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我國選手在國際單簧管比賽中獲取優秀成績的次數較少,獲得優秀獎項的人屈指可數。高校作為培養單簧管演奏人才的主要陣地,要想培養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質的單簧管演奏人才,須對單簧管教學進行深入研究,改革教學模式,提升教學的規范性、合理性和質量。方法:借助理論研究法、文獻調查法等,分析我國成人單簧管國際比賽現狀、單簧管教學的困境與不足,深入探索單簧管教學改革思路以及實際改革舉措。結果:我國現階段高校單簧管教學面臨一系列困境,包括人才培養方案不明確、不完善,大部分高校未制定單簧管演奏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設計不合理,缺乏統一、完整的教育教學內容及標準,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不到位,實踐教學活動欠缺等。基于此,需要組織開展單簧管教學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教學內容、加強音樂素養培養、豐富實踐教育活動、打造專業教師團隊,以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綜合素質以及競賽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結論:要結合單簧管比賽要求,改革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單簧管教學效率和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高素質的單簧管演奏人才。
關鍵詞:單簧管;比賽;高校;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J621.4-4;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2-0-03
單簧管是一種直吹的西洋木管樂器,我國有較為龐大的單簧管音樂學習群體,也有享譽世界的單簧管音樂家,但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本土培養的音樂人才在國際級單簧管賽事中獲獎或進入復賽的屈指可數,可以立足一流交響樂團的演奏家更是極少。除了受到社會教育、音樂傳統文化等因素影響之外,也與我國高校單簧管教學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方式有密切關系。因此,要對其加以重點關注,結合單簧管比賽失利的原因,不斷改革與優化單簧管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的規范性、合理性。
1 單簧管概述
單簧管又可以稱為克拉管、黑管,是木管樂器家族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樂器,有木管樂器中的“戲劇女高音”之稱。其一般由膠木或硬木制作而成,長度約66厘米,由管嘴、吹節、上下節管、座管、喇叭口幾個部分組成。音域主要為e~g3,常見的有A調、bB調、C調,高音區域明朗嘹亮,重音區域音色清澈、純凈、優美,低音區域豐滿渾厚且低沉,可以廣泛應用于軍樂、管弦樂、輕音樂、爵士樂等音樂藝術形式。其誕生于17世紀中葉,19世紀末正式傳入我國。
2 我國單簧管比賽現狀
近年來,我國對單簧管樂器教學的重視度不斷提升,并積極主動地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音樂比賽世界聯盟,獲取古典音樂賽事舉辦資格,于2009年和2013年舉辦兩屆國際比賽,比賽評委由世界級專家組成,來自國內外的單簧管音樂者踴躍參加,這也是單簧管在我國繁榮、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2018年,在意大利梅爾丹特國際單簧管比賽中,我國選手獲得銀獎,這也是我國在國際單簧管大賽中獲得的最高獎項。2022年,第十七屆意大利梅爾丹特國際單簧管比賽中,我國又有一名青年選手進入決賽,并獲得獨奏組銀獎的優秀成績。本次比賽競爭比較激烈,參賽選手水平較高,我國選手獲獎十分不易。但總體來講,我國選手在國際單簧管比賽中取得優秀成績的次數屈指可數。高校作為培養單簧管演奏人才的主要陣地,應給予其高度關注[1]。
3 從單簧管比賽角度談高校單簧管教學存在的困境
3.1 單簧管人才培養方案不明確
現階段,我國專業音樂院校、師范類院校、綜合類院校、職業院校等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單簧管專業,雖然為培養單簧管演奏人才提供了一定支撐,使單簧管演奏人才數量增多,但由于專業課程開設時間短,所以大部分高校未形成完善的單簧管演奏人才培養方案和計劃,沒有從本校特色出發,把某一方向的工作當作重點,而是主要照搬專業音樂院校以及國外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對各類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但難以深度掌握,專業化頂尖單簧管演奏人才欠缺,與國外培養水平存在一定差距[2]。而從比賽層面分析,單簧管比賽主要比拼專業能力、演奏水平,要求演奏者擁有較高的演奏水準,我國高校所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比賽要求,阻礙著單簧管的發展。
