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賽操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體育教學方法的有關論文加以梳理分析,以期為其今后發(fā)展提供借鑒和思路。結果表明: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存在研究范圍過窄、方法層次混淆不清、分類標準不明確等問題;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要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緊密聯(lián)系到一起,才能最大程度上發(fā)揮體育堂課的教學效率;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要優(yōu)先考慮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體育教學方法的層次上體育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單是一種特定的方法,還可能是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手段,或者是一個手法,甚至是多種方法重新組合起來的一種方略概念。
1 前言
通過CNKI文獻檢索顯示:以“體育教學方法”為主題的文獻數(shù)量從1986-2005年18年間一共才108篇,但從2005-2014年9年間就有336篇,是前18年的3倍。而從2014-2017年,短短4年就有262篇,從2018-2022年發(fā)文量124篇對比前4年處于緩降趨勢,但年平均發(fā)文量有31篇。由此可見,現(xiàn)代學者們逐漸重視體育教學方法的研究,但研究起步較晚且薄弱。為了解體育教學方法研究情況并為后續(xù)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筆者對現(xiàn)有與體育教學方法相關的文獻進行分析,主要從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界定、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和體育教學方法的層次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2 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界定
體育教學方法是體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體育教學的一個基本要素。目前,教育界和體育界的專家學者們對它的概念都持有各自不同的觀點:
張懇,胡永男等人以教學理論研究作為出發(fā)點,將體育教學方法定義為“教師和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根據(jù)特定的教學內(nèi)容,雙方共同進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動方式、步驟、手段和技術的總和”[1]。
周登嵩在《學校體育學》一書中將體育教學方法定義為:“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xiàn)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采取的不同層次、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2]。
毛振明在《體育教學論》中對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有了另一種理解,將其定義為:“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xiàn)體育教學目標和完成體育教學任務而有計劃地采用的、可以產(chǎn)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具有技術性的教學活動的總稱”[3]。
綜上所述,從這些概念定義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者的定義都肯定了體育教學方法是師生之間的活動,所以體育教學方法不僅要體現(xiàn)在教師的教法上,也要表現(xiàn)在學生的學法上,它是雙向性的。毛振明在對體育教學方法進行概念界定時總結了大多數(shù)概念的定義,因此比較具有權威性。所以筆者更贊同毛振明教授對體育教學方法概念界定。
3 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研究
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如同它的概念界定一樣,爭論不斷,同時體育教學方法本身又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個體差異性等特點,劃分的依據(jù)也會千差萬別,因此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標準:
陳少青,楊國慶以指導實踐為目的,將體育教學方法構建成一種包含教師的三個教法層次,即整體層、元素層和手段層,以及一個連接教師的教法層次下學生學法的體育教學方法分類體系[4]。
于素梅,毛振明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對體育教學方法進行分類,認為體育教學方法在宏觀類別上具有多樣性,在中觀類別上具有順序性,在微觀類別上具有內(nèi)外層可操作性[5]。
祝婭,黃依柱運用認知心理學關于知識表征類型的相關研究成果對體育教學目標進行重新構建,將體育教學方法構建成以言語圖表信息類、智慧技能類、認知策略類和信念類的四類體育教學方法分級模式[6]。
毛振明根據(jù)體育教學方法的外部形態(tài)和學生認識活動將體育教學方法分為: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以身體練習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以比賽活動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以探究性活動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7]。
潘紹偉、于可紅則從常用與特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作為出發(fā)點對體育教學方法進行分類,在對其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劃分為常用和現(xiàn)代這兩種體育教學方法[8]。
綜上所述,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形式及類別各不相同,每位學者都有自己的分類依據(jù),但在這些分類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研究范圍過窄、方法層次混淆不清、分類標準不明確等現(xiàn)象。總體來說,沒有一種分類體系是天衣無縫的,任何一種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只不過是在其他分類標準的基礎上進行更加全面地補充與總結。
4 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研究
呂超,閻杰等人通過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由來進行研究,進而探討出目前的體育教學存在著不注重學生為主體、教學情境設置關注點低以及教學模式過于單一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他們認為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應該要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進行設計[9]。
蘇建在其文章中指出:現(xiàn)代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原則不僅要講究健身性,提倡多樣性,注重選擇性,還要突出競爭性,增加趣味性等[10]。
王運武則根據(jù)教學對象以及學習內(nèi)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體育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并設計了啟發(fā)式、自學輔導式、互助式、嘗試式這四種體育教學方法思路,并且每一種體育教學方法思路都有其相對應的具體教法和具體學法[11]。
郭婷根據(jù)目前中學體育教學的現(xiàn)狀問題,認為中學體育教學設計方案以及實踐過程中應注意,在教學方案內(nèi)容上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設計;在設計教學方案過程中要注意兼顧教學條件的實際情況;在設計教學方案的實踐過程中不能急功近利;同時在設計教學方案的實踐中要切實考慮到所有學生的實際情況[12]。
綜上所述,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是實施體育課堂教學的必要準備工作,也是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重點環(huán)節(jié),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到教師如何去教,還要考慮學生如何去學,這也間接的體現(xiàn)了體育教學方法的雙邊性。因此,在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當中我們要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緊密聯(lián)系到一起,才能最大程度上發(fā)揮體育堂課的教學效率。
5 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研究
王雷針對當代體育教學的主要特點進行分析,他建議在對初中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上,體育教學方法應從能夠?qū)虒W目標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能夠發(fā)揮初中生的個性、要與體育教師的水平相等三方面考慮[13]。
