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真 鄭潔 武亞軍
近年來,我國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快速上升,且趨向年輕化。《“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已經正式提出:需要與全民健身運動結合起來,加強“體醫融合”及非醫療手段的健康干涉來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為應對人們面臨潛在的健康威脅,在生命全周期過程中如何發揮體育與醫療相結合的協同效應,成為推動健康中國建設面臨的重要難題。
目前,“體醫融合”雖然已經被作為一項健康促進的國策寫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理念,很難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诖?,本文將對此展開分析研究當前“體醫融合”所面臨的困境和諸多影響因素,并通過對所闡述問題的反思,提出破解策略和政策建議,以盡早落實“體醫融合”健康服務模式。
1 緒論
本論文主要研究如何提高全民運動的質量與效率,這對促進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戰略性意義。現階段我國剛剛實行全民健身運動計劃,我國民眾對全民運動背景下的體育鍛煉還是存在一些盲區,對如何正確的進行體育運動與運動后的康復訓練認識還是不夠深入,這也導致政府所出臺的運動政策并不能被有效地開展,這也成為制約我國全民運動開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體育教育系統,并有效結合運動醫學,為人民群眾提供合理的理論基礎和醫療健康知識,教導人民群眾如何正確的進行運動與運動后的康復訓練,從而滿足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提高全民運動的質量與效率。
2 “體醫融合”的理念
在“全民健身”運動的理念下,運動是維持身體健康的最好辦法,而運動“處方”就成為了重中之重,必須由專業人士來開。無論是職業的醫生還是運動管理師,都可以為我們的運動提供專業的指導,根據每個人情況來量身定制科學合理的運動“處方”。個性化的運動“處方”需要考慮多個方面,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韌性、平衡能力等,這樣可以解決運動帶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等問題。每個人都需要專屬的運動“處方”,在興趣愛好的基礎上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從而得到有效的鍛煉。
當下,我國運動“處方”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此埔粋€簡單的運動“處方”,其實是匯集了一大批臨床和影像專家、營養學專家、體育專家、中醫藥學、大數據工程師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專家的智慧。為了證實某項運動方式對健康的影響,需要從多中心、前瞻性、大樣本、群隨機等方面進行嚴謹細致的對照研究。只有構建起運動健身的科學理論體系,不斷完善運動“處方”的個性化內容,運動健身才能更好的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相關部門應切實推進全民健身與身心健康深度融合,推動“體”與“醫”有機結合,以彌補健康方面的短板。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有了健康,才能談幸福生活。而建設健康中國,不僅要靠醫療衛生服務的“小處方”,更要靠社會整體聯動的“大處方”。將健康融入政府的各項政策,從而推動全民運動,才能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
3 體醫融合的可行性研究
3.1 國內外體醫融合現狀
3.1.1 國內現狀
在當今中國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民眾體育意識相對淺薄,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出現和增長,傳統觀念中人民體質大多依賴對社會醫療救治,對救助人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并無作用,而早在在2008年,健康中國概念即由衛生部提出,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全民健身”提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并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2016年6-8月《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相繼出臺,文中明確指出“加強體醫融合”是“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4月國家衛生計生委、體育總局等5個部委聯合發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2017-2025年)》隨后在2019年《“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中打造“健康中國”的理念,也并無實際的擴展對象。