3.2 單簧管教學內容設計不合理
單簧管是西洋樂器,教學內容安排十分重要。目前,國外各高校對單簧管教學內容的安排較為合理。例如,俄羅斯音樂學院指出,學生要以本民族作品為重點進行演奏,掌握本民族作品演奏技巧、重點難點之后,再學習外國優秀作品;德國萊比錫音樂院校要求學生在校期間依次展開音階、音準、練習曲目、獨奏、室內樂等層面的訓練和學習。近年來,我國各高校改革進程不斷加快,單簧管專業也在不斷改革與優化,教學有序開展,教學質量明顯提升。
3.3 單簧管教學中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不到位
從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層面分析,在單簧管演奏競賽中,對于我國本土作品,中國選手原本應該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卻仍舊敗給其他國家的選手,這與演奏水平有關,但其不是全部原因。我國演奏人員并不是演奏技術不精,而是音樂素養、綜合素質有一定的欠缺。具體來講,大部分學生都會加強單簧管技巧以及知識的學習,但對文化知識的掌握與了解存在一定的不足,而這必然會影響文化知識學習效果[3]。步入深層次學習階段,高校教師對學生綜合素質、音樂素質提升的重要性缺乏重視,更加關注技術、技巧教學,存在以技術、技巧以及能力提升為主的認識誤區,這導致學生很難深入挖掘和了解作品的內涵,缺乏鮮明的演奏特色,這是影響比賽成績的主要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3.4 單簧管實踐教學活動欠缺
對演奏者來講,參加國際比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要求演奏者有豐富的演奏經驗和良好的演奏心態,以更好地發揮出自身水平。我國演奏者整體藝術實踐能力欠缺,這與高校實踐教學活動開展不到位有一定的關系。大部分高校采用按部就班的理論教學模式,實踐活動不多,許多學生一年登上舞臺表演的次數屈指可數,這導致許多學生雖然演奏技巧和演奏能力高超,在課堂與課下練習的過程中表現優異,但是一旦遇到公開、大型演奏場合,就會怯場、緊張,導致演奏水平降低,影響整體演奏效果。
4 高校單簧管教學改革策略
4.1 做好頂層設計,完善單簧管演奏人才培養方案
要想保證單簧管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更多高水平、高素質的單簧管演奏人才,高校應結合單簧管比賽現狀以及國際比賽情況,不斷提高對單簧管教學工作的重視度,積極合理將其列為中心、重點工作,將教學改革作為學校教學體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在制定高校章程時重點凸顯教學中心地位,廣泛吸收教師、學生等的意見,合理設計單簧管課時、課程安排以及專業教學方案,并深入論證和研究現有的教學管理機制,刪除不符合要求的內容,修訂不規范之處,規范化、系統化、全面化實施教學管理。
二是做好社會調查研究,從國際視角出發,分析單簧管演奏人才培養現狀、發展趨勢,明確單簧管比賽情況以及對人才的實際要求,以此為基礎規劃單簧管演奏人才培養方案,保證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科學合理性,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例如,專業音樂院校作為我國單簧管教育教學的領頭羊,所招收的學生普遍具備優異的演奏能力,并且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名師名家云集,因此必須將人才培養目標放在“高、精、尖”層面,重點培養專業水平高、音樂素質優異的單簧管演奏人才;綜合類院校的學生就業面比較廣,需要重點關注綜合能力、系統能力培養,或者根據學生的意愿提供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如有學生想要深造,或有學生畢業后想要成為單簧管指導教師,都需要得到教師的支持與關注。只有不同類型的院校承擔起相應的職責,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才能構建起立體化、現代化的單簧管演奏人才培養體系,讓單簧管藝術真正從教學、創作、演奏等層面實現全面、長遠發展[4]。
4.2 創新教學內容與形式,提升教學的科學合理性
在單簧管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現有條件的支撐與幫助,以實際教學情況為依托,從整體層面針對單簧管教學內容進行規劃。一是在設置具體課程時,要充分依托學生的能力水平、課程設計、學時安排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遵循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原則設計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不可采用“一刀切”模式,要讓學生懂得多、學得多,具備超群、全面的能力。二是在演奏技巧訓練教學過程中,要創造性、創新性設計思維訓練內容。具體來講,單簧管教學不可拘泥于傳統套路和范式,要充分考慮,把教學與訓練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具體來講,缺乏對人生、對生活、對世界的深刻體會和感悟,是難以賦予單簧管音樂內涵與靈魂的,這也是我國單簧管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此,要把教學內容以及模式融入世間百態,以此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3 拓寬教學視野,培育學生的音樂素質
