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孟 李 源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建造空間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開拓性貢獻。”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太空探索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是一場沒有終結點、永遠在路上的遠征。建成空間站是一件彪炳史冊的大事,標志著三十年前定下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全面完成;但站在實現中國夢航天夢的宏大視野來審視,這又僅僅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新起點。
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未來,中國載人航天必將為造福全人類提供更多機會和可能。
“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這是工程建設發展的初衷。
航天人搭臺、科學家唱戲、老百姓受益。在工程十四大系統里,由中國科學院牽頭的空間應用系統排序第二,僅次于航天員系統,這充分體現出空間應用在工程建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
據了解,在載人飛船階段,安排了我國當時規模最大、領域最廣的空間科學與應用計劃,28項空間科學實驗均為國內首次開展,對我國空間生命、材料等基礎研究起到了開創奠基作用。
交會對接與空間實驗室階段,進一步拓展了空間科學與應用領域,安排了50余項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其中,我國研制的世界首臺空間冷原子鐘達到10的負16次方秒量級的超高精度,伽馬暴偏振儀等項目也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科學研究成果。
進入空間站建造階段后,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緊盯國際前沿科學問題,在空間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科學與地理科學、空間新技術與應用四大領域,規劃了布局覆蓋面廣泛的研究項目,研制了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科學實驗機柜和艙外設施。目前,結合空間站建造任務開展的一批科學實驗已取得初步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水稻“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空間培養實驗。后續,還有望在生命、物理、天文、生物、材料等領域取得重要成果。
作為國家重大空間基礎設施,建造空間站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過去,曾經有人質疑載人航天投入大、產出小,甚至詆毀說“這是勞民傷財”。作為百年大計、千年工程,就如同高鐵建設、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芯片研究一樣,不可能“春天剛種樹、秋天就掛果”,急功近利只會一事無成。
“在應用方面,太空育種是布局比較早、也比較成熟的一個領域。但是,從太空返回的種子,一般需要至少8年時間,經過很多次種植和篩選,才有可能培育出優良品種。科研這件事急不得,更不能拔苗助長。”太空育種專家趙輝介紹說。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模型
空間站建成后,工程已全面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將開展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而且在不久的將來航天員乘組中也將出現載荷專家的身影,相信未來一定會取得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空間科學的春天已經到來,讓大家一起拭目以待吧!
2013年6月20日10:00,一場電視直播刷新央視收視紀錄,既不是世界杯、也不是奧運會,而是一堂來自太空的科普課。
水膜實驗、單擺運動、陀螺運動……通過“太空老師”王亞平的生動講解和親手展示,遙遠太空的奧秘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全國6000多萬中小學生眼前,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事。
時隔8 年之后,太空授課再次亮相“天宮”,并推出了“天宮課堂”這一航天科普教育品牌,神舟十三、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先后在“天宮”開講,在廣大青少年中興起了濃厚的航天熱。
與此同時,“航天人進校園”活動也在各地持續開展,作為面向青少年精心打造的航天主題思政課,主要目的在于推動以“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為代表的航天戰線優良傳統進校園、進課堂、進書本,教育激勵年輕一代自信自強、奮斗圓夢。
2022年元旦當天,一場跨越天地的“京港澳天宮對話”在中國空間站和北京、香港、澳門之間同步展開,在空間站執行任務的航天員與青少年圍繞愛國、奮斗、奉獻等主題進行了深入對話交流。臨近結尾時,還奉上一個“彩蛋”——“天宮畫展”。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太空畫展中,共有20多幅畫作亮相“天宮”,分別出自11個中西部打贏脫貧攻堅戰重點地區的孩子之手。其中有一幅來自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的龍興雨小朋友,她的畫作生動描繪出家鄉人民脫貧致富的幸福生活。2023年除夕,第二屆“天宮畫展”在中國空間站正式舉行。畫展以“畫美麗中國、話美好生活”為主題,分“強國印記”“華夏神韻”“圓夢征程”“幸福味道”4個部分,展示了來自全國17個省(市、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40幅青少年作品。
近年來,為充分發揮載人航天工程在弘揚愛國主義、提振民心士氣、培育科學精神等方面的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工程相關單位先后策劃組織了“青春與星空對話”“手牽手·望天宮”“帶著夢想上天宮”“尋找‘夢想的種子’”等一系列極具航天特色的對話交流活動,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種下熱愛航天的“夢想種子”。
