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雙迎 田軍 李振
研究從立德樹人的視角,結合高校排球課程教學目標、內容和任務,系統地探討排球課程思政建設內涵以及課程建設實現的路徑。研究認為女排精神富有時代意義。女排隊員經歷了“五連冠”的榮耀,同時也經歷過低谷時期的打磨,從而鑄造出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深度挖掘女排精神,將女排精神具有的“竹棚精神”“知行合一”的思政元素融入排球課程教學中。運用多元化的育人教學方法,以育人育才為重要教學目標,做到“教”與“育”的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充分發大學生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的斗志。并建立健全“三全評價”的教學體系,多角度、多方位衡量教學效果,使得女排精神真正融入到學生心中,從而深化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強化育人目標,實現排球課堂育人價值最大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其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教育的首要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這也突出教育具有立德樹人的作用。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七大確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再一次明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一步凸顯“立德樹人”的重要地位。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育人的前提是要育“德”,而“德”不是像具體的運動技術。德是由內而外展現的氣質修養,德育是一種激發、喚醒,而不是直接授予的,它是需要個體感知環境,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逐漸內化信息,自我構建而成的。
高校體育課程開設項目較多,其中排球是高校開設的一門體育課程,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但不同運動項目之間有著不同的項目特點,德育屬性不盡相同。排球屬于隔網對抗型項目,但排球又區別于網球、羽毛球、乒乓球這類隔網對抗型項目。排球必須是多人制參加的項目,因此要充分挖掘一個項目中所包含的德育觀念,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體育課項目學習中,充分感受項目魅力,從而達到健全人格、促進體質健康的目的。排球課堂是教學載體,女排精神應全方位融入到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上。通過排球課堂這一載體,將教學內容和女排精神進行有機融合,充分挖掘排球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課程建設實現的路徑,充分發揮排球運動項目的德育屬性,為豐富排球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提供理論依據。
1 女排精神的時代內涵
1.1 愛國主義精神是核心思想
女排精神是代表一個又一個時代的精神,成為體育健兒砥礪奮進、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象征,中國女排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女排精神的深刻內涵和時代意義。祖國在女排健兒的心中至高無上,愛國主義精神是女排精神的核心力量,女排從輝煌到低谷,再從低谷到輝煌,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支撐著她們,這種精神應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一種精神財富和進取動力。體育的魅力在排球運動上展現的淋漓盡致,代表中國出戰的中國女排隊員都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堅持維護國家的利益,不僅僅是為自己贏得勝利,更多的是為國家贏得榮耀。排球賽場上隊員之間相互鼓勵、相互支持,創下“五連冠”的輝煌戰績,每次勝利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國歌響徹整個體育館的時候,中華兒女都會感覺到無比的自豪。正式這種自豪感和榮譽感,讓女排姑娘和中華兒女緊緊地團結在一起,也正是這種榮譽感和自豪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女排精神內涵中愛國主義的精神是一種奉獻、一種信念,這種信念和尊嚴奉獻激發大學生愛國熱情,激勵著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報復,堅定理想信念,并為祖國的繁榮發展努力、奮斗。
1.2 集體主義精神是基本原則
集體精神強調將集體利益放于個人利益之上,女排隊伍中從教練到隊員無一不奉行著這種精神。排球是集體運動項目,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靠的是集體努力,穩定準確的墊球是前提,靈動敏捷的二傳球手有是關鍵,主攻手一擊即中的扣球完成了整個鏈條的最后一環。在球場上的每個隊員都各司其職,發揮自己優勢和長處,為集體奉獻自己的力量。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小組賽成績墊底,但憑借著隊友間相互信任、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的力量,通過默契的配合一次次擊敗對手,最終取得冠軍。這個冠軍來之不易,是每個隊員之間團結凝聚,為集體奉獻自己最大努力,整個比賽的全過程詮釋了集體主義的真正意義。球場上每一個個體都被連接在一起,用行動證明在集體的合作之下才能夠發揮出個人的特色和最強力量,同時證明集體主義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
1.3 頑強拼搏精神歷久彌新
