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各地高校在精準識別、精準幫助和精準管理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在高校資助系統中,隱性思政教育既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補充和深化,也是貫徹“三全育人”理念的一種有效途徑。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充分發揮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加強資助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將傳統線下育人與線上思政教育相結合,推進高校資助體系的隱性思政教育研究,具有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資助體系;隱性思政;互聯網
一、引言
高校資助體系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其體系建設對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和民族復興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我國高校資助制度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資助形式單一、育人功能弱化等,嚴重制約了資助的育人成效。
在網絡和大數據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如何利用這些技術解決傳統資助制度中的問題,成為大學思政工作面臨的新挑戰。在當前的“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隱性思政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既有顯性思政教育的特點,又具備隱性思政教育的優勢。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將“互聯網+”作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利用信息技術和優勢資源,不斷完善高校資助體系中的隱性思政教育工作機制,提高資助體系的育人效果。
二、“互聯網+”視域下高校資助體系隱性思政教育的相關概念闡述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著更多的機遇與挑戰,尤其是學生群體中存在著更多的思想問題,這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認真思考和研究,以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對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需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校資助體系建設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關。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以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
在“互聯網+”視域下,如何提高高校資助體系建設水平成為當前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以下是筆者對隱性思政教育進行的深入分析:
(一)概念
隱性思政教育是指通過文化和思想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并對學生的行為和思想產生深刻影響。在“互聯網+”時代,提高高校資助體系建設水平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至關重要,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綜合素質。通過挖掘高校資助體系中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特質,隱性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隱性思政教育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顯性思政教育與隱性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和滲透,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思想觀念和行為觀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校資助體系建設水平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首先,資助體系建設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在資助體系建設過程中,學生能夠得到相應的保障和幫助,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次,通過資助體系建設工作,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觀念。最后,在資助體系建設過程中,學生也能夠提升思想政治素養。
(二)特點
隱性思政教育與傳統思政教育工作的區別在于其主要以學生為主體,并通過將國家資助政策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實施。隱性思政教育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隱性思政教育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隱匿性。隱性思政教育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它通過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國家資助政策來實施。由于不需要教師進行直接講解和宣傳,因此也不存在傳統思政教育中的學生接受程度低、教學難度大等問題。二是教育內容具有多元性。隱性思政教育不需要直接講解和宣傳,因此涉及的內容可以非常廣泛,可以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教育。三是具有靈活性。隱性思政教育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影響,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針對性教育。此外,由于隱性思政教育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學生身上,且途徑和方式多樣,所以它還具有多元化特點。
三、“互聯網+”視域下高校資助體系的主要構成
在“互聯網+”視域下,高校資助體系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以學術研究為導向,旨在支持和激勵高校學生和教師的創新創業精神,為其提供廣泛多樣的經濟與學術支持,助力他們實現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雙贏局面。
高校資助體系的構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經濟資助,二是學術支持。經濟資助是高校資助體系的基礎,通過獎學金、助學金、科研經費等形式為學生和教師提供經濟上的支持。這樣能夠幫助他們克服資金壓力,專注于學術研究和創新實踐。同時,學術支持也是高校資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學術導師的指導、學術交流的機會、科研設施和實驗室的使用等。這些學術支持可以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學術能力提升和創新能力培養。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資助體系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高校資助體系能夠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創新和改進。例如,建立在線申請和評審系統可以提高申請速度和透明度。而通過建立數字化檔案系統和學術數據庫,學生和教師可以獲得更豐富全面的學術資源。然而,互聯網時代也帶來了新問題,如網絡詐騙和個人隱私保護等,高校資助體系需要關注解決這些問題。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視域下,高校資助體系通過經濟資助和學術支持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廣泛多樣的支持和機會,促進他們的學術發展和個人成長。同時,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也為高校資助體系的創新和改進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高校資助體系也需要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以確保學生和教師的權益。預計隨著高校資助體系持續改進,更多的學生和教師將能夠實現自身潛力,為社會進步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四、“互聯網+”視域下高校資助體系隱性思政教育路徑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的浪潮下,高校資助體系逐漸展現出一種隱性思政的教育路徑。與傳統的明顯思政教育不同,隱性思政教育通過高校資助體系的全方位融入,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傳播過程中,發揮了更廣泛的作用。高校資助體系作為一種重要的學校運行機制,本來旨在提供經濟幫助給有需要的學生,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困難,順利完成學業。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觀念的更新,高校資助體系發生了變化,不再局限于單純的經濟援助,逐漸涵蓋了更多的方面,其中就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
(一)注重隱性思政元素在高校資助體系中的全方位融入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資助體系也迎來了一次技術變革的浪潮。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為高校資助體系帶來了許多便利和機遇,同時也為實現隱性思政教育搭建起了全新的平臺。所謂隱性思政教育,指的是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通過各類活動和機制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而高校資助體系作為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承載著教育資源的分配,又涉及到社會公平和道德倫理的問題,自然而然地與思政教育有著密切的關聯。
