發區。針對雷電災害事故,潮州市氣象部門應科學指導大眾采取有效的雷電防護措施;加強防雷安全檢查工作;加強雷電災害監測預警;提高雷電監測水平和雷電災害的預警預報能力,從而更有效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減少雷電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關鍵詞 雷電災害;特征分析;防御措施;潮州市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5–0182-03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Lightning Disasters in Chaozhou City from 2019 to 2021
Yang Hong-chun et al(Chao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Guangdong Province, Chaozhou, Guangdong 521011)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lightning disasters from 2019 to 2021,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activities and their losses in Chaozhou area,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eventive measu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lightning disasters in Chaozhou City from June to September in 2019 to 2021, and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is single peak, with the peak in August; Summer was a period of frequent lightning disasters; The time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 disasters and thunderstorm days was generally consistent; From 2019 to 2021, there were no casualties caused by lightning strikes in Chaozhou City;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 accidents; In all types of lightning accidents,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accounts for 75% of the total number of lightning accidents; Rural areas were weak in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prone to lightning disasters. In view of lightning disaster accidents, Chaozhou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should scientifically guide the public to take effective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 Strengthen lightning protection safety inspection;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lightning disasters; Improve the lightning monitoring level and the early warning and prediction ability of lightning disasters, so as to more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and reduce the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caused by lightning.
Key words lightning disaster;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Defense measures; Chaozhou City
