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當下部分鄉村人居環境中公共藝術面臨文化記憶流失,視覺表達形式缺失,鄉土建筑審美消失等現象。文章以視覺空間公共藝術為研究對象,在梳理荻浦村人居環境內的道路交通現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條件的基礎上,歸納視覺空間公共藝術在鄉村人居環境中表達的意義和重要性,并探索視覺空間公共藝術在鄉村人居環境中表達的可行性策略,以期為當前鄉村公共藝術營造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視覺空間公共藝術;人居環境;傳統村落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6-00-04
吳良鏞先生將人居環境定義為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是大自然中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1]。公共藝術涵蓋各種藝術形式,包括視聽綜合藝術、聽覺藝術和視覺藝術。視覺空間公共藝術是公共藝術的狹義概念,指在視覺和空間上能夠與公眾產生廣泛聯系的藝術樣式,作品表達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2],不僅要滿足公眾需求,而且要實現人與環境和諧共生。本文所探討的視覺空間公共藝術限定在空間視覺藝術范圍內,從視覺藝術具有的公共性特征出發,探討其在鄉村人居環境中的表達方式,如建筑風貌、雕塑形式、壁畫創作、景觀營造、裝置藝術等,而歌曲、舞蹈、表演、戲劇等聽覺藝術或視聽綜合藝術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圍內。
將視覺空間公共藝術融入鄉村中,為人與環境的互動提供中間介質,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鄉村人居環境建設。從表現形式來看,視覺空間公共藝術以物化方式介入鄉村人居環境,能夠改造傳統民居,和公眾建立廣泛的聯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整治人居環境,成為實現鄉村風貌、人文、生態修復的有效途徑。從應用價值來看,一方面,視覺空間公共藝術作為鄉村地域符號的象征和見證,是藝術融入鄉村人居環境的真實寫照,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另一方面,在強調當地居民的參與性、互動性和觀賞性的同時,從精神層面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從影響效果來看,鄉村人居環境和人類活動關系密切,外部空間環境有著廣泛的公眾參與性,與公共藝術的本質屬性不謀而合。
1 荻浦村現狀
1.1 荻浦村概況
江南鎮荻浦村是我國第二批重點保護的傳統村落,區域面積1.75平方千米,位于江南鎮東部,北側與橫山埠村、金茂村相接,東臨富陽區,西靠金茂村,南接深澳村(見圖1)。全村以申屠姓氏為主,占全村總人口的81%。古時荻浦以溪名村,叫荻溪。此地依山傍水,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唐時就有先人擇地而居,已成村落。崇禎年間,易“溪”為“浦”,取“浦納百川”之義,村名改為“荻浦”,沿用至今。
1.2 荻浦村人居環境及公共藝術現狀
荻浦村村內道路暢通,街巷充滿韻味和地方特色。村內衛生院、幼兒園、鄉村書屋等配套設施較為完善。在農村住宅布局上,新建的住宅主要集中在荻浦中心大道沿線兩端及應家溪沿岸,也有部分新建住宅見縫插針式地分布在古建筑群內部,因此村內建筑質量參差不齊。除古建筑和近幾年新建住宅外,還有一些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建造的土木、磚木結構住宅。村內農田面積廣闊,景觀潛力十足,自然風光優美。
荻浦村人居環境現存問題首先是空間內古建筑布局較為緊湊,新舊建筑穿插,色彩、材質和建筑外立面風貌不協調,村莊內部和道路兩側缺乏公共綠化景觀,人居環境品質有待提升。其次是村內公共藝術的時間性問題,如雕塑、裝置、建筑等通過視覺形象轉譯的公共藝術,對歷史語境的渲染有待加強。最后是文化傳承,由于年輕一代外出打工,因此農村留守人群受傳統生活環境的影響較大,并且不同村民的思想和價值觀存在較大的差異。荻浦村在人居環境中的文化傳承和表達方式上顯得較為乏力,缺乏具有敘事語境和文化內涵的公共藝術,不能明確表達地域特征與文化價值觀。
