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體視野下,為保證信息傳遞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更好地服務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本文根據網絡文化內涵和特點,針對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從調整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打造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建立健全網絡監督和管理機制等多個方面入手,為保證基于網絡文化大學生思政教育水平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文化;大學生思政教育
一、引言
在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下,人們逐漸迎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出現和應用,有利于人們快速傳遞和分享網絡信息,有效地提高了社會經濟發展速度[1]。在新媒體視野下,網絡文化像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提供極大的便利的同時,還對高校主流文化、高校思想政治觀念、行為價值取向產生一定的沖突和挑戰。因此,各大高校提高對網絡文化的關注度,結合新媒體時代特點,強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從而培養出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質、高能力的復合型人才[2]。
二、網絡文化概述
(一)網絡文化定義
網絡文化主要是指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信息技術,依托網絡平臺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體驗、道德品質等多種交流活動和成果。也就是說,網絡平臺上搜形成的思想、現象均可直接歸屬為網絡文化范疇[3]。
(二)網絡文化特點
與傳統文化相比,網絡文化具有以下特點:
①網絡文化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途徑廣等特點,方便用戶借助網絡足不出戶、隨時隨地地獲取所需要的各種信息,突破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性。
②網絡文化具有功能豐富特點,網絡文化在實際傳播期間,可以采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快速傳播,同時,網絡文化表現出較高的交互性,可以促使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③網絡文化具有創造性強特點,可以結合人們的娛樂需求,打造更大的文化空間。
④網絡文化具有開放性強特點,內部蘊含的信息龐大、良莠不齊,不利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4]。
三、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的機遇
1.網絡文化為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人文素養提供了動力
在新媒體視野下,網絡文化的不斷推廣和發展,可以促使思政教育變得更加形象化、具體化[5]。網絡文化通過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地融合圖片、文字、聲音,從而完成對形象畫面的構造,為大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確保思政教育知識形象直觀、精彩完美地呈現在大學生面前。同時,網絡文化運用多樣化傳播途徑,引導大學生更好地接收思政教育。
2.網絡文化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
網絡文化的不斷推廣和發展,為高校思政教育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平臺和環境,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精彩的網絡信息,還能方便高校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充分發揮和利用網絡文化的開放性、交互性等特點,可以幫助相關教育工作者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當下思想狀況,確保高校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雙向溝通關系[6]。相關教育工作者運用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和隱蔽性特點,可以引導大學生坦誠勇敢地吐露心聲,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見解。
相關教育工作者根據大學生所發表的見解、情感訴求情況,運用網絡工具,與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和引導。在進行交流期間,可以鼓勵思想意識積極向上的學生,有針對性地疏導思想狀況悲觀消極的學生,從而保證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時性和高效性。
(二)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的挑戰
1.網絡文化的發展是對高校主流文化的一種挑戰
網絡文化的推廣和發展,可以促使大學生與外界聯系溝通的渠道變得更加多樣化、高效化,從而保證校園文化的充實性和有趣性。網絡世界表現出較高的絢爛性和多彩性,有效地激發大學生的好奇心,這種多樣化、自由化的網絡文化完全符合高校莘莘學子培養多種興趣愛好需求[7]。但是,容易造成傳統校園主流文化內容和傳承的載體之間形成較大的沖擊力,在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下,導致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出現深入融合現象,嚴重影響了高校校園主流文化繁榮發展。所以,高校莘莘學子對網絡文化的支持度與思想政治狀況之間形成一定的沖突,突顯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矛盾性。
2.網絡文化的發展是對高校思想政治觀念、行為價值取向的一種挑戰
網絡文化的不斷推廣和發展,可以突破原有時空局限性,有效地轉變空間和時間鎖涉及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概念。西方社會價值觀的出現和推廣,對國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觀念產生巨大的影響和沖擊,造成高校莘莘學子在思想觀念、道德觀念、行為約束等方面出現嚴重懈怠[8]。此外,網絡文化表現出較強的虛擬性特點,導致其與現實生活之間形成較大的差別,造成高校莘莘學子在網絡文化中長期沉溺而無法自拔。同時,網絡文化中的不良思想出現,會導致自律性差的大學生對自身的三觀形成巨大沖突,進而造成大學生社會意識、集體意識不斷削弱,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較大的沖擊和挑戰。
四、新媒體視野下基于網絡文化的大學生思政教育措施
(一)樹立網絡思政教育新理念
相關教育工作者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樹立網絡思政教育新理念,促使網絡文化不斷推廣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相關教育工作者要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與學生構建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并強化師生之間的心靈交流,促使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目前,形成一種學生教師和教師學生新型術語,這表明教師不再局限于授業者這一角色,在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期間,教師同樣是教益者,學生在接收教師教育的同時,反過來,也對教師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師生之間合作可以達到共同進步、成長的目的。
(二)調整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1.加強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
目前,大學生思政教育主要以社會層面教育內容為主,忽視大學生個體層面教育。例如:部分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期間,從宏觀層面,重點設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等,這些教育內容無法貼近和聯系大學生的生活需求,存在刻板、呆板、教條等問題,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和欲望的激發,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思政教育質量和效率。而情感教育重點關注和培養學生的良好態度、積極情感和穩定情緒。相關教育工作者要在現有思政教育體系的基礎上,新增幸福觀、審美觀、生命觀等;情感教育內容,保證大學生情感教育水平。這種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情感教育,可以引起大學生從情感層面,對思政教育內容產生強烈的共鳴感,從而極大大學生學習和踐行的決心,確保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有效開展。
