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貿區是中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作為自貿區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要處理好“發展”與“轉型”“改革”與“開放”的關系,找準自身定位,在自貿區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地方政府要積極探索建立與自貿區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特別是要在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不斷完善。同時,自貿區也為地方政府提供了機遇,其帶來的溢出效應對區域內的產業發展、產業布局、人才流動等方面產生深刻影響。地方政府在制定戰略時要充分考慮自貿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積極探索更適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模式,打造與自貿區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體系,充分發揮自貿區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
一、自貿區的建設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
中國的自貿區建設從2013年開始起步,到目前為止已經先后設立了21個自貿區,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立為各地提供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樣板,也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地方政府在推進自貿區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頂層設計到具體落實,從整體布局到具體舉措,地方政府都做了大量工作。在自貿區的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積極探索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新模式、新機制、新舉措,通過自貿區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當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良好契機。同時,地方政府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尋找差距,提升自貿區建設水平。
二、自貿區為地方政府帶來的機遇
(一)明確產業發展方向
自貿區的建設和發展將有助于地方政府對發展戰略進行重新定位,為地方政府提供新的發展思路和產業發展方向。自貿區為地方政府帶來了新的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政策紅利。地方政府在制定產業規劃時要充分考慮自貿區建設帶來的影響,積極探索如何通過產業轉型升級來提高地方經濟綜合競爭力。例如:湖北自貿區通過多項措施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首先,聚焦重點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湖北自貿區致力于在重點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從科技成果到生產線的關鍵一躍,促進“創新之花”結出“產業之果”。其次,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武漢片區通過建設光電工研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從機制、路徑、模式、集成和設施等途徑開展創新探索,研究和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賦權,圍繞核心技術工程化、產業化薄弱環節開展攻關。再次,打造中試服務平臺。武漢片區聯合成立武漢中關村硬創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為企業提供科技服務,助推光電子、醫療器械、軟件通信等產業領域科技企業加速“技術—中試—產品”的轉化。最后,設立湖北隆中實驗室科技專項。襄陽片區設立“湖北隆中實驗室科技專項”,實行“先平行立項,后重點聚焦、優中選優”,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二)促進區域合作
自貿區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個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的平臺,有利于本地企業在區域內“走出去”“引進來”,有利于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流動。地方政府積極利用自貿區發展帶來的機遇,引導本地企業參與到自貿區建設中來。廣東自貿區多措并舉、積極引導、協同發展,旨在打造國際化、法制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和區域合作。其一,廣東自貿區加強與港澳的深度合作,打造協同發展新模式,聯合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力推動廣東自貿試驗區與沿線國家或地區在物流、貿易、投資、金融、人文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其二,通過舉辦各種論壇、會議、展覽等活動,為企業搭建交流平臺,促進企業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增強本地企業與自貿區的聯系和融合。其三,廣東自貿區積極推進制度創新和政策措施的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的本地企業進駐自貿區,參與自貿區建設和發展。
(三)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自貿區的建設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個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平臺。自貿區建設將為本地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新的機遇,通過擴大開放、鼓勵創新,幫助企業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地方政府在制定發展戰略時,要積極探索如何通過改革開放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途徑和方法。例如營口自貿區通過實施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和國家級高新區科技創新的“雙新聯動”戰略,加快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一方面,以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吸引四新經濟入駐,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另一方面,以國家級高新區科技創新促進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并出臺一系列轉型升級政策。這種“雙新聯動”的方式賦能產業提質增量,構建全鏈條協同創新體系,實現“產品、企業、產業、技術、平臺”五聚集,形成集眾智、匯眾力的全要素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把“雙新聯動”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經過4年多的制度創新,營口自貿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從成立之初以工業為主要支撐的產業結構,逐步轉變為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互融合、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四)促進產業創新
自貿區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個了解國際市場、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產業創新發展的平臺。研究表明,自貿區內企業利用國外先進技術的能力較強,這將促進我國先進技術在自貿區內的轉化和應用,推動區域產業創新發展。例如,上海自貿區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參與國際競爭等方式推動本地產業創新發展:一是上海自貿區支持試點地區開展再制造產品進口試點,已批準實施了首批企業名單、商品信息和監管方案,沃爾沃建筑設備已向境外公司確認首張再制造產品進口訂單,首臺再制造機器將于近期入境。二是實施更加開放的通關便利化舉措,上海自貿區持續推進“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通關便利化措施,促進貨物通關提速增效。上半年外貿進口總額同比增長17.9%。三是優化金融創新業務審批服務,支持外資金融機構開展創新業務。例如,高盛工銀QDII額度申請用時1個多月獲批,并于今年6月發行了第一支產品;南洋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申請用時不到3個月獲批;瑞士再保險集團子公司瑞再企商保險申請增資支持個人保險業務拓展,10日內即獲批準。
三、地方政府在自貿區建設中發揮的作用
從目前來看,自貿區建設可以說是中國未來10年乃至更長時期內的重點工作之一。地方政府要積極探索建立與自貿區發展相適應的相關體制,特別是在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不斷完善。其中,上海和海南充分利用自貿區帶來的溢出效應,探索出了構建產業共同體、打造靚麗“新名片”的新路子:
一是上海市政府在上海自貿區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上海市政府積極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自貿區內的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政府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為自貿區內的企業提供跨境結算、融資等服務,推動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等金融創新;另一方面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的協同發展,共同推動自貿區建設。政府通過加強與蘇浙皖等地的合作,共同打造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提升整個區域的協同創新能力。