2 視覺空間公共藝術在鄉村人居環境中表達的意義
2.1 文化維度的藝術化符號建構
首先在鄉村人居環境中,運用不同的地域文化符號有利于繼承和傳播當地文化。將村落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合,能夠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和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喚醒村民的主體意識。其次,個性化的符號可以明確鄉村主題定位,有機整合村落文化,提升文旅體驗和品質,促進經濟發展。最后,文化和藝術設計的結合能推動文化革新,實現兩者共生演進的正反饋效應。
2.2 空間維度的互動性表達運用
公共藝術在鄉村人居環境中既是場所精神的體現,又是居民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的表現。公共藝術能以情感與行為融合為手段在相應空間建構互動情景,實現環境與藝術、人與藝術的互動,結合鄉村的歷史文化,在加深情感認知的同時融入設計思維,傳遞大眾情感和文化內涵,實現藝術作品、創作者和公眾這三方的互動,突出視覺空間公共藝術的互動性和開放性。
2.3 時間維度的“非遺”和民俗傳承
視覺空間公共藝術指公共空間和公共場所的藝術,是一種在視覺和空間上能夠和公眾發生廣泛關系的藝術樣式,涉及建筑、雕塑、壁畫、景觀、園林地景等各種藝術形式,能夠形成特定的場域性,有獨特的時間性意義。第一,體現在其物性依賴的形式與材料都是歷史的產物和自然經驗的結果,有特定的標志意義,是其歷時性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共識性存在的結果;第二,體現在視覺審美性,審美隨著不同主體需要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有著社會、文化、歷史的客觀必然性。公共藝術不僅要具備歷史性,還要有時代性,幫助公眾凝聚共同記憶,傳遞和保護與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有關的記憶。
3 視覺空間公共藝術在鄉村人居環境中的表達策略
3.1 壁畫創作中的美育表達
壁畫創作具有公共屬性,伴隨多樣的視覺圖式深入各種公共領域,是一種公共資源,引導公眾鑒賞視覺藝術。一方面,要發揮壁畫這一視覺藝術獨特的時間屬性,在選題創作上突出獨特的文化性和故事性,拉近藝術與觀者的距離。另一方面,通過鄉土生活作品或風俗人情主題作品等實行平面視覺創造,可以整修陳舊的鄉村立面空間,豐富鄉村空間情景。
荻浦村的壁畫插畫創作將孝義文化事跡與相關場景元素結合,在增強人居環境趣味性與現代感的同時,向觀者宣傳荻浦孝義文化遺產。打造富有本土文化與視覺特色的藝術氣象,使觀者領略獨有的文化魅力。圖2為主題式壁畫創作在荻浦村人居環境中的應用。
3.2 雕塑形式中的功能表達
公共雕塑以視覺藝術形式介入鄉村,可以改善人居環境,營造良好的空間,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在增強藝術文化認同感的同時,帶動相關旅游產業的同步發展。一是互動交流功能,公共雕塑不僅要具有觀賞性,還應重視觀者的互動和參與。通過改變雕塑外在視覺形態激發觀者興趣,讓觀者改被動觀看為主動參與,獲得精神和情感的雙重滿足。二是審美裝飾功能,從藝術角度塑造極具造型感的鄉村雕塑可以豐富鄉村人居環境的景觀建設,突出視覺美感。作為一種公共藝術,廣泛的表現主題、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可以更好地裝飾人居環境。三是文化象征功能,公共雕塑不僅可以美化鄉村,還能彰顯鄉村文化,在文化傳承和象征方面占據重要地位,這也是雕塑功能的集中體現。
荻浦村梳理古村落的文化元素和內容,通過雕塑的藝術語言,將文化元素融入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場景之中,在整個古村落營造濃厚的孝義文化氛圍。孝義雕塑按照游覽環線,分為“孝義、孝善、孝行、孝德”這四個板塊,以這種方式加強孝義文化對游客和村民的熏陶。增強可看性、可玩性、趣味性,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圖3為荻浦村內雕塑。
3.3 景觀營造中的互動表達
