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術不斷深入教育教學的新時代,利用網絡與信息技術開展多元化的課堂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一項基本要求,是教師不可缺少的輔助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利用網絡與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實現情景再現,降低理解難度,化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幫助學生攻克重難點,拓展學習空間與思維空間。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消除畏難情緒、克服思維障礙,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獲得知識,提升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得新一代的小學生成為被網絡與信息技術賦予信息化學習能力的優秀學生。
關鍵詞:網絡與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目前,網絡與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可以更好地承載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方法,提供更多的信息與技術資源,從而把小學語文教學推向一個全新的平臺。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語文鮮活、靈動、豐富的魅力和人文性。在實際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入挖掘信息技術的輔助功能,讓其更好地為語文課堂內容和學生服務,進而為語文教學賦能,實現提質增效的教學目的。
一、網絡與信息技術給小學語文課堂的賦能
(一)網絡與信息技術的運用,突破了語文教學的局限性
為了打破語文教學的局限性,為學生創設更加豐富有趣的課堂,教師不能只依賴教材,要結合教學大綱,運用網絡與信息技術,打破一講到底、滿堂灌輸的教學模式,實現多元化的語文教學。
首先,教師可以運用網絡與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融入內容,探究知識、理解知識,達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如一年級課文《江南》的教學,詩文雖然簡單、直白、易懂,但教師只用語言給學生講解詩文,以一年級小學生的想象力和綜合經驗,是難以想象到課文中的景象的。教師如果能結合多媒體,通過電子黑板給學生展示江南滿塘的荷葉,有魚兒在荷葉下忽東忽西、向北向南來回游動,詩中的意境、場景,學生很快就明白了。而且這種動態的、真實的場景還能陶冶學生情操,給學生美的享受。如此,既能實現教學目的,也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審美能力,使語文學習更加的生動、有趣、鮮活,充滿空間的活力感。
其次,運用網絡與信息技術的可控性,可以滿足學生的觀察需求,激發學生興趣,打破以往教學中的局限。小學語文中有一些內容需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但受以往條件限制,僅憑課本上幾張靜態的圖片、教師的講解,無法滿足學生對細節、對過程的觀察。現在只要用網絡信息技術就可以滿足學生的一切觀察需求,實現學習目的。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一文,教師想讓學生觀察到爬山虎的腳,準確了解它的生長特點,如果沒有可控性的圖片、視頻,教師講得再細致,學生還是難以準確理解。但是教師如果借助網絡資源找到相應的圖片、視頻,并用特寫的鏡頭展示給學生,學生就能清清楚楚觀察到爬山虎的腳,甚至能聽到它節節生長的聲音。這是僅用語文教材難以實現的突破,也難以達到的效果。這種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既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也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能充分實現學生深度式、體驗式的學習享受。
(二)網絡與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喚醒小學生的可能性
小學生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因為他們個個都是有待發掘的寶藏,等著教師在教學中去發現和挖掘,把學生隱性的潛力挖出來,進行培養、塑造,喚醒學生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以往教學條件有限,一張黑板、一本書,外加一支筆,無論是呈現方式還是教學技術,都限制了教師的發揮。同時,單一的教學也觸及不到學生的一些感官,限制了學生更多潛能的覺醒。網絡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能更好地把學生內心的世界、潛力挖掘出來,讓其為學生的學習增量提質。
首先,網絡與信息技術在呈現方式上,讓教師隨時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通過多媒體呈現不同的圖片、視頻,滿足學生的視覺感受,把學生帶進內容,促進學生理解。同時,視角上的沖擊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強課文的意境感,觸及學生內在的精神世界,使學生潛在的一些意識得以蘇醒,從而被運用在學習中,促進學生的學習。如,運用視圖化教學時,發現學生對顏色的敏感,對構圖的興趣與想象等,這一切經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反過來再作用于學生的學習,用復式的力量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其次,網絡與信息技術改變了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放下教材,擺脫傳統意義上的黑板,用精彩的課件、智能化的白板,為學生呈現更加豐富、多元化的內容。而且為了營造課堂氣氛,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音樂與視頻,讓學生感受課文中更多看不見的內容。如《望廬山瀑布》的教學,教師就可以用網絡上找到的有關瀑布的視頻,讓學生看著奔騰而下的瀑布、聽著轟隆隆的聲響、看著水霧繚繞的山間森林,感受詩的意境、理解詩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深度、有效的學習。試想,如果沒有網絡與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上該采用什么方法、配上何種語言,才能活化課文中的意境呢?
