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強化新技術、新思想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有效結合,實現技能教學轉型,本文介紹了數字音樂課程在思政教學中的功能,并針對音樂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從應用數字化技術設備為學生打造數字化音樂環境、用新技術詮釋音樂內涵做好新時代美育教學、利用微視頻將新社會觀點融入數字音樂課程、利用音樂實踐平臺實現人才綜合培育四個方面入手,為更好地進行數字音樂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和實踐提出建設性建議。希望通過這次研究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有效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數字音樂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
一、引言
在現代化社會中,我國對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確保將思想教學與專業教學、學科教學進行充分結合,為學生打造全過程、全員參與的育人環境,以提高思政教育質量和效率[1]。另外,相關教育部門為更好地滿足現代化社會發展需求,運用新文科教育理念,將新技術、新方式與學科教育相融合,不斷地創新和改革教學內容,以保證新型人才培養質量。以上目標的實現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改革和實踐數字音樂課程思政教學工作。
二、數字音樂課程在思政教學中的功能
數字音樂又被稱為“計算機音樂”,是應用數字技術、中央處理單元等計算機技術處理的一種電子音樂,該音樂存儲格式為數字格式,可以借助互聯網進行音樂傳輸,并且其音樂品質不會因多次下載、復制、播放而出現改變,因此數字音樂作品的制作通常對創作者的數字設備和軟件技術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數字音樂課程在思政教學中的功能如下:
1.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樹立民族自豪感
音樂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真實有效地反映民族在壯大進步期間所呈現的高尚精神和品質。在偉大民族精神中,愛國主義是重要內容,為保衛祖國、建設美麗家園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例如,《沖鋒號》《抗日歌》《五四紀念愛國歌》等愛國主義音樂作品具有旋律激昂、氣勢蓬勃、戰斗感強等特點。通過將這類音樂作品與思政教學進行充分融合,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2.活躍思維模式,開拓認知新視野
音樂教育本質上是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的過程。學生在鑒賞音樂作品期間可以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將情感體驗很好地滲入到音樂鑒賞過程中。例如,通過欣賞《梁山伯與祝英臺》音樂作品,學生能夠很快融入自身的情感體驗,并與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活躍思維和想象能力。
三、音樂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過于落后
目前,部分音樂課程思政教學仍然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結合社會用人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導致人才與社會存在匹配度較低問題,嚴重影響了新型人才培養質量[2]。
另外,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過于單一、落后,缺乏對新技術、新方式、新內容的運用,無法為學生打造綜合化、跨學科化的教育環境,不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更多的專業內外知識,嚴重影響了后期社會生存技能的培養。
(二)思政教育存在學與行失衡問題
數字音樂課程教學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和掌握樂理知識的前提下,嚴格按照社會審美標準,操作和使用多種音樂設備、音樂技術,完成對優秀音樂作品的創建。但是,在進行音樂課程思政教學期間,部分教師缺乏對數字化思想的運用,導致思政教育存在學與行失衡問題,造成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靈活有效地應用于社會實踐生活中,不利于后期學生提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3]。
四、數字音樂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策略
(一)應用數字化技術設備,為學生打造數字化音樂環境
將新觀念、新技術與數字音樂課程教學進行充分融合,應用數字化技術設備,為學生打造數字化音樂環境,以保證思政教學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首先,運用跨學科教學思想,突破音樂創作、音樂樂理等傳統單一化教學理念的局限性,從音樂整體性入手,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并綜合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化等現代化技術,為學生打造數字化學習環境[4]。例如,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數字化音樂庫中,以提高音樂庫更新能力,方便師生結合自身需求利用網絡迅速檢索和下載感興趣的音樂知識,并實時更新和發布音樂庫中的相關知識,以此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和學習資源。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對音樂知識進行淺顯易懂地講解,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并從社會服務層面分析,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音樂藝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不斷豐富和完善思想教育內容,以此培養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
其次,強化數字音樂課程新教學技術應用,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為了保證數字音樂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學生除了要學習和掌握樂理、樂器等理論知識外,還要學習和掌握相關設備。在進行數字音樂課程思政教學期間,學生需要借助樂理知識創作優美歌曲,并借助錄音設備、調音器、合成器等多種數字化技術設備,不斷地美化和完善音樂作品。在傳統文化知識教學模式下,教師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應用多媒體、大數據等新技術,在綜合分析學生心理、教學學情的基礎上,選用合適的理論知識與思政教學相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教學,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和道德素養[5]。
最后,在有效銜接教學與職業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對于學生而言,學習目的是更好地就業,就業的目的是掙錢生存。為了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教師需要最大化地利用社會多方教育資源,確保教學與社會之間形成良好的銜接關系,以此提高學生未來就業的成功率。為了實現以上目標,在進行數字音樂課程思政教學期間,教師應當以音樂專業為核心、以思政教學為載體,構建思政育人格局。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解網絡音樂發展歷程、現代流行音樂發展歷程,引導學生思考和感悟新音樂技術和新音樂設備的應用優勢、推廣前景等,從而確保學生更加深刻、正確地理解和判斷音樂藝術、音樂發展前景等相關概念,促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得以有效提升,并為后期譜寫符合社會需求的音樂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6]。
(二)用新技術詮釋音樂內涵,做好新時代美育教學
在現代化素質教育模式下,強化對學生的音樂教育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藝術素養。教育學家席勒明確指出,無論是審美教育,還是藝術教育,均在基礎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這兩種教育模式與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隨著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相關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究和分析美育與學科兩者之間關系,以確保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學完美結合[7]。在進行數字音樂課程思政教學期間,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學會利用現代化社會觀點理解音樂文化和音樂藝術,并應用多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有效詮釋音樂內涵,確保新時代美育教學工作落實到位。