張廣兵在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依據(jù)上進行深入研究,他指出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以體育課程的教學任務、教材內(nèi)容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本身的素養(yǎng)和教學方法本身為依據(jù)[14]。
高菲菲從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分類、選擇與應用三個角度入手,對體育教學方法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分析,她強調(diào)體育教師在選擇與運用體育教學方法時,應該從體育教學方法的整體性出發(fā),不僅要考慮到體育教學的目標和任務,體育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的特點、性質(zhì),還要考慮到體育教學效率的問題以及教師本身的素養(yǎng)[15]。
楊福安將傳統(tǒng)體育教學方法與改革后的新式體育教學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讓人們在今后選擇與應用體育教學方法時注意,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體育教學方法的地位,將多種體育教學方法組合運用,形成體育教學方法的合力,還要在運用體育教學方法時注意其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16]。
綜上所述,在選擇與應用體育教學方法上,每個人針對的出發(fā)點以及選擇的依據(jù)大相徑庭。但總體來說,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不僅能直接影響到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也決定著體育課程實施的質(zhì)量。因此,在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上要優(yōu)先考慮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
6 體育教學方法的層次研究
目前,在體育教學方法的含義理解上存在著含糊不清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還是在體育教學方法的層次理解上不夠透徹,對其定位不夠明確。
毛振明認為,現(xiàn)在的體育教學方法主要可分為三個層次:教學方略層次、教學方法層次和教學手段層次。其中在教學方略層次,它是對體育教學方法的一種整合,是對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層面進行的關注,也就是將多種手法、手段進行整合起來的行為方式或教學模式來實施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學方法層次也就是大多數(shù)人理解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體育教學方法概念,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一種主要的手法進行教學;教學手段層次也被理解為教學工具,它是體育教學方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一個主要的手段進行教學[17]。
彭小偉,楊國慶則認為,現(xiàn)在的體育教學方法至少包括三個層次:整體類教學方法、方式類教學方法、技能類教學方法,并對這三個層次逐一進行分析。他們指出,在整體類教學方法當中,體育教學方法是以整體方式對體育教學活動進行研究的;方式類教學方法是以研究指導不同教學信息傳遞方式的原則與要求為主的;技能類教學方法則是方式類教學方法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在教學活動中強調(diào)的是教師的傳授和學生學習技能的掌握[18]。
綜上所述,現(xiàn)在的體育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單單指的是一種特定的方法,有可能是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手段,也有可能是一個手法,甚至是多種方法重新組合起來的一種方略概念等等。但不管怎么說,體育教學方法的含義將會隨著體育教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而不斷地發(fā)展。
7 結語
關于“體育教學方法”的研究,在體育領域研究較少,對體育教學方法概念的界定也不完全統(tǒng)一,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理論體系。在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研究方面,分類形式以及類別主要是研究者依據(jù)自己的主觀意愿和參照前人的研究成果,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分類標準,應在充分總結分類標準的基礎上對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在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研究方面,從論文總量和時間上來說,盡管在各個教育改革階段都有研究者重視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但能從知網(wǎng)查找到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的文章很少,說明研究成果有待完善。在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研究方面,近幾年各研究者運用各種視角對各個層次均有深入研究,但仍有部分問題未能被研究者關注,如對體育教學方法的應用現(xiàn)狀等問題未能得到重視,缺少實踐方面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充實探索。在體育教學方法的層次研究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研究者依據(jù)教學程序、教學方法特點等依據(jù)進行層次劃分,此類研究角度較為單一且不夠深入,大多數(shù)學者都是使用邏輯分析的研究方法,缺少實踐驗證,且主觀傾向較大,從而導致研究的可信度低,后續(xù)研究過程中應由邏輯分析研究轉(zhuǎn)向?qū)嵶C研究。
由此可見,對于體育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討相對欠缺,將體育教學方法直接進行專題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亟待后續(xù)研究者的關注,同時也是體育界學者構建體育理論體系過程中應該去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懇,胡永南,向京.試論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分類及其運用[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02):100-102.
[2]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71.
[3]毛振明.體育教學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5.
[4]陳少青,楊國慶.“3+1”體育教學方法分類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0(01):76-78.
[5]于素梅,毛振明.從三維觀建立體育學法的分類體系[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33(02):79-82.
[6]祝婭,黃依柱.認知心理學視域下體育教學方法分類模式的創(chuàng)新及重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05):46-49+70.
[7]毛振明.體育教學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171.
[8]潘紹偉,于可紅.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2-112.
[9]呂超,閻杰,許世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體育教學方法中的應用設計[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87-90.
[10]蘇建.淺談現(xiàn)代體育教學方法設計的原則和要求[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9,25(04):40-42.
[11]王運武.體育課教法與學法新探[J].宿州師專學報,2003(01):119-120.
[12]郭婷.淺談中學體育教學設計方案的內(nèi)容與實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2(04):74-75.
[13]王雷.初中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4):158.
[14]張廣兵.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依據(jù)及應用探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3,3(23):60-61.
[15]高菲菲.對體育教學方法研究現(xiàn)狀的分析和評價[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03):14-16.
[16]楊福安.淺析新課程標準下的體育教學方法[J].赤峰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聊城大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6版),2009,25(01):197-198.
[17]毛振明.體育教學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163-164.
[18]彭小偉,楊國慶.論“三層次、三標準”體育教學方法分類體系的建立[J].體育學刊,2010,17(05):56-59.
(作者單位: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