利用信息化技術,高校資助體系可以更好地傳達思政教育的理念和要求。通過建立在線平臺、創設專門的校內資助網站等方式,學生可以更加方便地獲取到資助政策和流程的相關信息,了解到學校對于資助的理念和目標。同時,通過實時更新的公告和通知,學生能夠及時掌握到各類資助信息,了解到自身符合條件的資助機會。這種信息化的傳遞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對資助政策的認知度,也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于公益性質的資助項目的理解和認同,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同時,通過信息化技術,學校可以對學生的資助歷史和資助情況進行全面的記錄和統計分析。這些數據可以幫助學校了解學生的成長軌跡和困難,為學生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資助和關懷。其次,學??梢酝ㄟ^智能化的預測系統,預測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的資助策略和建議,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職業道德。其次,高校資助體系信息化的技術方法還可以促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培養。通過引入志愿者服務系統,學??梢詫①Y助和志愿者服務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的機會。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的現實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此外,信息化技術還可以在高校資助體系中引入一些創新的機制,進一步促進思政教育的實施。例如,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系統可以更好地對學生的資助需求進行分析和預測,根據學生的背景和情況進行個性化的資助安排,實現對學生的全面關懷和引導。同時,通過設置相應的獎助機制,激發學生的參與和創新意識,鼓勵他們在社會實踐和公益項目中發揮個人才能和責任意識,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二)注重形成完整的隱性思政教育體系
高校應將隱性思政教育與資助工作有機結合,構建一套完善的隱性思政教育體系。
在具體的工作層次上,首先,我們可以通過運用信息化技術拓寬思政教育的渠道和載體,讓思政教育更加立體化、多元化。以往,思政教育主要依靠傳統的教室教學和學生參與的思政活動,但面對多元化的學生群體和思想需求,僅有這些方式已經難以滿足。通過信息化技術,高校資助體系思政可以在線上建設一系列互動性強、創新性高的思政教育平臺。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平臺進行思政學習、交流分享,實現隨時隨地的思政教育資源獲取。比如,可以通過開設思政微課、思政講座的在線課程平臺,讓學生自主選擇和學習感興趣的課程內容;可以建設在線的思政社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分享,形成良好的思想交流氛圍。
其次,借助信息化技術,可以建立一個全面、科學的思政教育評估和考核機制。傳統的思政教育評估主要依靠人工測評,容易出現主觀性強、評價標準不明確的問題。在信息化時代,我們可以依托技術手段建立一套客觀、科學的評估和考核標準。通過數據分析和大數據挖掘,可以對學生的思政學習情況、思想表達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例如,可以通過學生在思政平臺的學習記錄、互動參與情況、在線作業完成情況等指標,來評估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程度和思想素養的提升情況。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較為客觀地評估學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綜合能力,也能夠為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提供參考依據,進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提升思政教育的互動性和個性化。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多以教師單向傳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很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而借助信息化技術,可以借助多媒體、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手段,打破時空限制,創造出更加生動、豐富的思政教育場景。例如,可以開發虛擬實景情景模擬軟件,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到各種思想交流、決策情景中,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可以開展多媒體展示和互動體驗活動,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和感受思政教育的內涵和價值。通過這樣的創新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辨能力,使思政教育更加個性化、多元化。
綜上所述,高校資助體系思政的信息化升級有助于構建完整的隱性思政教育體系。通過運用信息化技術,我們可以拓寬思政教育的渠道和載體,建立思政教育評估和考核機制,提升思政教育的互動性和個性化。這些措施能夠更好地滿足廣大學生的思想需求,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高校資助體系思政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培養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更大貢獻。
(三)注重隱性教育資源在校園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具體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一項重要任務。而高校資助體系作為與學生直接相關的機制,可以成為校園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通過有針對性的活動安排和資源整合,高??梢詫①Y助體系與校園文化相結合,營造溫暖而富有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氛圍。舉辦資助學生的成果展、組織志愿者活動等活動,可以展示學生的才藝和成就,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這樣的舉措不僅能展示學校的人文關懷,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高校要注重校園文化的傳播,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梢越柚@網絡媒體和新媒體等平臺,在線上線下兩個層面上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利用互聯網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
高校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要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引導和管理,讓學生成為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和參與者??梢酝ㄟ^創造校園特色品牌、舉辦文藝比賽、組織義工等活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高校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打造獨特的校園文化品牌,營造濃厚的育人氛圍,將育人目標與教育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結束語
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高校資助工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需要立足高校實際,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積極從顯性與隱性兩個層面探索高校資助體系隱性思政教育路徑。一方面要以“互聯網+”為依托,加強對資助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將傳統線下育人與線上思政教育相結合,創新高校資助體系隱性思政教育的載體;另一方面要構建高校資助體系隱性思政教育平臺,注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心理健康成長。此外,將高校資助體系隱性思政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推動高校資助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梢越M織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志愿者活動等實踐項目,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通過實踐活動,將思政教育的理念貫徹到實際行動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雷文,何靜,宋濤偉.構建“互聯網+精準扶貧”的貴州高校學生資助管理體系[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9,32(01):99-100+142.
[2]徐美華,饒志雄.新時期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機制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4):49-50.
[3]侯其鋒.論高校資助體系的完善與育人功能的強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7(03):74-77.
[4]李菲.淺談勤工助學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網友世界,2012(17):48-50.
[5]徐秀云,何建中.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現狀、問題和對策[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21-25.
[6]劉少雷,賈萍.急待完善的高校資助體系──山東省高校并軌后收費狀況的調查[J].教育與經濟,1999(02):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