人們也越來越從能夠衣食無憂到生活高質量發展中轉變,百姓的慢性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也在發展中岌岌可危。國家雖然提出一些列的文件但對于體醫融合機制資金投入較少,相關體育設施相對匱乏,人民對體醫融合機制觀念淺薄,在社會中,大多體醫融合就業者無發發揮用武之地。國家也無法發揮相關法律法規的效率,在我國,體醫結合融合觀念出現的概念相對較晚,相對其他發達國家,我國在這方面的眾多實踐和理論研究較少,對于相對研究人才培養不夠,大多數體現在體育或醫學兩種類型,并無相對融合發展類型人才的培養。人民的需求和社會發展不符。
3.1.2 國外現狀
美國是“體醫融合”的先驅者和推動者。經過多年發展趨勢,形成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科學科學研究、機構填補、健康服務、健身服務為一體的體育運動保持健康具體指導服務平臺,為集體性科學健身運動預防晚到、艾滋病作出了更大的貢獻。一項有關體醫融合協同管理的研究發現,美國選用頂層設計協同管理自然環境,搭建多樣化健康服務平臺,健全責任分擔制度的管控措施。美國工作經驗對中國“體醫融合”的啟迪是,提升政府機構的正確引導,頂層設計協同共治,構建診療協作里的體醫融合綜合服務平臺,與此同時創建職責權限,確立多方義務。
從20世際60時代開始,日本政府部門執行了一系列措施,如60年代《振興法》《提升國民健康和身體體質措施》,70、80年代《第一次國民健康推動防范措施》《面對21世紀初復興政策》,21世紀后日本國民健康民促法《國民健康褔利節》。德國的特點就是趁勢、市場競爭、平衡的工業生產方式。德國統一后,出臺了一系列包含普遍領域內的國衛政策,如醫保、康復治療、數據統計分析、健身知識、大家病癥剖析、道路運輸等。國內外的持續發展和“體醫融合”的措施為中國帶來了寶貴經驗。加速“體醫融合”健康中國建設,不但要加強環境衛生資金投入,還需要相互配合政府機構制訂與實施有關環境衛生政策。除此之外,要切實提高人民群眾活動健身指導的幅度和品質。
3.2 體醫如何有利的融合
3.2.1 徹落實素質教育、“體醫融合”教學模式理念
貫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高等醫學院校首先應注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首先培養專業體育教師以及醫學教師的體醫結合意識,增大體育教師的教學課程比重,例如太極拳、五禽戲等健身作用知識的講解。
豐富體育課程內容,例如太極劍、太極拳、五禽戲、傳統功法等,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的選擇。同時設立選修課,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顧及學生的喜好、心理特點以及實際應用情況。與此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體有健身實踐技能,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
3.2.2 政策驅動,加大資金投入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
(1)現行政策促進相關領域參加,正確引導教育局、公共服務、政府部門等全方位公眾參與公共服務行業,充分運用輿情傳播實際效果,接納新發展理念,提升健康與“體醫融合”文化教育,提升人民健康能力。
(2)以社區為單位建立“體醫融合”應主動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我國大部分社區均為建立專業專門的社區體醫融合健康服務機構,通過各級政府頒布各種政策來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來參與社區體醫健康服務。
(3)傳播手段與時俱進,以政府為主導發揮互聯網優勢傳播新觀念,社會活動影響力政策長久實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與信賴。體醫融合之路才能更進一步。
3.2.3 完善“體醫融合”體系,進一步與醫療領域融合
(1)完善“體醫融合”體系和醫療產業鏈。清除差別,可將健身運動醫療準入機制的醫療監督和康復治療列入已有的城鎮醫保體系,創建為科學運動健身營銷推廣創造條件的科學職責權限體制,確立各主體的監管責任。
(2)加快體育醫療科研成果轉化為公眾服務將體育和醫療取得的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大眾服務,將社區醫院、康復醫院以及一些體育場館作為試點,鼓勵優秀的體育醫療人才進駐。
(3)“體醫融合”專業人才培養體育和醫療要加強合作,懂體育,懂醫療的復合型人才是“體醫融合”的業務者,也是彌補健康服務環節的操作者。
3.2.4 “體醫融合”基本思路與方法
在我國民族諸多,各民族在日常生產活動中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它經歷過時代的變化和無數次民族遷移與融合,也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民族的瑰寶,彰顯了民族傳統的濃厚風采。在各種令人震驚的多樣化以及不同方式的傳統中,武術、太極拳和運動健身傳統備受矚目。一項對于中老年健康干預模式的探索,明確提出融合“醫養”和“體養融合”,以傳統健康養生為依托,搭建“傳統養生養老”的中老年健康干預模式。研究發現,傳統武術與中醫學同宗,包含健康的概念觀,手法上互惠互利,目地同樣,弘揚溝通交流培養出武術與醫藥學相結合的優秀人才。武術與中醫學在核心理念、技術性、業務流程、優秀人才里的融合,表現在加強“醫養結合”和大健康理念,理念上醫養結合相輔相成,業務流程提升與防止并舉,培育人才兼具的專業人才。
