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各行各業均受惠于互聯網技術并得以發展。在教育教學方面,互聯網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并促使其不斷地改革創新。然而,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高校往往側重于文化素質教育,十分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為保證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的思想觀念,在具體的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高校應結合當今互聯網快速發展這一時代背景,積極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深化改革。本文主要針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多元化改革進行研究與探討,以期提出更科學有效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字:“互聯網+”;思政課堂;多元化改革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思政課程創新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這為思政教學的深化與改革提供了無限的可能。目前已有一部分思政課程教師成功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了教學活動中,構建起了多元化的教學體系,提高了思政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便捷性。這些新型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包括網絡直播講座、在線研討會、教學視頻、在線答疑等,能夠高效地傳達思政教育的重點和理念,切實提升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可以預見,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的創新改革將不斷地取得新的成果和突破,為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證。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改革的優勢
在如今“互聯網+”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的改革創新有著很大的優勢和機遇。將高校思政課程教育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不僅可以促進高校思政課程的快速發展,還可以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特別是在“互聯網+”背景下,通過“互聯網+教育”的方式,高校思政課程改革的優勢可以得到更好地發揮[1]。這種教育方法為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新,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技術所具有的便利、高效、交互性等特點,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思政課程,從而進一步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學術水平。
(一)教學內容豐富,提高思政課程教師的綜合能力
現階段,大部分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往往側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專業能力、專業技能以及娛樂性的建設,對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方面的建設與發展存在著一定的欠缺。據國家統計局發表的數據顯示,目前大約有73.45%的高校學生不關注當前國家大事,這對其未來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同樣,大約有64.37%的高校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時,不會將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但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課堂上使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給學生學習提供更多的教育內容。尤其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為學生普及相關政治時事,不僅可以更好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提高學生對國家時事的敏銳度,拓寬其政治視野。同時,互聯網技術在教育方面的應用,不僅拓展了教師學習思想政治內容的渠道,還提高了思政課程教師的綜合能力,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整體發展。
總之,在進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時,課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對當下社會熱點、關鍵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然后通過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和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思政教育課堂教學內容,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政水平。
(二)創新教學體系,創立教育教學平臺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通常采用專家講座或下發相關文件等方式來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然而,這種傳統的思政教育內容專業性較強,給學生政治思想的構建帶來了一定的阻礙。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開發出多樣化的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教學內容。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有著很大的優勢,可以實現實時資源共享,靈活的內容表達以及多樣化的教育形式。思政教育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視頻、使用QQ、微信等實時通信軟件傳達信息等方式,加強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的構建[2]。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應用多樣化的形式開展思政教學,進一步提高高校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興趣和熱情[3]。高校思政課程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思想政治教學方式,充分結合課堂、教師和學生,增加思政教育課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樣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興趣,使高校學生更容易地進行思想政治內容學習。綜上所述,利用互聯網技術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性,是一種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三)創新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評價
若要考核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完成效果,需要進一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測。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通常采用課程教師提問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不僅浪費時間,而且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對思政課程評價結果的影響非常重要[3]。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來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方式,提高課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必要的。
當前階段,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評價時,利用互聯網綜合評價方法,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評價的積極性。比如,通過關注與思政評價相關的公眾號,并讓學生在相關公眾號上完成思想政治內容的綜合評價考核,這樣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同時也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課程綜合測評的積極性。這種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高了思政教育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更有利于提高課程教師與學生的思政水平。
另外,高校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師生互動平臺。通過師生交流提升課程教師思政教育能力水平。同時也可以對課程教師的教育形式以及教育內容進行監督,以便更好地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總之,利用互聯網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評價和監管,是一種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式。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改革面對的挑戰
