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南越文王墓發掘。考古學家發現,這是華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墓主身份最高的漢代彩繪石室墓,被稱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考古5大發現之一。
本期,我們將走進長沙博物館,觀看“帝國南疆——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一起探尋廣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原點,了解南越文王的奢華生活和秦漢番禺先民的生活圖景,感受嶺南文化肇始階段的歷史脈絡和社會風貌。
珍貴的絲縷玉衣
此次特展匯集了廣州地區出土的秦漢珍貴文物250件套,其中最重磅的明星展品當屬絲縷玉衣。
這件玉衣長1.73米,共使用2291塊玉片。因年代久遠且墓室多次進水,在出土時玉衣的絲線已經基本腐朽,玉片散落一地。考古工作人員使用石膏將玉衣整體打包運送至北京社科院,專家們共花費3年時間才修復完畢。
它的上衣采用的是對襟形式,好比我們現在常穿的襯衫,這種形式也是以前在文獻和考古發掘中從來沒有見過的新類型。我國考古出土的玉衣遺址有數十處,有金縷、銀縷、銅縷、鎏金銅縷、絲縷5類,這一件是我國迄今為止所見年代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也是唯一一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
廣州的建城標志
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件意義非凡的銅鼎,它的蓋上刻有銘文“蕃禺”二字。“蕃禺”即番禺,是古代廣州的舊稱。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統一嶺南,使嶺南地區在歷史上第一次歸屬中央政權。隨后,秦王朝在此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番禺是南海郡的郡治即政治中心,此時便已筑城,這是嶺南最早的城市之一。南越國建立之后,番禺成為南越國的國都。這件銅鼎意味著廣州建城已經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我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漢代宮苑。1975年,廣州修建地下設施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南越王宮磚石走道。隨后考古工作人員持續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清理出從秦代至民國13個歷史時期的遺跡和遺物,見證了兩千多年嶺南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變遷。
漢代流行燒烤、火鍋
從出土文物來看,南越文王十分喜歡擼串、吃火鍋。
南越文王墓共發現烤爐3件。出土時,爐上均配備多種供烤炙用的零件,有懸爐用的鐵鏈,烤肉用的長叉等。烤爐的爐壁上還有4只乳豬造型,豬嘴朝上,可見2000多年前的漢代廣州就開始烤乳豬了。
除了燒烤,漢代先民還吃上了火鍋。中國古代稱調味品為“染”,漢代人習慣用較燙的調料,所以在使用時會先在染爐的爐具里添上木炭,再在上方的耳杯中加入醬、鹽等蘸料,通過染爐不斷給調料加溫。從染器可以看出,漢代實行分餐制,宴飲時一人一爐,隨涮隨吃,有點類似現代人使用的小型火鍋。
南越王墓里還發現了不少動物遺骸,據統計,其中20%是家禽、10%為野生動物、70%是水產動物,這說明南越人已形成喜食海鮮的飲食習慣了。


各式各樣的舶來品
南越瀕臨南海,有較長的海岸線,而且河網交織,水道縱橫,秦漢時期造船技術和規模就有了很大發展,逐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南越王墓出土的四連體銅熏爐,造型獨特,盒內四個小盒互不連通,可以同時放置多種香料。這種鏤孔細、爐身帶較高蓋子的熏爐多燃用海外進口的樹脂類香料。
南越王墓共出土了39枚金花泡,其器型和制作工藝都與中國傳統的金、銀器工藝迥異,而與西方出土的多面金珠上的小珠焊接法相同。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兩漢墓葬出土的玻璃珠逾萬顆。當時,人們多把玻璃珠與紅玉髓、瑪瑙、水晶、琥珀、金、銀等珠飾穿串起來當做項鏈或手鏈,用來裝飾。除了本土制造外,有些在制作工藝上吸收了海外元素,有些則直接屬于舶來品。
秦漢時期豐富的考古發現,讓我們得以了解嶺南地區的悠久歷史,包容開放的優秀傳統,以及在多元交融、兼收并蓄的燦爛文化。作為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史中的重要部分,其直到今天仍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