2019年世界杯排球賽中國女排再次奪得了冠軍,這也印證了“英雄就是敢于爭先、敢于爭第一”這句話。中國女排的實力可能不是最強的一支隊伍,但肯定是一支最不怕吃苦、不怕困難,最頑強的隊伍。中國女排最早是在四面透風的竹棚訓練館進行一系列的艱苦訓練,即使在惡劣的訓練環境下,運動員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和頑強的拼搏,創下了“五連冠”輝煌成績。從第一個世界冠軍到“五連冠”,女排經歷了成功的喜悅。之后沉寂一段時間,無緣決賽,多年默默訓練,女排姑娘從不放棄,咬牙堅持,無論對手實力多么強大,都會以頑強拼搏的精神面對種種困難。從低谷再到里約奧運會冠軍,中國女排經歷了無數磨難,全是靠著不服輸的拼勁和打不倒的韌勁,一分一分的打,一球一球的拼,不服輸、不怕難,咬牙堅持,最后取得勝利。這正是女排頑強拼搏精神的體現,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激勵和鼓勵著人們,遇到困難和艱辛,不要放棄,不要退縮,無論成功與否,都是值得被人尊重的。
1.4 永不言敗是精神力量
排球不落地,將永不言棄,是對排球運動項目的最好的詮釋。在球場上,放棄很簡單,也很容易,而永不放棄則是一種信念。女排隊員憑借著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信念,克服重重苦難,頑強拼搏,無所畏懼。從1981年到現在,中國女排經歷過無數的比賽,在一次次失敗中總結經驗,在訓練和比賽中不斷積累,將挫折和失敗當作是磨練石,在挫折中砥礪前行,不斷咬牙堅持,不畏困難,不懼挑戰,不斷成長?!芭啪癫皇勤A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明知道不會贏,也會竭盡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的搖搖晃晃,還依然堅持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眼中充滿堅定?!边@是教練郎平對女排精神的評價,雖然道路坎坷,只要不放棄、不言敗,就可能取得成功。也正是這種永不言敗的精神,攻堅克難的勇氣,永不言棄的韌勁,支撐著女排姑娘一次次走上領獎臺。
2 女排精神融入排球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創新
2.1 不忘出初心的竹棚精神
1979年,女排的姑娘們踏上郴州的土地開始排球訓練之旅,在郴州將要開始備戰第二屆亞洲女子排球錦標賽的封閉式訓練。當時條件艱苦,在郴州的竹棚女排就開始了訓練之路。面對剛鋪好的、高低不平木地板,女排們沒有喊苦。面對表面粗糙、木刺暗藏的地板女排隊員們沒有喊痛。在條件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女排隊員依然完成緊密的訓練。小小的竹棚訓練館中,集結著女排隊員每一滴汗水,頑強拼搏、吃苦耐勞的精神也由此深深駐扎在每位女排隊員心中。反觀我們現在所生活的時代,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日益增高,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條件相對優渥,因此,通過向學生講解“竹棚精神”,讓學生了解和理解在艱苦條件下,或者在逆境中更應該咬牙堅持,不畏困險。
2.2 腳踏實地、知行合一
女排精神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女排精神所蘊含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是能夠讓當代大學生在奮斗過程中具備責任感,努力實現人生和社會價值。這種力量是女排隊員通過不斷訓練和比賽磨練出來的,在賽場神,面對一次次勝利或是一次次失敗,她們不會心存僥幸、盲目自信,也不會想著自己的實力不如對手而畏懼、妄自菲薄。她們落實在生活、訓練以及日常的點滴之中,腳踏實地,注重積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知”就是學習,學習是不斷探索、不斷積累的過程,認知是學習一件事情的源頭,首先樹立正確的認知,才能驅動完成正確的行動?!靶小本褪呛V行,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有了正確的認識,加上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意志,就可以做到真正的篤行。
3 女排精神融入排球課程的路徑分析
3.1 以育人育才為教學目標
教育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明重要途徑,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建成文化強國的重要保障。高校是全面育人的主要陣地,高校思政建設中要逐漸落實立德樹人的理念,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一項重要標準,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政治水平、文化修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把立德樹人作為體育課程內容的重要任務。女排精神是中華民族體育精神的符號,踐行女排精神有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時代的快速進步,人們的思想價值、思想觀念也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尤其是新時代青年,當代大學生,因此這也對如何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女排精神”獨特的體育思政要素塑造學生的信念和價值觀,“拼搏精神”和“集體主義”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進行凝聚和強化。以排球課堂為載體,以女排精神為切入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課堂上講解女排發展中的事跡,通過視頻、圖片講述真人真事,強化學生民族認同感、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通過排球理論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女排精神”的內容,掌握排球運動中的體育品德和思政元素。再通過排球技戰術的學習,真正體會和理解女排精神的內涵,在學習過程中做到堅持不懈、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的優良品質,不斷提升大學生自身的道德品質。