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生
新時代背景下,體育教學作為提升國民綜合素質的重要前提,必須從小學體育教學改革開始。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生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的黃金時期,而體育教學能夠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塑造其優秀的品格和樹立正確的三觀,需要教師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育人優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綜合培養。因此,本文在素質教育與學科核心素養的指引下,針對當前的小學體育教學現狀,提出以堅持高質量育人的發展目標、遵循學生學習主體的需要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等為實踐方向,并整合現有的小學體育教學資源進行大單元教學、扎實推進“學練賽評”課程一體化教學模式等為優化路徑,以此豐富小學體育課程教學的內容與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課堂教學中,促進其身體和心理健康均能平衡發展。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家長和學校愈發注重小學的體育教學,尤其是教育部最新印發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掀起了體育教學的改革風暴,各中小學加大了對體育教學設施設備的資金投入、引進優秀教師等,全面深化小學體育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但目前,由于部分學校的小學體育教師教學理念和方式較為落后,教師的專業素質整體較低,無法滿足當前的學生體育教學需求。因此,本文基于目前的小學體育教學現狀,研究小學體育教學的實踐方向與探尋優化路徑,以此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1 當前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
1.1 教師未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
教師在開展小學體育教學時,必須先明確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如學習指導者、行為規范示范者、心理保健者等角色,才能有效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但目前的小學體育教師大多沒有明確自身角色定位,容易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過度約束,或是自身的體育課被其他文化課或活動擠占,致使教師不能順利且規范的開展小學體育教學活動,無法達到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與目標。
1.2 依舊存在教師主導課堂的問題
但在當前的小學體育教學中,由于部分小學對體育教學促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沒有清晰的認識,且尚未完成一套較為完善的小學體育教學體系,致使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手段過于單一、思維固化,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積極性。同時,因教師未深入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個性特征、生理特征等,不能據此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內容和方式,帶來有趣有料、實施有效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更沒有在課堂上為學生預留足夠的體育鍛煉時間,導致最終的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較差、效率較低。
1.3 對學生具體學情缺乏了解
在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小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與技能的關鍵期,需要體育教師對其加以正確引導。但目前部分教師沒有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深入了解和掌握,未能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身心發展規律和新課標要求,將教學改革思想貫穿小學體育教學的全過程,也沒有對相關的體育項目和活動進行優化和創新,更沒有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合理安排體育課程內容與時間,致使學生無法到學習更多體育知識和技能。
2 新時代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實踐方向
2.1 基于高質量育人的發展目標
教師在開展小學體育教學活動時,若想盡早實現高質量育人的發展目標,首先必須對當前的體育教學目標、方式、內容等進行優化和調整,才能讓終身體育的意識和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學生心底,促進學生朝著全面、可持續方向發展。從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來看,主要是關于學生思想層面上的發展,對比學生的期中期末考試成績,高質量育人目標更關注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運動技能掌握、精神收獲等,讓學生逐步朝著德智體美勞的發展方向靠近。因此,小學體育教師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好體育促進健康的積極影響,在教學內容中融入一些德育內容,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完善和健全其人格。
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角度來看,高質量育人更強調學生在體育學習中智慧和運動能力的提升。小學體育的教學內容旨在培養學生對體育健康知識和運動技巧的學習興趣,全方位挖掘學生在體育運動方面的潛力,并在教學中加入游戲元素,幫助學生學會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享受別樣的樂趣,這不僅能逐漸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也能不斷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為后期階段的體育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以此促進學生的體育學習朝著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前進。
2.2 基于學生學習主體的需要
新時代背景下,課堂教學實際上是一種師生雙向參與的互動過程,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上主動知識探索和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主導者、指導者。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改革時,必須立足學生主體的實際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和注重因材施教,貫徹教學中的“學生本性、生活習性”等原則,從多角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在進行小學體育教學時,需結合培養德智美勞等教育內容,教會學生2~3項體育運動技能,促使學生在體育運動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吃苦耐勞、責任擔當等,讓學生能較快適應今后的學習和工作生活。
同時,教師在開展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需要與學生構建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彼此打開心扉,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才能幫助教師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具體學情的基礎上,深入了解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目標和要求,適當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和內容等,讓其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容易被學生接納和喜歡,從而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體育課堂氛圍,在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效率的同時,有效小學體育的教學質量。