二是海南省政府在海南自貿區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策支持。海南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自貿區建設的政策,包括財政資金扶持、稅收優惠、金融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這些政策旨在吸引企業入駐自貿區,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第二,基礎設施建設。海南省政府大力推進自貿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自貿區的投資環境和貿易便利化水平。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港口、機場、公路、電力等基礎設施,為企業提供更好的運營條件。第三,服務優化。海南省政府積極推進政務服務改革,優化審批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政府還加強了對企業的服務和支持,建立了企業服務大廳,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工商注冊、稅務咨詢、人力資源服務等,以幫助企業解決各類問題,提高投資效率。第四,招商引資。政府成立了專業的招商團隊,負責對接國內外大型企業,吸引其來海南投資。同時通過舉辦招商活動、加強宣傳推廣來提升政府形象。總之,海南省政府在海南自貿區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為自貿區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這些具體的案例表明,地方政府在自貿區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企業和資本進入,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地方政府還需要加強與中央政府的溝通和協調,為自貿區建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
四、探索形成適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模式
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形成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模式,實現區域內經濟的良性互動和資源整合。中國(陜西)自貿試驗區楊凌示范區(以下簡稱楊凌示范區)立足于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圍繞農業領域的開放合作,創新現代農業交流合作機制,打造農業領域國際合作交流創新平臺,積極推動國際農業人文交流與合作。楊凌自貿區的發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策制度創新
楊凌示范區深入推進政策制度創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投資貿易環境。自貿區積極探索以負面清單為基礎的投資管理制度、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導向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以及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產業促進政策等。
(二)特殊功能打造
楊凌示范區充分發揮其在農業領域的特殊優勢,打造以“楊凌農科”為烙印的特殊功能。自貿區將重點發展農業科技研發、轉化、交易和農業技術推廣、培訓、咨詢服務等,同時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科技合作,打造國際農業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
(三)產業集聚發展
楊凌示范區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運作,吸引農業產業鏈上的各類企業和機構入駐,促進農業產業的集聚發展和轉型升級。自貿區重點發展優質小麥、牧草、食用油等特色農業產業,同時加強與國內外優秀企業和機構的合作,推動農業產業鏈的完善和升級。
(四)營商環境優化
楊凌示范區通過簡化企業設立手續、優化審批流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措施,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同時,還積極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在線辦理,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提升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五)對外開放合作
楊凌示范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擴大對外開放,加強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通過舉辦農業展覽、農業洽談等活動,促進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合作,同時積極引進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和農業技術,推動涉農國際投資和科技合作。
五、優化自貿區相關政策措施
(一)推進簡政放權
簡化審批程序,取消不必要的審批事項,提高審批效率;下放審批權限,爭取國家、部委和省級審批事項下放,為自貿試驗區爭取更多有利于建設發展的審批權限;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削減行政審批權力。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市場活力;推進行政審批信息化和標準化建設,建立統一政務服務受理平臺,建立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和電子證照系統,探索電子印章在審批中的應用,實現線上、線下審批服務的“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
(二)做好監管和服務
一是要實施便捷高效的海關監管制度,全面推行“互聯網+海關”監管,實行“不見面”和“無紙化”通關,優化通關流程,推行關檢“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提高通關效率。二是要加強口岸安全設施建設,建立口岸安全聯合防控機制,推動口岸安全信息共享,保障口岸安全。三是建立以企業信用為基礎,以風險管理為核心,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基本方式的新型綜合監管體系。通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監管,實現公正、公平、公開的市場環境。四是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通過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檢查人員的方式,加強對市場主體的監管。同時,將抽查結果向社會公開,實現監管的透明化和公開化。通過這些方式,可以做好自貿區的監管和服務,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自貿區的發展。
(三)開展創新探索
自貿試驗區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在一些關鍵領域先行先試,開展探索。首先,在自貿區范圍內,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推動貨物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促進外貿發展。其次,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推出符合自貿區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推進供應鏈金融、貿易金融等領域的發展。再次,通過制定產業引導政策,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自貿區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通過這些方式,我們可以開展創新探索,優化自貿區政策措施,推動自貿區的發展。
(四)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要充分發揮自貿區作為經濟增長的“助推器”作用,依托自貿區建設積極打造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和產業群,在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方面給予相應優惠政策,發揮自貿區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帶動作用。首先,要明確自貿區的核心產業,這可以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或是符合區域發展戰略的產業。在確定核心產業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引導和鼓勵相關產業的企業聚集。其次,通過對自貿區的產業布局進行優化,引導相關產業的企業在地理位置上進行相對集中,形成產業集群。然后通過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加強產業鏈的整合,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再次,通過打造自貿區的品牌形象,提升自貿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企業和投資者入駐,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也可以成為自貿區的核心競爭力,為自貿區的長期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六、結語
作為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建立自貿區是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之一。它對地方區域經濟一體化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包括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地方產業布局、促進人才流動等。作為自貿區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要立足于本地實際情況,準確把握自貿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體系,為自貿區建設提供良好環境。在此基礎上,把自貿區建設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改革開放新高地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新引擎。
參考文獻:
[1]林敏.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與自貿區戰略研究[J].消費導刊,2019(44):191.
[2]袁琰星,劉輝,陳搏.廣東自貿區和粵港澳大灣區:關聯、現狀與對策[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2):9-13.
[3]曹金陽,張建勤.上海自貿區建設經驗及啟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20):76-78.
作者單位: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楊凌示范區管委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