文化修養、音樂素質對單簧管演奏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對單簧管演奏者能力提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新時期素質教育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高校教師必須明確意識到文化修養對演奏的影響,積極合理展開文化素質教育引導。一是教師要率先示范,樹立終身學習探索的理念,主動涉獵以及收集各類知識,提升自身音樂素質,用自身的音樂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促進學生全面、長遠發展。二是教師要引領學生不斷豐富自身知識。綜合素質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提升的,而是需要日積月累,雖然過程比較漫長,但能從本質層面提升、優化演奏者的音樂素養及演奏效果。對此,教師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單簧管相關文化知識,深刻了解單簧管特征,并結合我國音樂文化、鄉土音樂特色,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其深入理解音樂作品內涵。
4.4 豐富藝術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從單簧管比賽角度分析可以發現,單簧管比賽不僅對參賽人員的藝術能力、演奏水平有較高要求,對參賽人員的臨場發揮能力、綜合素質等也有較高要求,因此,開展實踐活動,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藝術實踐十分重要。一是高校要不斷完善實踐設施與場所,如設計樂器、單簧管排練廳、音響設備、音樂廳等,并委托專人管理實訓基地,保證基地可以正常使用,為學生提供實踐訓練場所。二是組織開展豐富多元的實踐活動,舉辦實踐競賽,比賽面向所有學生,從最初的海選開始,通過逐層選拔,最終評選出總冠軍,給予其一定的物質與精神獎勵,并通過校園廣播、網站等進行宣傳,通過這一豐富多元的實踐競賽活動,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主動性。三是高校可以與社會組織機構合作,包括企事業單位、文藝團體等,創設校外單簧管實踐訓練基地,定期委托派送學生前往基地實習,或者定期在這些基地舉辦專場演出、競賽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得到實踐鍛煉,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藝術素養以及應變能力,教師也能明確掌握藝術實踐的價值,為學生創造與爭取更多的實踐機會。
4.5 建立教學改革激勵機制,促進教師能力提升
激勵機制對于提升教學管理質量以及激活單簧管教師教學的積極主動性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可以助推單簧管教學目標以及改革工作深入落實,因此需要給予其重點關注。現階段,單簧管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以懲罰為輔、以獎勵為主、崗位推出機制應用不到位等問題,亟須完善激勵機制。一是創設教學獎勵體系,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創造性。二是重新創設教學考核評價機制,采用教師自我評價、學生評價、教學評價、科研評價等多種評價模式,保證考核公平、客觀。三是設計教學推出機制,針對單簧管教師建立健全崗位競爭機制,增強單簧管教師的危機意識,使其更加注重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
5 結語
目前,我國單簧管教學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學生單簧管演奏能力有一定的欠缺,優秀專業人才缺乏。對此,需要給予其重點關注,明確掌握演奏者單簧管演奏存在的不足,針對教學進行改革與優化,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豐富實踐教學活動,促進我國單簧管事業長遠、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龐亮.單簧管演奏西洋化與民族風的對立與破局:以帕米爾之音協奏曲為例[J].藝術研究,2021(1):89-91.
[2] 崔華,張溯.單簧管教學改革初探隨筆:關于克魯塞爾《f小調第二單簧管協奏曲》演奏技巧的理解[J].戲劇之家,2022(10):70-72.
[3] 衛陽.單簧管在高校教學中對學生音樂表現的培養思考探索[J].中外交流,2020(12):100.
[4] 吳志濤.單簧管演奏問題分析及其教學:評《單簧管演奏教學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3(4):128.
作者簡介:孫嘉韻(1997—),女,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方向:單簧管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