“宇宙級浪漫!”每當航天員太空攝影作品上新,網友們都會驚嘆于空間站視角下的宇宙之奇和地球之美。同時,“全球‘拍天宮’”活動也在各地火熱進行中,故宮、長城、麗江古城、邊境國門、埃及金字塔……紛紛與過境上空的中國空間站“同框合影”,向人們展示出現代科技和人類文明的融合之美。
2016年神舟十一號任務期間,航天員在軌演示了香港中學生太空科技設計大賽的3個獲獎項目,即“太空養蠶”“雙擺實驗”,以及“水膜反應”。2022年12月18日,澳門回歸祖國紀念日前夕,澳門學生科普衛星一號成功從天舟五號釋放,進入預定軌道并開展對地觀測等任務。這顆承載特殊使命的“小星星”,為澳門青少年學生提供航天科普實踐的重要平臺,也將為推動內地和澳門在航天科普教育方面深度合作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也是航天事業的未來。讓“太空老師”王亞平欣喜的是,當年坐在教室里收看“太空授課”的孩子中,如今已經有人投身航天事業,成為和她并肩戰斗的航天人。
播下一顆“種子”,傳遞一個夢想。空間站不僅標定了中國航天科技的登攀高度,也彰顯出航天強國夢想的強大感召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愿加強同國際社會的合作,和平開發和利用太空,讓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為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力量。”
中國政府始終堅定地認為,外層空間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探索宇宙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中國載人航天也一直按照“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愿意與世界上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太空的國家和地區一道,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中國空間站第二次太空授課

航天員湯洪波在軌拍攝的地球
近年來,圍繞中國載人航天的國際合作成果頗豐。建立中俄載人航天合作聯委會機制,開展大量合作項目;與聯合國外空司共同舉辦載人航天技術國際研討會,并簽訂框架協議,面向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空間微重力環境下實驗平臺,提供航天員選拔訓練和飛行機會;與歐空局、意大利簽訂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合作框架協議;與歐空局成員國家共同研制世界首臺高靈敏度伽瑪暴偏振探測儀,由天宮二號搭載進入太空;與法國聯合開展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中國航天員中心向歐洲航天員中心提供訓練支持,選派航天員赴意大利參加洞穴訓練,中歐航天員在山東煙臺進行聯合海上搜救訓練;邀請聯合國外空司司長及6個國家駐維也納聯合國辦事處代表,來華參觀載人航天工程有關設施,并在文昌現場觀摩發射。
2016年10月24日,航天員景海鵬在“太空生日晚宴”上,享用了歐空局提供的蛋糕。不久后,在國際空間站上,歐洲航天員托馬?佩斯凱也有幸吃上來自中國的太空美食。
近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合作,面向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征集有意搭載進入空間站的合作實驗項目。目前,與聯合國外空司、歐洲空間局共同遴選的多個空間科學應用項目正在按計劃實施,相關載荷將于2023年開始陸續上行中國空間站開展實驗。
近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還介紹,已有多個國家提出選派航天員參與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的需求;目前正在與相關方面開展對接協調,同時也在積極開展前期有關準備工作。

新一代載人飛船
2022年12月12日,美國《紐約時報》刊文稱:“中國正將其空間站描繪成一個可供世界各地科學家使用的空間站,而不僅僅是那些生活在擁有現成太空計劃國家的科學家。”在文章作者看來,中國空間站將更普惠地造福那些目前還沒有足夠航天能力的國家,這點上與國際空間站是不同的。
相信歷史會證明: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成果既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不僅會造福中國人民,對全人類也將是福音。一直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會敞開空間站的大門,歡迎朋友們前來訪問。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寫于半個多世紀前的這句著名詞句,抒發出中華民族九天攬月的壯志豪情。
嫦娥奔月,是中華民族燦若星河的文化寶庫中一個讓人神往的動人故事。目前,在距地球400公里外的近地軌道,中國人已成功完成了“天宮”建造,并早已將探索的目光投向了38萬公里之外的神秘“月宮”。
“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只停留在近地軌道,將來一定會邁得更穩、更遠。”在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工程新聞發言人作出這樣的回答。
眾所周知,月球是人類拓展和開發利用地外空間的理想基地和前哨站,載人月球探測一直是世界載人航天發展的熱點和焦點。如今,很多國家都躍躍欲試、積極準備。
當媒體問到中國登月計劃進展時,工程新聞發言人介紹說,目前,按照中國政府批準的載人月球探測發展戰略,開展了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深化論證。通過前一階段的工作,突破了新一代載人飛船、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關鍵技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載人登月任務實施方案,這些工作為后續實施載人月球探測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已經具備全面開展工程實施的條件。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一貫說到做到的中國航天人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
人們完全可以相信中國載人航天,相信中國人九天攬月的夢想將在不遠的將來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