景觀是鄉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動性表達重點在于建立人與景觀的聯系,根據當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進行整體設計,因地制宜地利用鄉土植物、地形地貌來合理規劃,增加空間的互動語境和沉浸式體驗。注重人性化的設計及情感互動,營造集交流、文娛、玩賞等功能于一體的互動環境,提高人們進行情感反饋的積極性。
比如在荻浦村中打造中心綠地景觀,可用于當地舉行節慶活動、溝通交流活動等。遵循人性化設計原則,結合當地文脈,與鄉村整體環境相協調。周邊結合主題多種植花卉,邊角樹蔭處主要種植本地植物,鋪裝樣式采用鄉土材料,以磚塊、青石板、瓦片、木材為主,體現鄉村風土人情。圖4為荻浦村中心綠地。
3.4 裝置藝術中的觀念表達
裝置藝術作為相對開放的藝術形式,具有自由隨性的特點[3],作為融入當地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藝術形式,在通過色彩、外觀、材料等視覺藝術內容向觀者傳遞信息的同時,應當重視對居民日常文化生活觀念的表達。
荻浦村街巷節點景觀應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利用現有資源,根據當地村民的活動需求,在綠地中放置具有鄉土風情的特色景觀小品、設置活動場地及配套各種休閑娛樂設施,成為鄰里交往的天然場所,營造其樂融融的鄉村休閑景象。應使用鄉土材料鋪裝,以毛石板面、磚塊、卵石、細沙為主,體現鄉村風土人情(見圖5)。
3.5 建筑風貌的適應性表達
建筑適應性指的是建筑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民居建筑是人們直觀感受本土文化的載體。一方面,要在保留視覺效果和價值的基礎上改造鄉村建筑,適應建筑的整體形式和鄉村風貌,提升現有人居生活環境品質。另一方面,要選擇適應當地自然環境、色彩肌理的材料工藝,合理優化利用,制訂科學的改造計劃,促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荻浦村的建筑改造在風格上可以和江南鎮鎮區建筑風格相結合,在顯性的規劃設計方面充分尊重荻浦村的文化邏輯,延續村落的歷史脈絡。住宅建筑的顏色可以淡黃色為主,橙色、白色為輔,營造溫暖大氣感,在用材上可選用高明度、低彩度的涂料、貼面磚或真石漆,形成宜人舒心的鄉村環境。圖6為荻浦村建筑風貌。
4 結語
本文以荻浦村人居環境內的公共藝術為具體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梳理繪畫藝術、雕塑藝術、裝置藝術、鄉村景觀、建筑風貌在鄉村人居環境中的藝術表達形式。由于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和大眾性,因此更要注重和所處環境融合,這不僅有利于改善鄉村人居環境,還是用藝術精神和設計思維助力鄉村風貌優化升級,采用藝術手段保護與修復鄉土文脈,是一項系統工程,使觀者與環境建立物質的交換關系,思維與環境建立精神的交換關系。用公共藝術的創作方式來改善鄉村空間環境,從賞心悅目到思想共鳴,激活荻浦村的地域文化,改變傳統觀念。
參考文獻:
[1] 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 李弘娜.中國視覺空間公共藝術建設的政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4.
[3] 王勐,梁躍園.裝置藝術在中國新農村改造中的發展思考[J].藝術科技,2017,30(9):294,323.
[4] 李彥,喻思雅,尚玉濤.基于適應性的鄉村建筑改造設計探討[J].工程建設,2021,53(7):44-50.
[5] 何文宏.鄉村振興視域下的公共雕塑設計策略[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21(6):78-81.
[6] 耿春莉.鄉村旅游背景下的地景建筑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9.
[7] 楊泉榮.視覺傳達設計中視覺空間的研究與分析[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3.
作者簡介:于杭田,男,浙江杭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楊小軍,男,江蘇啟東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王海文,男,山東青島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