雷電災害已被聯合國列為“最嚴重的十種自然災害之一”,也是“電子時代的一大公害”,造成的損失僅次于干旱和洪澇。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層建筑、現代化電子設備和人員、財產密集場所的大量增多和集聚,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的不斷出現,用火、用電、用氣量的增加,各種雷擊事故日益增多。導致人體傷亡,建筑物、通信設施、電子設備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雷電災害的發生規律和雷電防御工作作為研究課題。劉三梅等[1]對2012年廣東省雷電資料進行研究和分析,并對當年全省發生的雷電災害統計結果進行概述,以一個雷擊人身傷亡事故為案例,分析了雷電活動時空分布的特點、規律及人類產生的危害;沈海波等[2]利用梧州市1961—2013年的雷暴日統計資料,對梧州市雷暴年變化的規律特征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加油加氣站遭受的雷電災害資料,提出了精細化的雷電防護措施;呂海勇等[3]利用1995—2014年廣東省雷電災害事故匯編的相關數據,分析了全省雷災事故的總特征、各種類型雷災的分布比例、雷災導致人員傷亡的趨勢以及雷災發生的地域分布等;毛惠琴等[4] 探究了廣東地區86個站的雷暴天氣特征,并且剖析了雷暴和氣溫之間的關系,指出廣東雷暴大部分集中在每年的4—9月以及每天的15:00~18:00(北京時,下同),發生此類現象主要是熱力因素造成的;葉明等[5]分析了雷州半島雷電活動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提出了防御對策。
潮州市位于廣東省東部,地勢北高南低,位于韓江中下游,東與福建省詔安縣、平和縣交界,西與揭陽市接壤,北連梅州市豐順縣、大埔縣,南臨南海并通汕頭市,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根據歷年氣象資料統計分析得出,潮州年平均雷暴日數為62.6 d,屬多雷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水平的提高,雷電災害的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社會影響越來越大?;诖?,根據2019—2021年潮州市的雷電災害資料,統計并分析了的雷電活動特征和雷擊災害特點,以便掌握潮州市雷擊災害發生和分布規律,為制訂雷電防護措施提供依據,最大限度地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1 資料來源和分析方法
研究資料來源于潮州市氣象局,包括1981—2010年潮州市氣象局所觀測到的雷暴日數和2019—2021年雷災事故統計資料。采用數理統計方法對潮州市雷暴活動以及雷電災害事故特征進行分析。
2 潮州市雷電活動的特征分析
根據統計可知(圖1),潮州市1981—2010年月平均雷暴日數呈單峰型分布,其中1、11和12月雷暴出現概率極少,雷暴活動比較頻繁出現在4—9月,占據全年雷暴日數的90.89%,尤以8月最多,占據全年雷暴日數的20.45%。在此期間,潮州市主要受副高壓脊(邊緣)控制,由于副高邊緣空氣較暖濕,儲存大量的不穩定能量,因此容易出現雷暴天氣。
從潮州市1981—2010年各月逐時平均雷暴次數日均分布(圖2)來看,雷暴主要活躍時間為12:00~20:00,約占總雷暴次數的71.1%;13:00~19:00時段為地閃高發時段,其中15:00雷電活動最為強烈;21:00—翌日10:00發生雷暴相對較少。午后是雷電的高發期與午后時常有強對流天氣密切相關。強對流天氣一般在12:00之后出現,15:00是一天中對流天氣發展最為成熟的時段,因此最容易形成強對流天氣,而在01:00~10:00和22:00~24:00,對流天氣相對不太容易發展成熟,故而無法形成強對流天氣。
3 潮州市雷電災害事故統計分析
3.1 雷電災害概述
根據表1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2021年潮州市雷電災害事故主要總結為以下幾點。
(1)雷電災害類型分析。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約發生雷電災害1起,2020年約發生雷電災害8起,2021年約發生雷電災害3起。在所有雷擊事故類型中,建(構)筑物受損2起,占事故總數的16.67%;電子電器設備受損9起,約占總數的75%;雷擊導致供電故障1起,約占總數的8.33%。因此,雷電災害主要表現為因閃電電涌侵入或閃電感應而損壞電子電器設備。
(2)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3年內因雷電災害損壞房屋2座、造成電子電器設備損壞數十臺,直接經濟損失約31.3萬元;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
(3)雷電災害事故農村多于城市。3年內發生在農村的雷電災害事故8起,發生在城市的雷電災害事故4起??梢钥闯龀青l間存在的差異較為顯著。農村地理位置空曠;建筑物大多數沒有安裝防雷裝置;農村的電力、通信線路亂拉亂接的現象比較普遍,而且這些線路入戶時均未采取防雷措施,極易引雷入室;農民群眾防雷安全知識缺乏,這些都是導致農村雷電災害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
3.2 雷電災害地理分布特征
2019—2021年潮州市區收集到雷電災害事故12起,湘橋區8起,潮安區4起,屬于事故多發區,楓溪區、饒平縣為事故少發區。
導致雷電災害區域性分布不均的原因可能與所處地理區域、人口數量的差異以及經濟發展狀況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此外,各區域上報雷災資料的完整性與準確性也使得該統計結果與實際情況有偏差。
3.3 雷電災害時間分布特征
從潮州市2019—2021年雷災起數月份分布(圖3)來看,與潮州市雷電活動特征相關,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月雷擊事故分布呈單峰型特征,主要集中在6—9月,峰值出現在8月,8月份的雷擊事故約占災害總起數的41.67%。夏季對流性天氣增多,雷暴活動頻繁是造成此差異的主要原因。
對比潮州市雷暴月際變化趨勢和雷災起數月分布趨勢發現,兩者都呈單峰型,都在8月達到頂峰,雷災事故也主要發生在12:00~19:00,雷電災害與雷暴日數的時間分布大體一致,可見兩者緊密相關。
4 雷電災害防御措施
4.1 科學指導大眾采取雷電防護措施