2.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法治教育
在進行網絡文化傳播期間,相關教育工作者在強化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同時,還要重視大學生網絡法治教育,不斷地培養大學生自律意識,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制觀念,促使社會穩定、和諧發展。首先,要從內心信念、網絡行為等角度出發,強化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從而達到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目的,確保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使得大學生在沒有外界監督和約束的情況下,能夠養成自我監督、自我管理的意識,從而自覺主動地維護網絡環境,避免網絡不良信息的入侵和蔓延。
此外,相關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對大學生網絡法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他律能力,為此,高校要新增網絡法制教育相關課程,邀請相關法制專家以專題講座的方式,為大學生傳授網絡法治相關知識,從而更好地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網絡法制意識。
(三)打造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
1.建立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
為解決傳統思政教育網站結構復雜、功能單一、信息更新慢等問題,高校要實時發布和更新網站信息,同時,還要結合師生的興趣,創建實用性、趣味性較高的網站。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為更好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相關教育工作者要將校園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及時發布到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上,鼓勵和引導大學生積極學習先進模范,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成長驅動力。
其次,高校要結合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新增休閑娛樂、心理健康咨詢、職業規劃、就業創業等特色網站。
最后,高校要借鑒和學習北京大學紅旗在線網站等其他高校創辦比較成功的網站。總之,在搭建大學生思政教育網站期間,要重視對思政教育網站與黨史知識大講堂等其他網站之間鏈接功能的設計和實現,方便學生在點擊某網站鏈接時,可以自動進入到不同網站頁面中。
2.加強校園網絡信息監控工作
對于校園而言,其校園網絡環境是否安全、良好,直接影響后期大學生正確三觀、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校園網絡中,所覆蓋的網絡文化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很容易侵蝕和毒害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意識,因此,各大學校要實時監控和管理校園網絡信息,尤其是校園網流入的信息,要對其嚴格把控,避免因校園網出現不良網絡信息而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產生危害,只有這樣,才能為大學生打造良好安全的校園網絡環境,確保大學生在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中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化、綜合化發展。
(四)建立健全網絡監督和管理機制
1.建立健全網絡法律法規建設
在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推廣和普及下,部分不良、有害網絡信息的出現,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阻礙了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步伐。所以,我國要制定相關網絡法律法規,對網民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盡管我國已經陸續頒發和執行了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多媒體通信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多個法律法規,但是,國內網絡法律法規存在內容單一、發展落后等問題,無法滿足現代化社會網絡發展需求。
因此,我國要強化對網絡立法工作的有效開展,特別是要重視對電子商務、文化傳播等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建設,從而建設出更加嚴格化、系統化的法律法規,從而達到約束和規范網民行為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還要建設知識產權、網絡資源管理等相關的法規法規,對網絡犯罪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打造安全、可靠的網絡環境。
2.促進網絡監管技術的發展
靈活應用網絡監管技術,過濾和刪除虛假、不良網絡信息,可以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健康、良好的網絡環境。所以,相關部門要應用防火墻、身份認證等網絡信息監控技術,嚴格化檢測國際互聯網是否安全,一旦檢測到不良網絡信息,要在第一時間內對其進行快速過濾和刪除,避免因不良網絡信息流入到校園網絡中而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另外,網絡監管部門要培訓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質、高能力的技術專家,由技術專家強化對新型互聯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及時處理和解決各種網絡出問題。此外,還要引進和安裝防火墻等過濾軟件,對流入的外來網絡信息進行全面化檢測,避免因不良信息傳播和蔓延而危害社會秩序和公民的道德意識。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視野下,網絡信息技術日益普及和發展,促使網絡文化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顯著影響。網絡文化的發展和普及會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機遇和挑戰。在這樣情形下,各大高校要強化對網絡文化的關注度,從調整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打造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建立健全網絡監督和管理機制等多個環節入手,確保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夠正常、穩定、有效地開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一大批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創新性人才。
參" 考" 文" 獻
[1]高云龍.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文化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J].數碼世界, 2021(5):212-213.
[2]史戈.新媒體時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網絡思政教育的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7):117-118.
[3]周達疆.新媒體視野下微信公眾號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高教學刊,2020(27):13-16.
[4]張姍姍.運用新媒體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以許昌學院\"紅色小課堂\"紅色文化網絡育人品牌為例[J].傳媒論壇,2021,4(1):175-176.
[5]毛濃華.思政教育創新背景下的新媒體技術運用實踐研究——評《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機制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17):1-3.
[6]羅春.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政教育話語體系建設路徑探析[J].大武漢, 2022(7):121-124.
[7]李航.網絡與新媒體浪潮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時”與“勢”研究[J].贏未來, 2022(6):183-185.
[8]冉艷芳.學生網絡社團在高職院校新媒體建設中的作用——以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為例[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3(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