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的描述,概括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概念,探索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傳承路徑:通過外部環境的熏陶,讓學生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產生興趣;通過開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理論課程,讓學生得到系統學習的機會;通過開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實踐課程,讓學生得到與自身文化交融、碰撞的契機。傳承路徑研究旨在讓學生形成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并最終內化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文化認同;高等教育;傳承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3-0048-04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燦爛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都是各民族人民創造并世代傳承的寶貴財富。承載各個民族獨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的民族文化既是各個民族生產、發展的重要標志,又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及現代化進程的推動下,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由于原生環境的改變,正經歷著不斷衰落及消亡的過程[1]。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今天,如何切實有效地傳承和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促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新發展,不僅是構建和諧、多元社會的訴求[2],而且是中國文化事業建設的訴求,更是少數民族自身發展的訴求[3]。教育是文化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在保護、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實踐探索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概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編寫的《文化多樣性與人類全面發展——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報告》認為,文化規定了人如何與自然、與周遭的物質環境發生聯系,文化決定了人如何看待人與地球、人與宇宙之間的關系,文化決定了人對其他生命形式(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的態度[4]。
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的描述可以看出,文化的形成不僅與周遭的環境有關,而且與人的思想活動有關。因此,一個特定文化的形成必須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外部環境,并受到周圍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形成具有共同信仰、道德、習俗等的民族群體,同時,該群體通過有針對性的民族文化的傳遞,讓民族成員獲得必需的生存、生產經驗及各項技能。因此,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概念可以界定為:某個民族所特有的既包括具體化的外在行為和物質形式,又包括內在化的思維方式,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傳承路徑
文化的形成與周遭的環境有聯系,因此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傳承路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考慮:其一,創建一個能讓學生感受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氛圍的外部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物理環境是指由少數民族的圖騰、建筑等客觀存在的生活品所營造的環境。人文環境則是少數民族的生活氛圍,即節慶活動、宗教儀式等形成民族性格的環境。其二,開設少數民族文化課程,包括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理論課程:在高校的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少數民族文化,讓學生從理論層面上了解這些文化,加深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掌握。這些文化既包括某一少數民族獨有的文化,又包括在某一區域內很多個少數民族共有的文化。實踐課程:在學生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有了理論層面的了解后,讓學生深入少數民族地區,真正感受少數民族文化。學生將在學校營造的少數民族環境中感受到的、在課堂中學習到的和自己在少數民族地區切實體會到的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形成自己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并通過與自身文化的交融、碰撞,最終內化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一)外部環境
1. 物理環境
物理環境是指由少數民族的圖騰、建筑、服飾等客觀存在的生活品所營造的環境。為營造高校中少數民族氛圍的物理環境,多數學校采用的是建造少數民族博物館的方式。每個學校會結合自身所在地域的特色、教師的科研優勢及學校設置的專業,創建不同類型的民族博物館。
廣西科技大學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與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聯合研究苗錦的文化生態與生產性保護,其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是校級特色專業,因此,廣西科技大學打造了苗錦文化研究與展示中心(見圖1)。該中心以廣西柳州融水苗族的織錦為研究主體,紡紗、織布、織錦、蠟染及苗族常裝、盛裝都有展示。該中心不僅是學生學習苗族服飾文化課程的基地,而且是教師的科研基地。該中心會定期聘請苗族織錦、刺繡、蘆笙等傳承人給全校學生講授苗族文化及其技藝。
賀州學院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賀州位于湘、粵、桂交界地帶的“南嶺走廊”核心區域,地理位置獨特、族群結構復雜、文化遺產豐富,是進行原生態族群文化研究極寶貴的田野考察點。由于擁有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再加上學校研究民族文化的教師們的共同努力,經過多年的建設,逐漸形成了具有8個專題展示廳和4個資料庫的賀州民族文化博物館(見圖2)。8個專題展示廳分別是生產生活與民俗文化展廳、契約文書展廳、錢幣礦冶展廳、木雕展廳、燈具展廳、石雕展廳和耙文化展廳。4個資料庫分別是南方族譜中心、周敦頤理學資料庫、地方特色文獻資料庫、古籍資料庫。該博物館豐富的館藏為學生學習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柳州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因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革,招生難度逐漸加大,學校領導意識到只有找到自己的專業特色并打造出一定的知名度,才能吸引學生到高職院校就讀。劉洪波副校長帶領的教學團隊,從報考最多的建筑類專業著手,結合柳州三江侗族獨特的建筑文化及學校教師們的科研方向,最終選定以侗族木結構營造為特色開展教學及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柳州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在全國侗族木結構營造領域已小有名氣,并在校內建造了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博物館(見圖3)。該博物館不僅有侗族鼓樓和風雨橋的小實物模型,而且在博物館外的空地上建立了一座真正的鼓樓,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侗族木結構營造環境,讓學生能身臨其境地學習少數民族的木結構營造技藝。
2. 人文環境
(1)營造高校中的少數民族文化氛圍