所以說,網絡與信息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與呈現形式上的改變前所未有且不可替代。
(三)網絡與信息技術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
網絡與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不但在方法上改變了課堂教學,激活了課堂氣氛,為學生打造了視聽化相結合的學習環境,還調動了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的學習充滿張力與可能性。與此同時,在教學內容上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性和豐富性。
首先,配合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網絡視頻、圖片、音頻等,使課堂教學增添了很多充滿想象的、視覺真實的內容。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看著同樣的圖片、視頻,再結合內容、知識基礎、經驗,他們會有主題相似、細節迥異的各種想象。網絡與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
其次,互聯網上也有很多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字資源,如某一篇課文的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等,網絡上應有盡有,只要課堂時間允許、教學需要,教師就能滿足學生更多的求知欲。如教學《金色的魚鉤》時,課本上的作者簡介以及課文的寫作背景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教師打開網絡,就能為學生搜集到更詳細的作者簡介、更豐富的寫作背景。在網絡資源的加持下,小學語文教學不但能有效實現教學目的,還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深度,也有情感。
二、網絡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應用策略
(一)借用網絡資源的優勢,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小學生年齡小,他們能記住某一知識點,不是因為它有多重要,而是因為它有趣,符合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并借助網絡資源使教學設計和過程形象化、具體化,要給學生直觀、簡單的感受,才能激發學生各個感官與興趣,使學生有意無意地記住某一些知識內容。
比如,在給一年級的學生教拼音時,教師就要采用網絡上的資源,如視頻、圖片,幫助學生記住拼音的讀音、形狀、寫法等。如,給學生教“ü”這個字母時,教師運用多媒體為學生設計兩個圖片,一條魚頭向上張嘴覓食的樣子,引導學生對照圖片觀察字母,學生就會通過它們的相似性,實現類比化的記憶。教師也可以在網絡上為學生找到更形象、生動的動態圖,或者魚在水里張著嘴邊游邊吐泡泡小視頻,讓學生觀察是不是像“ü”這個字母。這樣學生不但容易記住“ü”的發音,也記住了它的樣子、它的書寫。再加上網絡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輔助作用激活了氣氛,還激發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再如,教師如果想讓學生記住“h”的大寫“H”,可能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一張有籬笆護欄的圖,隨便用電子筆,畫出兩根籬笆,讓學生看看像不像“H”。如此,學生在不會寫“H”時,一想起籬笆,就知道它怎么寫了。這樣靈活、有趣的教學,加上形象化的類比方法,既能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記憶,減少壓迫感,有輕松的氛圍,能滿足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從而實現較佳的教學效果。
(二)借用網絡信息技術的直觀優勢,解決教學的重難點
小學生年齡小,他們思考問題、理解內容如果沒有形象的色彩、圖片、聲音來輔助他們的思維,是比較難準確理解內容或者進入深度思考的。但是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很多抽象的古詩詞需要小學生有思考力、理解力,并結合內容產生想象,形成感悟。在以往像古詩詞之類的內容,雖然教師會結合釋義給學生生動、靈活的詮釋,以求能幫助學生理解,但是由于缺少形象化的引導與輔助手段,學生學習這些古詩文的方法還是沒有理解性、關聯性的死記硬背,所以他們記得快,忘得也快。現在為了讓學生理解古詩詞,背誦古詩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網絡上一些形象的資源來輔助學生學習、背誦。
比如,中央電視臺的《經典詠流傳》節目,他們把很多小學課本的中古詩詞,如《靜夜思》《少年中國說》《墨梅》《江南》《詠鵝》等,譜上了優美、好記的曲子,配上了相應、真實、生動的場景進行演唱,學生既容易學會吟唱,也能記住古詩詞,還能促進學生對詩詞意思的理解、意境的體驗。再如,在給學生講《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時,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雄偉氣勢與神奇景象,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幾段瀑布的鏡頭(不一定是廬山的瀑布),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加上瀑布落下時,那驚心動魄的轟響,能把學生帶進古詩描寫的景象中,帶到瀑布下,讓學生真正理解 “掛”“疑”與“落”這三個字給詩增加的形象魅力,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古代詩人寫詩作文的精準用字、用詞,提高學生對文本的重視,為學生寫作文時的準確用字、用詞做好鋪墊。