雖然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雖然具有較大的優勢,可以深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思政課程教師的教學水平。但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施相關的教學活動時,仍存在著較多問題。
(一)互聯網技術相對弱化了教育者的主體地位
從某種程度來講,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教育活動弱化了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但是對于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來說,課程教師仍然處于核心地位[4]。在傳統教育體系中,老師通過引導的方法來教導學生進行思政素質的培養,從而充分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學生需要得到老師的相關引導和監督,才能更好地進行思政內容的學習。因此,在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教育者仍然需要扮演著主體地位,引導和監督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確保教育效果的實現和提高。
(二)龐大的網絡信息沖擊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核心價值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信息魚龍混雜,里面充斥著很多不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容。學生在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思政課程學習時,容易受到互聯網中不良信息的干擾,從而影響到學生構建健康的身心[5]。相比互聯網技術在思政教育活動中帶來的優勢,相關部門更加重視網絡中不良信息對于學生身心的侵害。另外,互聯網對信息發表者具有隱匿作用,很多人在互聯網發表自己見解或意見時,可能存在一些不利于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內容,這些內容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也會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
(三)削減了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反思性與思考性
思想政治教育課主要是為了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進行塑造,但是在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思想政治教學時,學生僅僅只是通過互聯網進行較為機械的思政學習,這種課堂學習形式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在自身思想政治建設方面的反思性。大部分學生僅僅只是對互聯網中思想政治課程內容進行單純記憶,在學習中并沒有深度思考與分析。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在思想政治文明方面的發展和進步,為學生未來思政素養建設帶來巨大影響。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改革方向
(一)重視互聯網教學中的主體
在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教學時,教師應當發揮主導作用,避免以多媒體設備教學為主。盡管“互聯網+教育”的目的是改革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但在進行思政教學活動時,課程教師應當擺正互聯網設備及技術的位置,將相關的互聯網設備以及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避免出現喧賓奪主的情況[6]。這也是目前思政課程教育教師最應該注意的問題。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思政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廣泛應用,在進行思政教學活動中存在一部分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代替口頭講解的情況。雖然視頻的播放可以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知識,但是不利于學生對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因此,課堂教育教學應當保證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促進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全面掌握。同時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教學時,仍要以課堂教學為主要陣地,并利用相應的互聯網技術來補充和豐富思政課堂教學,從而滿足思政課程教學創新改革的相關需求,充分體現互聯網技術的功能優勢。
(二)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地位
高校開設思政教育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能讓高校學生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從而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7]。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平臺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價值觀,這對社會閱歷較少的大學生影響極大。他們對信息的分辨能力較弱,一旦失去正確的思想引導,很容易被互聯網上負面、劣質的價值觀帶偏,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須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具體教學活動中的主要地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從而幫助學生利用正確的三觀來指導自己、約束自己。“互聯網+”雖然為學生的日常學習帶來了許多的便捷,使得學生獲得學習資源的途徑更加多樣化,但是面對復雜的網絡信息,課程教師更要引導學生正確辨別,同時在思政課程教學活動中加強正能量的傳播,為學生樹立榜樣,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指明正確的道路。
(三)重視專門機構的設立,激起學生的反思性與思考性
目前,我國高校還沒有構建專業化的互聯網平臺來管理和宣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高校團委等相關部門對于思政活動的開展也絕大部分是按照院校相關黨委成員的決策來展開的。這種方式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多樣性,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內容也完善面[8]。因此,高校應當設立專門的思政教育機構,來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相融合的新教學模式,為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方向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高校還應對思政教材與師資隊伍進行調查分析,以此強化思政課程與互聯網的關聯,并將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如此,才能在思政課程學習時,不斷提升高校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以及深度探索精神[9]。
四、結束語
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動中,“互聯網+”的應用具有很大優勢。通過互聯網技術,不僅創新和改善了高校思政教學的傳統模式,還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同時該模式的創新也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新時代的潮流中把握機會,就要利用相關技術不斷創新改革,優化高校思政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學到科學正確的思想政治內容,從而不斷培養和提升自己的思政意識和素養。
作者單位:王琳 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 "考 "文 "獻
[1]張萌,張巍,李金妮.“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09):45-47.
[2]高艷麗.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39(06):60-62.
[3]戴婧佼.“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學理論,2019(08):145-146.
[4]劉雪.“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6(03):108-110.
[5]楊嵐.“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探討[J].現代交際,2018(21):155-156.
[6]張黎.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思考[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31):93-95.
[7]駱敏.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22):207+215.
[8]王倩.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8):45-47.
[9]梁輝.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 教育現代化,2019,6(6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