我們國家的傳統不但在老百姓心里占有主導性,并且對現如今新聞媒體高速發展、矛盾與融合世界也是有著深刻的影響。世界各國專家對太極拳對心理健康的危害展開了討論,驗證了太極拳對內分泌系統、呼吸道、身體狀況、均衡調控機制也有很好的推動作用。道家是中國當地宗教信仰,有悠久的歷史,意義深遠。道家尊崇“天人合一”“尊道尊德”,對于生命延續的向往也表現了古代人擺脫自然法則的質樸觀念。“體醫融合”僅僅醫藥學、運動療法、藥理學等各個領域內的融合與相輔相成。21世紀所提出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賦予“體醫融合”新的含義。文中探討內容并沒實際區別“體醫融合”和“體醫融合”。都是不可或缺的現行政策,只具有預防傳染病的功效,完成全民健康。
3.3 重點難點
3.3.1 “體醫割裂"現象
我國的醫療衛生服務項目分屬兩種不同的管理方法部門,高管在已有的管理機制下采用多頭管理的監管!朱曉東等。對其體醫融合路徑的實驗中,覺得部門主導全民健身運動與醫療衛生部門帶動的非醫療健康干預存有不相容性,換句話說,醫療與推動健康和疾病防治的運動健身之間有分離出來。別的科學研究還認為,與醫療領域基本沒有重合,二者存在不同類型的組織和體系管理中,分屬不同類型的行政部門部門。二者關聯性比較低,二者之間并沒有保持健康的協力。絕大多數部門以團隊營銷推廣發展趨勢、比賽組織、體質監測為主導,藥劑科以疾病防控為主導。兩個部門在管理與組織上互不相關,欠缺必須的聯動機制?!吧眢w醫學瓦解”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不論是部門或是醫療衛生部門,都需要充分認識分別在推動另一方情感方面不可缺少的功效。與此同時,還對頂尖人才和醫療衛生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給出了新挑戰。以智能化系統、機械自動化為主要特征后工業社會的專業人才,務必具備一定的醫療專業技能,以醫師為代表醫療衛生專業性人才,也首先要了解人體運動的科學思想。與此同時,醫科大學會增加課程內容,提升學時占比,提升教師和醫藥學教師的素質。唯有如此,“體醫結合”才能在單一的理論基礎研究上升到了實踐活動方面,有益于健康中國戰略的實行。
3.3.2 “體醫融合”的觀念缺失
如上所述,運動是一劑良藥。醫院已選用運動方案查驗心肺功能。1980年,美國政府部門公共衛生管理部開始將運動和精力列入身心健康改進行業,并建立了專門流行病學評定,以檢測人民健康違法行為的狀況和發展趨勢。20個世紀80年代,美國運動流行病學家Blair看到了平板電腦實驗鑒定的有氧能力與很多疾病身亡風險性相互關系。假如有氧能力好,身亡風險性也會降低58%?,F階段,平板電腦運動實驗仍然是醫院點評心肺功能的一種常見、簡單、有效的辦法。大家提升運動身心健康的觀念非常高,但個人行為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此之外,“重醫輕體”的被動健康理念依然核心著身心健康認知能力。對我國人口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兩頭大正中間小”。兩頭大代表著小孩與老人多,正中間小代表著成人少。這表明運動保持健康的認識早已與行為失去了聯系。疾病治療過度依賴醫療條件,忽略了體育運動在疾病預防中的重要意義。人眼中缺乏成年人,往往是缺乏生活習慣。
3.3.3 “體醫融合”理論研究匱乏
《“健康中國2030”綱要》強調國民健康是推動健康中國全方位發展的必備條件之一,注重提升物理醫學和非醫藥學健康干預的融合。融合世界各國醫療理論與實踐,充足驗證了體醫融合的重要性,但國內研究主要體現在不一樣背景中的“體醫融合”路徑研究。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對“體醫融合”執行路徑的研究,都是基于對現代醫學模式下“體醫融合”路徑的研究。實際上,海外早已設立了集醫療、醫療保險、運動健身等行業于一體的醫療項目合作。我國的醫養結合分離出來現況是導致基礎理論研究不夠的重要因素?!绑w醫融合”實踐探索必須更深層次的理論創新。將基礎理論付諸行動,參考海外成功案例,是健康中國背景下完成深化“體醫融合”路徑的必行之路。
4 結論
目前在“健康中國”背景下深化體醫融合勢在必行,這是國民健康戰略發展的需要和國民體質健康的必行之路。深化“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手段的干預是促進我國全民健康和中國社會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雖然健康中國背景下的“體醫融合”存在割裂的現象、體醫融合觀念缺失和理論研究匱乏等問題,但是只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社會各個階層推動發展,把思想觀念傳播出去那么就能完成我國的“健康中國”之路。
本文系2022年安徽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健康中國”背景下深化體醫融合路徑研究”(2022cxxl1595)。
通訊作者:武亞軍
(作者單位:滁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