2.3 基于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化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主要采取“自身示范動作、學生模仿動作”老舊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的學習欲望低,習慣聽從教師的指令和完成教師安排的學習任務,教師未能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和掌握這些體育項目的動作技巧,只是單純的模仿和機械式練習相關的體育項目動作。例如,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籃球項目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該動作能讓籃球準確進入籃框?為什么要練習這些拍打籃球的基礎動作?為什么總是容易被搶球?學生通過思考這些問題,能在問題中學習和運用關于籃球的投球技巧、發球技巧等,并能及時發現和糾正自身的動作練習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技巧的掌握能力,提升學生自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教師還需要在學習新的體育運動項目時,多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和,積極鼓勵學生對該體育運動項目進行主動思考和探索,以此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并創新傳統的“僵化式、命令式、說教式”等小學體育課堂學習模式,必須讓學生在體育課堂學習中養成“自我學習、自我思考、自我解決”的意識,才能讓其盡快適應新的體育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在籃球、足球、乒乓球等體育運動項目教學中,對學生采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將學生分組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探究與合作相關的內容,逐漸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并以“任務驅動”為教學主題,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完成教師安排的學習任務,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3 新時代小學體育教學的優化路徑
3.1 培養體育核心素養,進行針對性教學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構建小學體育核心素養體系,培養學生掌握多種體育運動技能、社會的適應能力等,從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對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教學時,需要著重思考如何將學科核心素養有效融入體育教學目標中,并在開展的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小學體育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應兼顧學生的具體學情、統籌規劃新課程教材內容、立足體育運動項目、整合學校現有的體育教學資源等,再綜合考慮設置的教學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契合度是否達到標準,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其次,體育核心素養包括培養學生擁有較強的體育運動能力、良好的運動習慣和高尚品德,而小學體育的教學目標是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體能訓練合格等,二者的實現目標有明顯差異。因此,需要體育教師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引導下,為學生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再針對學生的具體學情和身心發展規律、個性化差異等對目標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和優化,讓其有效幫助學生提高體育學習的興趣和效率;最后,教師開展的體育課堂教學內容需要圍繞著學科素養進行教學,尤其是體育課程每一單元的內容需要體現出主次之分,才能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體育教學。
3.2 學會大單元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包括的課程內容涉及五個學習領域,即運動技能與運動參與、身體發展與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適應,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體育知識、保持身體健康,也要求教師的體育教學過程必須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系統性,促使教師的教學指向體育的大單元教學。顧名思義,大單元教學是指在體育教材原有的單元教學基礎上,對其進行教學內容的延伸和拓展,并整合有邏輯關聯的單元內容,使其不零散混亂,教學內容呈現整體化、系統化。因此,為解決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需要教師在正式授課前,先對體育教材中的單元教學與模塊教學進行知識內容整合,并建立相應的以大單元、任務式、結構化為主題的新穎教學方式,助力學生在體育課堂教學中了解和掌握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同時,大單元的體育教學從本質上來看,更偏向于體育知識的深層次學習,因為它既把握住體育教材、教學方式與學生具體學情之間的潛在聯系,又綜合考慮了體育教學的各個影響因素,才開始進行以“新課程目標為導向”的教學內容再設計與優化。即教師通過對體育教材進行結構化教學設計,從梳理新教學目標、增加體育課時等方面切入,把控好大單元教學之間的完整性、連貫性,適當延伸一些趣味性強的教學內容,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體育學習體驗。
此外,由于大單元教學包括整體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評價等,其實質上是點線面的一個系統整合。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教學內容時,需要先預測最終的實際結果,才能呈現出更為清晰和具體的大單元教學設計,避免教學設計出現孤立、盲目、無序和重復的現象。并且,在設計過程中需要以學生的具體學情為目標出發點、以小學體育教材和學校現有的體育教學資源為基本前提,才能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科的教學內容、目標和評價,為學生展示較為完整和全面的學習內容。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教師在每節體育課中合理搭配一些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心理健康等內容,促使體育教學設計從單一教學→組合教學→比賽的實際運用,最后教師再進行通盤考慮。
3.3 重視學練賽評,一體化有機銜接
當前,由于小學生的身體協調性不夠好、事物認知能力還較若弱、自主學習能力差等特征,容易在體育教學中出現會學卻不會練、會練卻不會用等現象,需要教師對其加以引導,采用“學練賽評”課程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此提高小學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而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學練賽評”教學模式時,需注意把握好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與難點教學內容,重點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和主觀能動性,構建一個從實施到評價均合理的有機整體,以此實現教→學→練→賽→評之間的一個深度融合。同時,小學體育教師在課堂中實施“學練賽評”教學模式時,教學需注意以下問題:第一點,是學生的“學”和“練”,即學生在學習體育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的體育項目基礎組合練習,必須將“學”和“練”進行有機結合;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要考慮具體的學習情況和教材的內容,著重對體育的健康知識、基本的運動技能、專項的運動技能進行設計與選擇,從而突出小學階段的體育課堂興趣化特征;小學體育教師應根據需要學習內容幫助學生選擇合理的學習方式,如課堂中時常采用的自主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例如,教師在開展立定跳遠教學活動時,為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站穩半蹲、前后擺臂、起跳蹬地等運動技巧,除了教師示范動作外,還可以采用“自行探索、練學結合”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其他同學的動作進行觀察和思考,并在此過程中發現自己在立定跳遠中的不足,并進行相應的改正,從而幫助學生掌握這項體育運動技術。
第二點,是學生的“賽”和評委的“評”,賽是指各種形式的體育競賽,是對學生在某一階段對一項體育運動訓練的過程和結果考查,包括對抗賽、小組賽、闖關賽等。而“評”主要是體育教師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比賽表現進行評價,其評價具體內容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態度和結果,從而達到以評價促進學生學習和育人的目的。簡而言之,教師需明確比賽和評價是緊密相連的,需要做到及時評價和客觀公正,明晰“學練賽評”主要圍繞著體育學習目標進行,而目標評價則是對“學練賽”的練習成果進行點評。
4 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建議從高質量的育人目標、學生學習主體的需要、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指向體育核心素養、注重大單元教學、重視學練賽評等方面入手,結合學生的學情和個性化需求以及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目標,對小學體育教學的實踐方向和優化路徑進行不斷創新與優化,為學生構建寓教于樂的優質體育課堂,從而提升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天津市實驗小學)