營造高校中的少數民族文化氛圍,一般采用建立學生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工作坊、學生社團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研究工作室的方式。例如廣西科技大學建立了廣西民間蠟染藝術實踐工作坊,學生通過研究苗族的楓香染,設計并制作了一些蠟染服飾品,這些作品在第五屆廣西大學生藝術展演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活動中獲得了三等獎。由一群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成一個設計開發團隊,他們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他們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認同和反思的過程,并在實踐中逐漸加深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使很多漢族的學生逐漸成長為有很強跨文化能力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主體。然而,僅僅靠少數人在高校中營造孤立的少數民族人文環境,影響比較小,還不能形成學生學習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真正的人文環境應該包括少數民族的生活氛圍,即節慶活動、宗教儀式等形成民族性格的環境。因此,高校人文環境主要依托學校所在地區的大環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2)依托高校所在地區的文化影響
只有營造一個具有濃郁民族文化氛圍的外部人文大環境,讓學生深深地融入其中感受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才能吸引學生學習及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以廣西科技大學為例,廣西科技大學所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主要有苗族、瑤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在農歷三月三期間,廣西每個市、縣、村、寨都會舉辦各種活動歡慶節日。同時,壯族和瑤族還有歌圩節,侗族還有花炮節,苗族還有古龍坡會等節日。各個節日期間,柳州市會組織少數民族傳承人在文廟、市民廣場、龍潭公園等公共場所開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展示及免費技藝傳承等活動,部分大學生會成為活動的志愿者,而多數不是志愿者的學生則會參與這些活動,在熱鬧的活動中,他們能感受到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很多學生因此愿意融入其中學習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并積極傳承。
(二)開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課程
學生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有了興趣,就會產生深入了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想法,因此,高校可以開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類課程,對學生加以引導,進一步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開設的課程可以有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專業課程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調研實踐類課程。
1. 開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理論課程
開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理論課程需要注意兩個方面。
第一,要注意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差異性。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吸引學生主要是因為文化的差異性。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以漢族學生居多,因此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課程的開發上,需要提煉出其獨特的文化,特別是與漢族文化差異較大的文化。學生在學習這些文化的時候能感受到不同文化對自己生活理念、價值觀念等產生的沖擊,而這也是一個自身文化與他文化互相碰撞、沖突、交融的過程。柳州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選擇侗族木結構營造作為本校建筑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古侗族就生活在閉塞的大山中,與外界聯系較少,所以侗族的所有建筑物,無論是象征他們種族的鼓樓、為村民遮風擋雨的風雨橋,還是每家每戶的吊腳樓,都是就地取材,用大山中最多的杉木建造而成。因為沒有鐵釘之類的輔助工具,侗族的建筑全部都采用木榫銜接。鼓樓錯綜復雜的斗拱支柱,以杉木開槽穿榫連接而成,不用一釘一鉚,銜接不隙,嚴謹牢固,經風霜、歷風雨,百年不倒。侗族神奇的建筑師們僅憑一根丈桿、一支筆,就能將巍峨的鼓樓建造起來,著實是鬼斧神工。這種木結構營造技術與現今的鋼筋混凝土建造技術完全不同,對學生的沖擊力很大,因此,學生就會產生一探究竟的念頭。這種文化比較教學法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要注意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共同性。南方的很多少數民族因為生活在多雨潮濕的大山中,所以多依山而建吊腳樓,一樓圈養牲畜,二樓住人。吊腳樓相同的建筑結構、聚集方式等形成了南方很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共同性。吊腳樓主要是以血緣關系聚集,樓與樓之間通過樓廳或者曬臺連接在一些,既有每家每戶的獨立性,又有叔、伯、兄、弟之間的聯系性。這是一種相對私密安全的生活環境,孩子在樓間跑跳玩耍,不會產生怕人的心態,因此,這種聚集方式不僅可以養成人們的集體意識,而且是少數民族人民熱情好客、淳樸敦厚性格養成的主要原因。但這里所說的共性是指部分少數民族之間的共性,其與漢族之間仍然具有較大的文化差異。
將差異性和共性提煉出來開發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課程,對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2. 開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實踐課程
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從理論層面上了解了部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但想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對某一個少數民族進行實地考察,要住在村民家,真正感受少數民族村寨的物理環境、人文環境及各類節日慶典活動所蘊含的民族特性。這樣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實踐,可以將學生在學校少數民族文化環境中感受到的、在課堂中學習到的和自己在少數民族地區切身體會到的相結合,形成自己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并通過與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最終逐漸內化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三、結論
課程組通過外部環境如少數民族地區節慶活動及高校刻意營造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氛圍,使學生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的興趣;再配合高校開設的少數民族文化理論課程對學生進行學習引導;最后通過開設的實踐課程將學生帶到少數民族地區讓其親身感受,形成了較為有效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路徑。
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高等教育既是培養學生修養、提高精神生活質量、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又是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要[5]。文化與教育是水乳交融的,教育通過吸收文化的精髓獲得生存和發展的養分,文化也可以通過教育得以傳承和創新。而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高等教育有機整合,更是響應2017年我國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號召。本文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傳承路徑的探索,是構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模式的有益嘗試。
[ 參 考 文 獻 ]
[1]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3-21.
[2] 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10-16.
[3] 馬戎.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122-133.
[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文化多樣性與人類全面發展: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報告[M].張玉國,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3.
[5] 韓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學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0-56.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