(1)防雷減災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事先采取工程性技術措施,科學有效設防,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雷電災害[6]。落實防雷事先防范措施,按照國家標準和規范,設計與安裝防雷裝置;已安裝的防雷裝置應進行定期檢測維護;重要設施建設應事先進行雷擊風險評估。新建站的防雷防靜電設計,要結合所處的地理位置、土壤、環境和雷電、靜電活動規律,針對雷電波入侵,雷電反擊和靜電火花放電等關鍵問題,予以重點防護,堅持設計、施工和驗收“三同時”原則,防止先天安全隱患。
(2)防雷裝置安全性能不合格,是安全生產的重大隱患;防雷意識薄弱和防雷措施不到位,是致使雷災事故的重要原因。為了減少雷擊事故發生,要采取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的防雷措施,除了做好直接雷擊防護外,還應根據國家規范做好對雷電電磁脈沖的防護,必須建立系統防雷,采取接閃、分流、屏蔽等電位連接、公共接地、合理布線等綜合防雷措施[7-10]。
(3)進一步提高電子電器設備浪涌保護和雷電電磁感應保護水平。電子電器設備容易遭受雷擊損害,絕大多數損壞為雷電電磁脈沖造成的。無論農村還是城市都應當重視和不斷加強對包括電子電器設備在內的綜合性雷電防護措施,完善設備線路上的過電壓保護、設置可靠的接地系統。
(4)農村是雷災事故多發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防雷減災工作。農村地區大部分住宅沒有安裝雷電防護裝置或雷電防護裝置不完善,農民戶外活動多,且防雷防范意識薄弱,容易發生雷災事故。要做好農村防雷減災工作,首先,要增強意識,大力加強農村防雷科技培訓和宣傳工作,普及農村防雷知識。其次,加強農村建(構)筑物防雷裝置的安全檢測工作,指導和幫助農村住房按照國家防雷技術規范安裝防雷裝置。第三,做好農村電力線、廣播電視、電腦、電話等設備的防雷安全工作。最后,要加快農村地區雷擊監測預警設施的建設。
4.2 加強雷電監測預警,提高預報預警水平
結合潮州市雷暴天氣特征、雷災事故特點,應增加雷電監測儀器設備的建設密度,充分借助現代化探測裝備加強對雷暴天氣的監測,不斷提升潮州市雷電災害預警預報的準確性。完善潮州市雷電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渠道,提高電視、微信、微博、官方網站等多媒體傳播渠道覆蓋率,及時發布雷電信息,并采取針對性的服務預警措施,盡可能地減少雷電災害帶來的各項損失。
4.3 加強防雷安全檢查工作
在雷電活動多發季節到來之前,加強對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和加油加氣站、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場所的防雷裝置安全檢查工作。一旦發現存在雷擊隱患,檢查人員應提出整改意見,并指導負責人制定精細化整改措施。加強對防雷重點單位雷電防護裝置、應急預案、雷電防護安全責任制以及雷電防護安全培訓等方面的檢查,并跟蹤整改情況,確保整改落實到位,消除雷擊安全隱患。
5 結論
(1)2019—2021年潮州市6—9月均有雷電災害發生,月份分布呈單峰型,峰值出現在8月;夏季是雷電災害多發期;雷電災害與雷暴日數的時間分布大體一致。
(2)2019—2021年潮州市雷擊造成人身傷亡事故為零。
(3)雷擊事故地區分布具有明顯的差異,湘橋區、潮安區為事故多發區;楓溪區、饒平縣的雷災事故相對較少。
(4)在所有雷擊事故類型中,電子電器設備占雷擊事故總數的75%,弱電設備受損占主導,防雷工作的重點為防止雷擊電磁脈沖對弱電設備的危害。
(5)雷災事故農村多于城市,農村是雷電防御的薄弱區和雷電災害多發區。
針對雷電災害事故,潮州市氣象部門應科學指導大眾采取有效的雷電防護措施;加強防雷安全檢查工作;加強雷電災害的監測預警;提高雷電監測水平和雷電災害的預警預報能力,從而更有效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減少雷電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參考文獻
[1] 劉三梅,胡銳俊,曾陽斌,等.2012年廣東省雷電活動特征與雷電災害損失淺析[J].廣東氣象,2013,35(5):46-48.
[2] 沈海波,陳貽亮.梧州市雷電災害變化規律與易燃易爆場所雷電防護簡析[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7,38(4):74-76,87.
[3] 呂海勇,李文飛,吳堅.1995—2014年廣東省雷電災害事故的統計分析[J].廣東氣象,2015,37(6):52-55.
[4] 毛慧琴,宋麗莉,劉愛君,等.廣東省雷暴天氣氣候特征分析[J].廣東氣象, 2005(2):7-9.
[5] 葉明,李杏,吳芳華,等.雷州半島雷電活動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和防御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2): 11806-11807,11820.
[6] 楊紅春,王鍵,盧堉洵,等.潮州分輸清管站防雷隱蔽工程有效性分析[J].廣東氣象,2022,44(S1):89-92.
[7] 黃延剛,吳志權.東莞市雷電災害特征分析及防護[J].廣東氣象,2014,36(S1):45-51.
[8] 李明華,徐奇功,陳卓禮,等.惠州城區近50年來雷暴的氣候統計特征[J].廣東氣象,2007(3):19-20,29.
[9] 王義耕,韋卓運,黃文高,等.2006~2010年廣西雷電災害特征[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1,32(4):77-79.
[10] 朱明,潘杰麗,黃仁升.欽州市雷電災害分析和防雷減災對策[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7(3):64-66.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