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曾辜負人,或者被辜負
只是,一定莫要辜負了這
一月細雨,二月春芽,三月桃李
四月芳菲,五月香粽,六月輕雷,七月流火
八月秋高,九月菊黃,十月斜暉,十一月霜白,十二月雪飛
12月22日·冬至
冬至的“至”有極致之義,故“冬至”意為嚴冬到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和“數九寒天”。
古人有數九的習俗。所謂“數九”,即從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說法為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一直數到“九九”。舊時,民間流行填“九九消寒圖”,其主要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人們每天或是添一筆,或是畫個圈,或是涂一朵花,八十一天后,一幅“九九消寒圖”大功告成,冬寒也就變成春暖了。
古人常以“陰極之至,陽氣始生”來描述冬至,這在其歸納的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中有所體現,是說最初蚯蚓仍蜷縮著身體,后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泉水慢慢涌動起來。
也因此,冬至曾被視為歲首,就是古人生活中的新年。以冬至為歲首的習俗從周朝一直持續到秦朝,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冬至和新年才得以分開,故民間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睆闹艹_始,天子都會在冬至祭天。到了漢朝,冬至還增加了給官員們放假這一慶賀方式。慢慢地,民間百姓也開始在冬至這天祭祀祈福,于是生成了北方一帶吃餃子和江西一帶吃麻糍,寧波人吃番薯湯果、臺州人吃擂圓以及臺灣人吃糯糕等冬至食俗文化。
農歷十二月廿四·交年節
在宋朝,臘月二十四日這天為交年節。交年,指新年和舊年在這一天交接。
綜合有關記載,交年節主要有四大節慶活動。第一,醉司命。孟元老載:“以酒糟涂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其實就是一種祭灶習俗。第二,誦經咒?!稓q時雜記》云:“舊俗以為七祀及百神,每歲十二月二十四日新舊更易,皆焚紙幣,誦道佛經咒,以送故迎新,而為禳祈云。”第三,照虛耗。所謂虛耗,是傳說中招來禍害的惡鬼,擅于盜竊人們的物品和破壞人們的喜事。交年之夜,宋人會在床底等地放置一盞燃著的燈,以此驅逐這個怕光的鬼。第四,掃屋宇。諺云:“交年日掃屋,不生塵埃?!睊呱岢龎m是交年節當天的一項重要事務。
交年節產生于宋朝,元朝、明朝對交年節一詞仍有沿襲。如生于元末的袁華在其詩中寫道:“歲晏蕭蕭風雨生,交年節近月書正?!贝送?,交年節流傳至杭州等地后,有了“小節夜”“小年”的名稱。明朝官員解縉曾作《交年節日有感》一詩,內有“時俗江南重小年,河湟此夜重凄然”之句;明末清初文學家褚人獲也有提到“宋人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今稱小年夜、大年夜”。可見,到了清朝,更多的地方沿襲了小年的說法,“小年夜”開始盛行。
后來,小年又發展出臘月二十三日和臘月二十四日的時間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