首先,引導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環境下感受音樂視聽,確保學生真正地體驗和感受到音樂魅力。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能力,學生需要在真聽環境下切實感受音樂的獨特魅力,從而保證音樂美育教學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使得數字音樂課程能夠更好地融合于思政教學中。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應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學生打造身臨其境的音樂情境,讓學生在這種亦真亦幻的音樂情境中學習音樂唱詞、感受音樂旋律、培養音樂情感,從而確保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和理解音樂內涵。在進行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借助微視頻、多媒體等新技術,為學生講解和傳授音樂創作背景、音樂人物關系等,以此確保學生能夠全面地理解和領悟音樂作品的美妙性,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使學生從心靈上與音樂作品產生情感共鳴。
其次,以互動探討的方式,不斷地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在跨學科動態性教學模式下,相關教育工作者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教學活動。為了提高學生音樂創作技能,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引導學生對比和分析音樂種類、音樂形式等內容;應用信息技術創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大膽發表和闡述對音樂文化的獨到見解;改革和創新《十面埋伏》《高山流水》等經典音樂作品,引導學生擔任課堂主講角色,鑒賞和對比曲調、音樂表現形式、音樂風格等內容,并對學生的主講情況進行有效地補充和完善。
最后,運用多媒體、大數據等新技術,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在進行數字音樂課程思政教學期間,相關教育工作者要結合數字音樂課程教育特點,有效開展實踐創新教學工作。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期間引導和鼓勵學生靈活應用多種音樂設備,創作新型音樂作品。例如,當學生熟練地掌握和應用ProTools、AbletonLive等音樂制造技巧時,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對原有曲目、曲調進行改造和創新,或者重新創作和改編音樂旋律,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專業能力。
(三)利用微視頻,將新社會觀點融入數字音樂課程
第一,在進行數字音樂課程思政教學期間,教師需要利用微視頻,將新社會觀點與數字音樂課程相融合,引導學生在學習和掌握數字音樂知識的基礎上完善和發展自身的新思維和新思想。因此,在應用微視頻進行日常教學期間,教師需要利用新社會觀點,引導和鼓勵學生深刻理解和解讀音樂作品內涵、趣味等內容[8]。音樂作品通常可以真實、有效地反映出當前社會文化發展情況。在數字音樂課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解讀音樂故事和梳理人物關系,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當學生對音樂創作背景有全面地認識和理解后,音樂課程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創作思維,確保學生可以創作出新穎、有趣的音樂作品。
第二,在數字音樂課程中,學生需要從經典音樂曲目中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內容。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相關教育工作者要借助經典音樂曲目,應用慕課平臺,有效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例如,在進行《黃河大合唱》教學期間,整個音樂曲調具有旋律激昂、氣勢蓬勃等特點。教師可以運用微視頻、多媒體課件等方式,為學生呈現該音樂作品創作背景以及音樂與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作靈感;再通過詳細講解歌詞內涵,引導學生感受、學習革命精神,為后期學生創新歌曲演唱形式帶來積極的影響。
總之,通過有效實施上述教育工作,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認識音樂內涵,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新思想創作新歌曲,確保新舊學科知識完美結合,從而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四)應用音樂實踐平臺,實現人才綜合培育
實踐是出真知重要途徑,同樣也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法寶。在進行數字音樂課程思政教學期間,教師需要應用音樂實踐平臺,將思政元素與音樂文化有效融合,在最大化利用現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升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例如,在應用多媒體、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音樂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分析和對比傳統音樂文化與現代音樂文化之間的差異,確保學生能夠全面地學習和掌握音樂發展歷程,并深刻地理解音樂文化內涵。教師還可以借助現代編曲實踐平臺,引導學生改編經典音樂曲目音調、節奏和旋律,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編大賽,根據春節、國慶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借助現代編曲實踐平臺,開展相應的歌曲創編活動。比賽可以要求學生改編傳統曲目,鼓勵學生結合社會發展特點創作原創歌曲,從而激發學生的音樂創作積極性,培養學生創編音樂作品的能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字音樂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本質上是教學思想、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的改革以及教育實踐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國對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進行數字音樂課程教學期間,相關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思想領悟能力和音樂創新意識,突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確保所選取的音樂作品含有豐富、多樣的思想教育內容,為學生打造新型良好的教育環境;充分發揮和利用新技術、新思想的應用優勢,提升新思想培育水平;利用新社會觀點,講好中國文化故事,以達到高質量育人的目的;重視對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以及新思想實踐平臺的搭建,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綜合化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邱桂香.新文科與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高師西方音樂史教學問題探討[J].中國音樂教育,2023(2):30-38.
[2]孫海燕,常婧.基于課程思政的地方高校多元音樂教學活動途徑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3,9(1):126-129.
[3]廖洪剛,常會芳.“課程思政”背景下西藏紅色歌曲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西藏教育,2023(3):50-53.
[4]李德敬,朱文琪,李暉.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高校“中國民間音樂概論”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音樂教育,2022(7):43-48.
[5]曾少頤.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改革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2):123-127.
[6]王婷,李琳.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學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探究——以“音樂教學法”課程為例[J].教師,2022(20):120-122.
[7]溫小佳.音樂育人,思政先行:高校課程思政融入音樂教學的路徑探索[J].普洱學院學報,2022,38(2):115-117.
[8]胡曉玲.微課在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的應用——以《中國音樂史》為例[J].江西教育,202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