(三)借用網絡的便捷優勢,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是難點中的難點。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哪怕是不理解也可以慢慢積累,達到量變到質變的程度,學生就會恍然醒悟、茅塞頓開。課內外閱讀也如此,學生哪怕不能完全理解,至少還能繼續文本讀完,星星點點地獲取一些信息。但是作文不一樣,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寫作要領,沒有語言素材、故事素材的積累,連開頭都難。所以說,作文是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也是學生對語文知識運用能力的集中體現。過去由于條件限制,再加上部分教師指導作文的方法欠佳,常常采用線性式的指導,先指導學生給作文命題,再簡單講解一下就讓學生寫作,然后是批閱,再就是結合學生的作文進行講評。這方法枯燥、乏味,對學生沒有啟發性。作文以及作文創作本來是很豐富的體驗過程,會有更多的情感投入與滲透,但是由于教師講授方法單一、缺少創造性,就少了應有的豐富性、情感性,導致學生一拿上作文題目,就有無從下筆、腦袋空空的迷茫感。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以多借用多媒體,為學生制作詳細的作文寫作思維導圖,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的框架與引導輔助內容,逐漸找到寫作文的感覺。教師也可以在某一個主題作文的教學時,借用網絡資源的優勢,用視覺化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模擬作文場景,讓學生結合真實的生活情景進行創作。
比如,五年級上第七單元的主題作文“ " " " 即景”,沒有多少寫作經驗的小學生看到這個題目就會有一些畏難,不知道怎么寫。教師可以結合網絡資源給學生引導,如給學生呈現校園早晨的景色,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景色,走在放學的路上看到的景色等。然后再結合這些圖片給學生講解,讓學生明白抓住眼前的景色,再結合看到這些景物感悟,就能鋪開寫作,只要在寫作過程中注意詳略得當,融入一定的情感,就能輕松完成一篇合格的作文。事實證明,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運用網絡與信息技術,不但能為學生把想寫的場景、景物直觀地呈現出來,還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的作文準備豐富的思想資源,又給他們一定的留白,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有足夠的發揮空間。
(四)發揮網絡技術的溝通作用,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寬度、廣度。所以,筆者認為語文學習的邊界在課堂上,更在課堂外。學生在課外閱讀、在生活中積累,寫感悟、寫作文,觀看一些節目,經歷生活等,都是語文學習的渠道與平臺。在新時期,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向導、合作伙伴,在學生脫離了課堂的語文學習時,也要通過網絡與信息技術的渠道、功能,加強與學生的互動,給學生在技術上、知識內容上、思想認識上、習慣養成上給予積極的指導。要借助網絡與信息技術的輔助性、功能性、便捷性,為學生搭建靈活溝通、互動的渠道,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分享學習方法與閱讀內容,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邊界,助力學生學習。
三、結束語
網絡與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是如果教學觀念和目標的本質不變,就很難實現質的飛躍和素質教育的目標。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不但要積極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保持與時俱進的教學思想,還要不斷學習網絡與信息技術知識,發掘它們的教學功能,把它們與語文學科完美地結合起來,讓網絡資源、信息技術為學科教育增添色彩,為小學語文教學賦能,才能實現1+1>2的教學目的,從而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朝信息化、高效化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潘琦 " 甘肅隴南禮縣實驗小學
參 "考 "文 "獻
[1]張娜.基于信息技術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策略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7):57.
[2]李順發.技工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策略[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07):117-118.
[3]李遠英.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7):8-9.
[4]黃莉君.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整合作用[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