用女排精神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在課堂上營造出特有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習行為,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要落實立德樹人的觀念,其中“德”元素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是豐富且多維的,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將立德樹人內涵與教學目標相融合,循序漸進的進行德育滲透,豐富了體育課程教學的教育意義,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全面發展。因此,通過“女排精神”所蘊含的精神文化載體來孕育和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重要的優化路徑之一。
3.2 挖掘教學內容思政元素
傳、墊、扣、發、攔是排球運動中基本的五項技術,這五項技術密不可分,是排球學習的關鍵。每一項技術蘊含的思政內容不盡相同,所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也不盡相同,將每一個環節進行整理,實現階段化教學。在理論學習階段,講解女排精神的發展歷程和價值內涵,深入挖掘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從排球運動特征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從參賽人數來看,排球必須是多人制參加的項目,因此,對團隊之間的默契和配合要求更高,根據排球運動的規則,多名運動員在場上,經過三次觸球將球擊到對方場區,來回往復的進行。這整個比賽過程中,從發球開始,每個球都需要團隊中的隊員積極配合,默契協作才能完成,正是由于這種團隊協作的項目特征,鑄造了女排精神中以集體為中心、相互估計、團結協作的精神,時刻提醒大學生以集體為中心,不計較個人得失,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在教學中應該從大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注重如何引導學生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設計教學情境,比如在單人防守等個人技術訓練時,為學生設計困難,讓學生感受在壓力下戰勝自我、突破極限、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在攻、防等配合訓練時,設計困難、突出矛盾,激發學生的斗志,培養形成團結協作的女排精神。從多方面、多維度深度挖掘女排精神的思政元素。
3.3 教學方法不斷推陳出新
實踐性、全面性、參與性是體育課程教學的重要特點,因此較好地了解進行德育教學的需求,才能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信息化不斷發展,智慧課堂不斷走大眾視野。“互聯網+”、在線視頻教學、翻轉課堂也相繼進入排球課堂教學。通過信息化、科技化的投入,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升。以學生為主體,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地激活了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注重挖掘學生自我潛能,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有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傳統教學手段和信息化教學相結合,形成多元化的育人方法,在課堂上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大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滿足個體的多樣化發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將社會要求內化成為個人品德,將這些要求外化為相應的品德行為。
3.4 建立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構建立德樹人導向機制,應建立“全過程、全要素、全員評價”的三全評價體系。其中全過程評價是指評價應貫穿于課程的全過程,即課前、課中和課后。以排球課堂為載體,全面系統的了解整個過程。全要素評價是指對上課狀態、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等上課中的多個要素進行綜合評價。立德樹人在實踐教學中實現的,并通過不同的形式體現出成果,要全方位、多角度衡量教學效果,使得女排精神真正融入到學生心中。全員評價包括教師評、學生自評、生生互評。通過不斷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達到認識和反思的效果,從而得到準確、客觀的評價,使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在課堂上充分發揮。
4 結論與建議
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將女排精神具有的“竹棚精神”“知行合一”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高校的排球課程建設中,運用多元化的育人教學方法,堅持以育人育才為目標,做到“教”與“育”的相互配合,形成育人的大格局,更好的落實高校思政建設。從排球課程內容中創新育人方法,既要完成知識傳授,又要將女排精神要素融入到排球課程教學中,同時完善評價機制,深化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強化育人目標,從而實現排球課堂育人價值最大化。
本文系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度校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項目“立德樹人視域下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排球課程路徑研究”(ksjy202248)。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